為什麼孩子看動畫片很專注,看書坐不住?過度強化超聚焦不可取!

2019-05-18   幼兒園張老師

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張老師」,分享我的育兒原創,一起感受教育過程的美好!


田姨家的孫子亮亮上小學一年級了,一個學期的時間,亮亮的老師就找媽媽談了幾次話,集中問題都是亮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老師上課的時候,亮亮在玩鉛筆盒;老師提問,亮亮看著坐在那裡,心早都飛到窗外去了,老師叫了幾聲都沒回過神兒來。

亮亮的狀態讓人感到憂心,連帶著一年級的學習成績也遭遇滑鐵盧,一家人為了孩子憂心忡忡。

田姨找到我,希望能給她一點好的建議:小張,你說我家亮亮如果真的不專心,那為什麼他在家看動畫片的時候一個小時都不帶動的?有時候我叫他,他都聽不到。所以我想著是不是學校老師講課沒意思,我家亮亮不愛聽?我家亮亮小時候誰不夸孩子聰明?怎麼上了學成這個樣子了?真是愁死人。

我:阿姨,你家亮亮經常看動畫片嗎?

田姨:對呀,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回家都看一會兒,我怕他眼睛看壞了,一天就看一兩集,我家亮亮乖著呢,一看動畫片一動不動,我正好做飯。

我:阿姨,看動畫的注意力和看書學習的注意力不是一種。

田姨:注意力就是注意力,這有什麼不一樣的?

看著田姨滿臉的困惑,我想說:

很多家長都因為認識不清這個問題,而對孩子產生了教育的誤判。

兒童為什麼看動畫片很專注,看書坐不住?

動畫片的視覺特點

動畫片是一種將靜止畫面連續播放從而產生動態視覺效果的兒童娛樂產品,動畫片對兒童的視覺刺激是持續的。兒童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因為色彩鮮艷、情節完整,不需要進行過多的思考,就能對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因此動畫片是一種娛樂方式,帶給兒童的是輕鬆的體驗。

看書學習的視覺特點

兒童在看書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將靜止的文字或者老師的口授內容在大腦中進行思考和轉化,從而理解和記憶一定的知識,學習的視覺感受往往是靜止的,與動畫片相比,沒有強烈的愉悅感,因此更考驗孩子對注意力的自我把控。

孩子喜歡電子產品是抗拒孤獨的一種方式

除了動畫片,平板電腦、手機、網絡遊戲都容易讓孩子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一方面電子產品的動態效果讓孩子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獲得信息和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動態的電子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孩子的安全感,弱化了孤獨感。

大人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如果剛看完電視就開始寫作業,房間裡靜悄悄的,寫上一兩行字就感到非常無聊,接著開始不斷回想剛才電視里的劇情,反反覆復。

但是我們小時候的那些學霸們,可以連續一天沉浸在圖書里,就好像書比動畫片好看千萬倍一般,實際現在想來,不過是他們習慣了看書這種注意方式罷了。

動態視覺刺激容易激發兒童的超聚焦注意

電子產品所提供的動態視覺刺激激發了孩子的超聚焦注意方式。

「超聚焦(Hyper Focus)」是將注意力特別集中在某一個狹小物體上,而完全忽略周圍其他一切的注意力方式。

超聚焦的注意方式要求注意對象與周圍事物有鮮明的對比性,注意對象的聲音、形象更為突出。注意者如果長時間接受這種刺激,就會逐步適應,從而對其他注意對象產生抗拒感,進一步失去興趣。

過度強化超聚焦的注意方式有什麼後果?

習慣於過度集中的視覺刺激,對靜態學習失去興趣。

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電子產品讓注意的時長越來越短。雖然孩子在超聚焦注意方式中是非常專注的,但是他的注意時長會因為動態內容的刺激程度逐步縮短,一個習慣於看動畫片的孩子,突然開始被要求看書,這種轉換一定不會順暢,孩子也一定會厭煩。

習慣於作為信息的被灌輸者,對獨立思考失去興趣。

研究表明,過早接觸電視、計算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A)和社交障礙問題。

實際上,動態刺激使兒童在一種被動的情況下接收信息,不需要在大腦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過濾,這種方式更為輕鬆,也更得到兒童的依賴。突然讓孩子從這種環境轉為需要思考的狀態是很艱難的,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對自我思考喪失信心。

家長如何做,可以弱化孩子對電子產品的超聚焦問題?

給孩子提供適宜模仿的行為

兒童心理特點表明:如果成人在兒童面前做出不適當的行為,並且這種行為明顯違反了規則,那么兒童從心理上很容易自我認定為這是成人對自己參與進來的邀請,兒童對成人所做出的錯誤行為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因此這就要求成人儘可能地做好兒童的榜樣和示範。

家長常常有困惑:我不是想玩手機,我是有工作需要操作手機啊!完全不使用手機是不可能的。確實如此,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也無時無刻離不開手機,但是只要進入和孩子在一起的環境,我會選擇避免操作手機的情況在孩子面前出現,或者需要用的時候也會避開孩子的視線。

自從開始頭條創作,我的專業圖書閱讀量不斷增長,在家的時候,我常常保持讀書的狀態,孩子爸爸因為工作的緣故,也需要看書,當我們兩個都看書的時候,我家小寶先是自己玩玩具,沒過一會兒就會在書架上那本書也坐在那裡讀,屋子裡靜悄悄的,但是孩子並不孤單。

和孩子共同設定行為的限制

兒童總會去嘗試、測試成人為自己所設置的限制,一方面出於好奇,另外一方面,孩子其實是想知道如果越過限制會有怎樣的後果。

針對電子產品的問題,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約定。現在的環境下,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是不現實的,家長可以給接觸劃一個範圍。比如:設置一日活動時間表,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可以玩電子產品,不能超過半小時;並且注意不要用動畫片去培養孩子對連續劇情的胃口。即使是大人,也難以抵擋電視劇的誘惑,何況是孩子。

當孩子不能遵守規則時,家長一定要給予約定好的懲罰。這個懲罰不是打罵,而是剝奪孩子某些活動的權力,比如:不能玩玩具、不能參加某個活動、不能享用明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

用高質量的陪伴轉移兒童的注意力

喜歡電子產品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把動畫片、手機等等同於家長的陪伴。所以,要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最好的辦法是家長真心實意的陪伴,陪孩子走進大自然,多做運動,消耗體力,參觀博物館,和小夥伴玩耍,這些方式使孩子的注意力很快轉移,並且因為有趣而放棄對電子產品的執念。家長要做的是:一定不能人在心不在的陪。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有意聚焦,弱化超聚焦注意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超聚焦的注意方式應該在低幼階段逐步弱化,特別是幼小銜接的重要時刻。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孩子有意聚焦的注意方式。

有意聚焦(Intentional Focus)是人帶有一定目標,並可以在注意過程中隨時將分散的注意力拉回目標上來的注意力方式。

有意聚焦在很大程度上伴隨著孩子的自控力培養。因為學習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即使對於喜歡學習的孩子來說,只有興趣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強大的自律性,督促自己把注意力放到學習內容上來。這時候,擁有有意聚焦能力的孩子一定會在群體中得到凸顯。

培養有意聚焦的幾點建議

有意聚焦的注意方式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而且越早越好,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性不夠成熟,更容易以習慣培養的方式來內化一些要求和認識。

持續進行親子閱讀

喜歡讀書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這是長時間的習慣培養。在幼兒園階段,家長可以把孩子看動畫片的時間變成親子閱讀活動,每天陪孩子讀書。讀書是一種培養有意聚焦的絕佳途徑,在長久的閱讀體驗中,孩子會像適應超聚焦一樣,對有意聚焦逐步適應並且同化,那麼進入小學後,這種學習方式將自然銜接並且持續推進。

經常提問引發思考

有意聚焦的重要特徵是對聚焦對象以思考的方式進行關注。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逐步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經常問孩子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以外出旅遊為例,有心的家長就不會只讓孩子開啟逛吃模式,可以在出發前講一講旅遊地的知識,在旅遊的途中問孩子:我們今天要去哪裡呀?一會兒你可要關注一下,這個地方有什麼特產、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回到家還會督促孩子寫遊記,這實際上就是對注意程度的梳理和思考,經常進行這種練習有助於孩子有意聚焦習慣的形成。

避免對孩子注意活動的干擾

孩子進行拼插、積木、娃娃家等遊戲時,注意力也是非常集中的,這些活動和看書學習相比,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活動過程依靠思維指引。比如:怎麼搭積木,接下來玩什麼,都需要主動思考。當孩子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家長要注意,減少關注或者直接參與進去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要隨意的打斷,特別是不要進行無關話語的插入,一會兒噓寒問暖,一會兒遞來美食,這些行為很容易打斷孩子的思維鏈條,進一步影響到有意聚焦的形成。

結語:孩子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被其心理發展特點所左右,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永遠是教育的關鍵點。作為家長,我們也要摒棄那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思想,做好孩子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