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養教育:普通孩子和「學霸」的真正差距

2019-07-22     新養教育

2017 年的 9 月 19 日,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一丹獎」公布首屆獲獎名單,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摘獲一丹教育研究獎。德韋克提出了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在她看來,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未來發展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痛恨變化、老是關注限制、在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不接受批評、喜歡呆在舒適區中、有時候覺得努力是無用功、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擁抱變化、總是尋找機會、凡事皆有可能、珍視反饋、主動學習、喜歡探索新事物、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我們可以碰到很多外部的事情,無論是經濟、科技、社會問題等,最終解決都靠人,而社會的發展也是靠人,而這些解決的問題也是靠人,產生問題也是人,所以人應該何去何從,讓這個社會更美好,其實是跟教育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人是教育應該關注的重要對象。本次獲獎者德韋克提出的「 成長型思維」就是從人的角度探討不同的思維方式對世界的影響各異,在她看來,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思維方式其實蘊含了無限的能量。而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這個結論,甚至被美國大西洋月刊等媒體評價為「考試驅動型社會的一股清流」,因為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被忽視了太久,而德韋克的這個觀點,恰恰讓孩子將重點重新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心態上。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我們的智商和能力的測試組成的,我們擁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固定思維的孩子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比較笨,而拒絕接受挑戰、面對困難,由此他們的發展潛力會受到限制。而如果我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我們擁有的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那些成功孩子的思維模式就屬於成長型的 。 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 , 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 ,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

且當孩子每一次 突破自己的「 舒適區」 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 ,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模式不但決定了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還將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Dweck 教授還在很多其他領域發現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存在。在兩性關係中,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尋找那些讓他們變得更好的伴侶,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更傾向於找那些允許自己停滯不前的人。更為關鍵的是,Dweck 教授的研究結果證實,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養的。她給出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South Bronx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育和訓練後,在短短 1 年的時間內,數學測試成績就從墊底迅速上升到紐約州第 1 名。

我們到底怎麼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Dweck 教授說,不困難,一些很小的干預,就能產生塑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作用。比如,更加明智地表揚孩子。不要表揚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可是在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哦!不要用類似「這幅畫太棒了,你就是我們的畢卡索!」、「寶貝,你太聰明了!」這樣模糊從語句表揚孩子。這樣做並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學的更好,反而會使孩子認為自己被重視、被表揚僅僅是因為智商。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會拒絕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擔心搞砸了,自己看起來「不聰明」、「很蠢」,長此以往,他們慢慢失去了對學習的積極性。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具體明確,要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他的努力、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等。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做智慧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PGCGmwBmyVoG_1ZRd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