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部點的一把火或將引發美國電影業的巨震:該部門正採取行動,終止上個世紀 40 年代後期以來一直主導電影業的「派拉蒙法令」。
近日,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的助理總檢察長馬坎·德萊希姆在美國律師協會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反壟斷部門正在著手終止《派拉蒙法案》(或稱為《派拉蒙案》)。
司法部表示,雖然不會馬上取消所有現行規定,但正爭取在兩年的最後期限內執行部分針對特定地區影院 「集體預訂 」(block booking)和某些電影許可審查的法令。
「電影業在技術創新、新的流媒體業務和新的商業模式發展中已經歷了不少變化,我們希望(電影行業)最重要法令的終止為行業向消費者友好型創新方向發展掃清道路。」馬坎·德萊希姆表示。
《派拉蒙案》是美國司法部針對電影行業的反壟斷法,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派拉蒙案」做出裁決,判定大製片廠垂直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司放棄電影發行和電影院放映的業務。這次裁決之後,派拉蒙影業就逐漸把旗下的院線出手,成為一家專注於發行和製片的公司,不能擁有院線業務。其它好萊塢公司同樣也要剝離院線業務,《派拉蒙案》徹底改變了好萊塢電影行業的生態。
《派拉蒙案》不僅僅是讓電影公司剝離院線業務,還終止了當時「集體預訂」的電影銷售方式,當時電影公司通常會打包出售給其它院線多部電影,大片小片一起賣,這對於電影公司是單方面有利,這樣打包出售的方式在當時被禁止了。
從當時的情況看,《派拉蒙案》的確是讓北美的電影市場走向了良性發展的道路,電影大公司無法一家獨大,也無法憑藉院線優勢傾軋其它對手。
這項長期以來一直統治著好萊塢的所謂電影業「最高法令 」為電影的發行和放映制定了規則,其中還包括了停止行業限制電影在特定地區放映時間和方式的做法。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美國電影行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但近年來,小運營商時常抱怨無法負擔知名電影製作工作室最賣座電影所需的繁重發行條款,收益也受到過分擠壓。在極端情況下,門票銷售多達 70%的部分要流回電影工作室,大的發行商還能吃到肉,但小型發行商幾乎難以喝到湯。
因此,實行了71年的《派拉蒙案》似乎已經不太適應今天的市場環境。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的助理總檢察長馬坎·德萊希姆在這次演講中,多次引用馬丁·斯科塞斯針對漫威的那篇長文,表示電影生態環境已經改變,電影公司和院線橫向合謀的情況很難再有。
同時,馬坎·德萊希姆指出,流媒體平台給電影行業帶來巨大的改變,《派拉蒙案》已經不適應今天的公共利益,所以要做出改變。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發文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最近那篇針對漫威言論的長文中寫道:「如今,電影行業里有一些人對藝術問題完全漠不關心,對電影歷史的態度輕蔑,又覺得它是自己的所有物——形成一種破壞性極強的混合體。遺憾的是,現在的情況是,我們有兩套分離的領域,一個是全球範圍內的視聽娛樂,另一個是電影(cinema)。它們仍然會有重疊的時候,但這種情形越來越少了。我擔心,擁有經濟支配地位的一方,令另一方變得更加邊緣化,甚至貶低它們的存在。」
事實上,《派拉蒙案》在上個世紀美國總統里根的時代就有所鬆動,1985年2月4日的一則通訊稿中,司法部公開表示,由於產業環境早已不同於往昔,他們也可能不再施行派拉蒙法案。同時他們鼓勵大製片廠通過申訴的方式重獲涉足放映業生意的機會——只要大製片廠可以贏得官司。
1986年初,TriStar影業併購了 Loew's,同時申請完全解除1981年法院加諸於 Loew's 上的各項限制 (實際上作為一家新公司,TriStar影業從來就不受派拉蒙法案的約束)。里根政府則全力支持了此項併購。同年8月,華納兄弟,原「派拉蒙案」被告之一,向法庭申請了完全解除派拉蒙案對其的約束,雖生少許波折,最終亦獲批准。從此派拉蒙法案相當於形同虛設。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還不能清晰看到《派拉蒙案》被解除之後的影響,其實經過71年的生存,好萊塢六大已經適應了不控制院線的模式,現在在美國的銀幕有一半由前三大放映商控制:AMC Entertainment Holdings Inc.,Regal Entertainment Group和Cinemark Holdings Inc.。
讓迪士尼、派拉蒙、華納這些好萊塢電影公司如何去打破三大運營商控制的市場,也是一個需要觀望的問題。
最新的動態是,在美國司法部宣布將終止《派拉蒙案》後的幾小時內,AMC、Cinemark和IMAX的股價都在盤後交易中暴漲。
美國電影行業似乎在醞釀著一場變革。
綜合自華爾街見聞;時光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N3Rim4BMH2_cNUgO9K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