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刺蝟會把果子扎在刺上進行攜帶?假的,不要輕易把童話當真

2019-12-21   溫晨動物園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看過那種童話故事兒童繪本,就是翻開裡面左邊是畫,右邊是帶拼音的文字,我小時候沒少看這些東西,當年很喜歡森林裡面發生的故事。

要說童話可真是美好啊,森林裡面的小兔子、小鹿、小狐狸、小老虎都是好朋友,小蝌蚪在水裡游著找媽媽,小老虎跟貓咪老師學本領,大灰狼暗搓搓尋找小白兔的蹤跡,醜小鴨也終將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在眾多活潑可愛的森林小動物形象中,有一個角色出鏡率也很高,它擁有一身尖刺,刺上還經常扎著一顆果子。

沒錯兒,它的名字叫刺蝟

刺蝟大家都很熟悉,相信有不少朋友小時候在老家看到過刺蝟。而且刺蝟也是眾多能夠適應人類城市的動物之一,很多中小型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外地區都能看到刺蝟的身影,它們白天一般躲在灌木叢和綠化帶里,夜晚出來活動和覓食。

從分類學上來說,刺蝟的歸屬問題可謂是一波三折。

以前刺蝟被劃分到食蟲目Insectivora下,直到現在國內很多科普網站上還把刺蝟放在食蟲目中,但是早在2005年食蟲目這個分類單元就被廢棄了,其下多種動物都單獨成立了目,刺蝟也不例外。

在食蟲目被廢棄後,廣義上的刺蝟分為了兩支,一支被分到了勞亞獸總目的蝟形目下,另一支被分到了非洲獸總目的非洲蝟目(區別於蝟科的非洲蝟屬)。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後來經過學術界技術更新,蝟形目也被取消了,與原來的鼩形目等分類單元下的物種一起成立了新的目——真盲缺目Eulipotyphla,刺蝟屬於蝟科,但是非洲蝟目沒有進行變動,仍然是目級的分類單元。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平時在野外看到的野生本土刺蝟,和被當成寵物飼養的、著名的「非洲迷你刺蝟(四趾刺蝟)」,都是勞亞獸總目、真盲缺目、蝟科的物種。

確實,聽到非洲迷你刺蝟這個名字總感覺它應該是非洲蝟目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非洲蝟目無論是外觀還是習性都與我們熟知的刺蝟大相逕庭,非洲蝟目又叫非洲鼩目

言歸正傳,今天我們來講一下童話故事中刺蝟把果子扎在後背上到處跑這件事,到底合不合理。

想寫這麼一篇文章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相信刺蝟會把果子扎在刺上,可能是這個形象太經典、太深入人心了,才導致那麼多人信以為真,認為現實中的刺蝟也會把果子扎在刺上進行攜帶。

大家不要笑,因為這種事情其實也不算少見,很多我們平時聽習慣了的東西其實是假的,涉及到動物類的更是如此,比如斑羚飛渡、旅鼠跳海、鷹的重生、鴕鳥埋頭,這些都是文學或玄幻作品(鷹的重生屬實很玄幻),並不是真的存在。

至於刺蝟扎果子這件事,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分析。

1.刺蝟的食性

從刺蝟以前被分到食蟲目這件事中大家就能得知,刺蝟是以蟲類為主食的。事實也是如此,但不僅限於此。

刺蝟是標準的雜食動物,也是自然界的一名機會主義者,它們的嗅覺相當靈敏,可以嗅到潛藏於草叢間和淺層土壤中的蟲類,並將其挖掘出來吃掉。刺蝟的食譜包括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小型兩棲和爬行動物、腐肉、鳥蛋、漿果、菌類等,具體食物因季節和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動,生活在人類居住區的刺蝟還會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刺蝟體內的煙鹼乙醯膽鹼受體經過了突變,可以阻止α-神經毒素的合成,這就導致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某些神經性毒蛇的攻擊,並且可以進食這些種類的毒蛇。

剛才說過,刺蝟是自然界的機會主義者,它們代謝快、體型小,夜間需要持續行動尋找食物,找到什麼就吃什麼,背一顆或者幾顆果子在身上,一是會增加負重消耗體力,二是會延遲能量的攝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刺蝟不會把果子扎在刺上到處逛街。

2.刺的用途

刺蝟的刺,本質上是背部的被毛通過特化形成的,是極端角質化的空心毛髮

雖然豪豬也有一身棘刺,但是豪豬刺跟刺蝟刺有很多區別,比如豪豬的刺末端具有倒鉤微觀結構,且容易脫落(但是不會發射出去);而刺蝟的刺就只是單純的尖刺,沒有倒鉤,也不會脫落下來。

至於刺蝟這一身棘刺的用途,很簡單,就是它們的防禦手段,而且是帶有攻擊性的防禦機制。遇到危險時,刺蝟會把自己蜷縮起來成為形狀不太規則的球體,用外部的尖刺來保護柔軟的腹部。

刺蝟的背部有兩大塊控制尖刺方向的肌肉群,所以它們在遇到非致命危險時也會只選擇豎起尖刺,而不是整個蜷縮起來。這就是刺蝟身上尖刺的作用,而不是當牙籤用來扎果子,況且刺蝟背上的刺很密集,不是繪本里簡筆畫那樣只有稀疏幾根刺而已。

3.扎果子的可操作性

從刺蝟的食性和尖刺的用途說完了,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扎果子這個行為的可操作性。好,現在桌子上有一顆櫻桃,假如你是刺蝟,你將如何把面前的櫻桃扎到自己的背上呢?

首先刺蝟是四肢著地行走的,沒有靈長動物那樣極端的前肢特化,它想觸碰自己的背部,只能扭頭用舌頭去舔。所以刺蝟如果想把面前的櫻桃扎在自己背上,理論上只有兩個方法:

一,用嘴叼起來拚命扭頭,把它扎到自己背上;

二,就地一滾,在不壓爛櫻桃的前提下把它扎在自己的背上。

第一種並不合理,刺蝟的腦化指數沒那麼高,沒什麼利用工具的概念;第二種就更奇幻了,刺蝟就算團起來也是個鬆散的不規則軟球,翻滾的話腹部還會有一段時間朝上,這更是刺蝟不可能去做的,畢竟蜷縮起來就是為了保護柔軟的腹部

而且,刺蝟並不會爬樹,它們能吃的漿果只有從樹上掉下來的,或低矮灌木叢中靠近地面很近的果實。

果子熟透後從樹上掉下來,有很多其實都已經是接近腐爛的狀態了,完整而口味剛好的果子很難得,刺蝟作為忙碌的覓食者,遇到這樣的果子只有可能會就地吃掉。

大家回想一下,兒童繪本中刺蝟身上扎的果子大都是蘋果,這就更不現實了,蘋果又重又大,無論是靠叼還靠滾都不可能做到把它們扎在自己的身上,大家在網上看到的現實中刺蝟身上扎果子的畫面,都是人為給它紮上去的,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