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王皇后與蕭淑妃驚訝的是,這顆打中自己的「子彈」,居然是武則天剛生下來的小公主!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王皇后與蕭淑妃萬萬沒有想到,為了那最高的權力和地位,武則天比老虎還歹毒!
這位被當「槍子」的小公主,是武則天的長女,雖然不幸離奇夭折了,但是在母親的心中,她還是占據了所有的愛。
十二年之後,已經權傾天下的武則天下令,追封這個小公主為「安定」,諡號「思」,並以親王之禮葬之。
十三年之後,她的妹出世,武則天大喜過望,給予了她雙份的母愛,並晉封為「太平公主」,寓意「擁有天下的公主」,可見其對女兒的厚愛之情。
即使到了晚年,已經登基稱帝的武則天對自己乾了多少事,殺了多少人,幹掉了幾個兒子,都沒有一絲一毫的愧疚之情,唯獨對這個小公主念念不忘。這個小公主成為武則天心中永遠的痛,拔不掉,也去不了,成為她生命中永遠揮之不去的一抹猩紅。
這個小公主出生的時間,大約在永徽四年(653年)底至永徽五年(654年)初,這也是後宮集體軍團與孤膽英雄昭儀鬥爭最激烈的時代。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李治雖然心向武則天、厭倦皇后,但是他也沒有廢后的打算,更沒有藉口和膽量;反之,王皇后和蕭淑妃利用自己的權勢,展開了一場「囚籠戰術」。說穿了就是罵戰,監視武則天的一舉一動,挑唆她與皇帝的關係,日夜不停地發動攻擊,讓武則天避無可避,逃無可逃,精神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最後徹底崩潰。
後宮進攻不止,外廷也沒有閒著,在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授權下,滿朝文武集體上奏摺,那些前塵往事、太宗才人的爛事,全部被抖了出來。官員們排山倒海地上奏摺,讓皇帝休了武則天,必須除之而後快。
在這種背景下,王皇后與蕭貴妃露出了得意的微笑,按照局勢發展,勝利已經並不遙遠。
應該說,她們的判斷完全正確,武則天是一個無權無勢的人,既沒有後台,背景檔案又太黑,在這種戰鬥中,她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但是,王皇后與蕭淑妃根本不知道,雖然武則天是一個小人物中的小人物,但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不要以為渺小,就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就不能反擊。
強者和弱者之間唯一的差別,只在信仰是否堅定。還有一點,你夠不夠「狠」。據《唐會要》記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就是說,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兒,有一天突然死了,至於怎麼死的,估計連武則天也不知道,結果她立刻抓住這個機會,說王皇后殺死了自己的女兒,讓皇帝替自己做主,而盛怒之下的李治,就此產生了廢后的念頭。
後來,《唐會要》這種比較概括的說法,到了《新唐書》中,卻凌空一躍,變成了非常生動的描寫了: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佯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菳,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
就是說,武則天精心導演了一場大悲劇,王皇后看完這個小公主後,武則天就立刻殺了自己的孩子,然後號啕大哭、肝腸寸斷,意欲嫁禍給王皇后。最後,在這種背景下,李治腦子明顯短路了,他連調查取證都省了,但見他憤怒至極地喊道:
「皇后殺了我的女兒,看我怎麼收拾你!」
以上,就是讓武則天背上千秋罵名,也成就了千年帝位,同時也造成了千古之謎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要知道,這個案件之所以困擾了大家數千年,是因為這裡,有一個始終無法解釋的問題——殺人動機。
在案件的審理中,但凡選擇殺人的主兒,都必須遵循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收益大於風險。從這個角度看,最大的嫌疑犯王皇后,她反而沒有理由這樣做,因為根據成本核算,她一點好處也沒有。反之,作為本案的直接受害者,武則天反而賺了一個盆滿缽盈。
可見,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動機的案件,參與其中的犯罪者,並不是最終的受益者,這似乎無法讓人理解。
這個案件說來說去,直到今天都是一團糨糊,既搞不清楚動機,也不知道真相。但是,我們唯一明確知道的是:經過了這個案件後,每個角色各自的結局,已經徹底定性。
這件事發生後,為了安撫武則天的喪女之痛,唐高宗李治對她恩寵有加,真正做到了「縱使後宮佳麗三千,也要獨寵她於一身」的境界。
除此之外,李治追封了武士為并州都尉,轟走了皇后的宰相舅舅,最後還產生了罷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想法。
如果說,當初王皇后憑藉顯赫的身份、太宗的遺言、眾人的認可、宗室秩序的安穩,在李治的理性上,不管這個皇后多麼不配,還是不能亂動的,那現在就不同了,身為一國的皇后,嫉妒成性也就算了,天天詆毀昭儀也就罷了,如今居然喪盡天良,膽敢殺害宗室的兒女!
話說如此,但是皇后為天下之主,廢黜豈能無證?單憑武則天的一面之詞,一沒證人,二沒證據,怎能堵塞天下之口?所以到了最後,廢黜皇后這件事情,李治只能扼腕嘆息,暫且罷兵。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則天終於抓住了王皇后的把柄,她狀告王皇后和她母親魏國夫人柳氏,兩個人在家裡行「厭勝」之術,發泄自己的不滿。
所謂的「厭勝」之術,是古代的一種巫術,就是剪一個小人,或者刻一個木頭人,在上面寫上恨之入骨的人的名字,最好還有他的生辰八字,或者是頭髮、指甲什麼的,在上面釘子、扎針、詛咒他不得好死等。
《紅樓夢》中的趙姨娘和馬道婆,她們不就是這樣害過賈寶玉和鳳姐嗎?結果鬧得賈府上下雞犬不寧、一塌糊塗。
在那個迷信的時代里,國家一旦發現這種事情,絕對嚴懲不貸。所以,在唐朝的刑法中,這種行為是十惡之一,屬於「不道」,輕則發配邊疆,重則滿門抄斬。
當然了,這種「厭勝」之術,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把希望祝福的人、喜歡的人的名字寫上去,對他施法,祝福他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一生平安。
可見,到底如何定性「厭勝」之術,到底是善意的祝福,還是惡意的詛咒,根本沒有一個標準,全憑皇帝自己定奪。
想李治當時的心情吧。
無德、妒妾、殺女,這些已經步步緊逼、咄咄逼人了,如今還「毒夫」!李治性子再軟,他也有忍無可忍的時候!
至此,擺平。
據《唐會要》記載,有一天下朝後,皇帝單獨把四個宰相,就是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褚遂良留了下來,向他們表達了打算更換皇后,另立武則天的想法。
要知道,這四個人中,長孫無忌是皇帝的舅舅,還是百官之首,所以皇帝的一切決定,都要通過他這一關。結果,長孫無忌什麼也沒說,只是讓褚遂良代替自己發言:
陛下必別立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使萬代之後,何以稱傳此事!
這番話,差點沒把武則天和李治氣死過去。
原來,大家全都看明白了,皇帝廢后是肯定的了。但是,他們也明確表示,要想換一個皇后,這個可以,但是這個武則天絕對不行!
這個原因很簡單,武則天是先帝的才人,這個天下皆知,如果立她當皇后,天下人會怎麼說?這叫作禽獸無禮、父子聚麀。如果非要立武則天為後,等到了那個世界,看見了自己的父親,到時候你臉面往哪擱呀?
想當時的處境吧,李治氣得直吐血,在帘子後面偷聽的武則天,更是發出了自己第一句政治宣言:「何不撲殺此獠!」意思是說,把這個吐不出象牙的老狗宰了!
可見,連「獠」字都用上了,武則天真是氣瘋了呀。後來,褚遂良差點沒和昭儀打起來。在褚遂良的眼中,這位武昭儀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呀,還是當年獅子驄事件的「耍狠女」。只不過,這次她不馴馬了,改殺人了。
就這樣,這場君臣商量的談話,變成了一場互相指責的對罵,君臣雙方最終不歡而散。
經過了這麼一鬧後,褚遂良立刻將「擁立武氏為後」的事情曝光,還聯合了無數的官員上奏,說一定要廢了這個武昭儀,否則這個女人成勢後,一定會顛覆大唐王朝(這倒沒說錯)。當然了,即使群臣一致反對,武則天也絲毫沒有放棄,因為她驚訝地發現,這個所謂的朝廷,並非鐵板一塊。在「廢王立武」這個問題上,還有一個朝廷重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他一直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這個人,就是大唐王朝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李勣。
那麼,這個李勣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就是那位民間傳說能夠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賽過諸葛的徐茂公。
在正史中,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後來因為戰功顯赫,李淵賜其李姓,他就改名叫李世勣了。但是,李世民、李世,這不平輩了嗎?所以為了避諱太宗的名字,李世就改名叫李勣了。
在隋唐這個大舞台中,這個李勣,那可非常了不起。他不僅為人豪爽、重信講義,而且還勇猛異常,戰功顯赫。自出道以來,李從獨自砍人開始,慢砍,慢升,屢建奇功,愣是從一個沒權沒勢的小兵,最後做到了大唐國防總司令的職位,這不得不說,李勣創造了一個奇蹟。
當然了,在所有光芒萬丈、歌功頌德的史料中,李勣卻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秘密」,且正是這個秘密,最終成為武則天的突破口。
縱觀李勣的一生,可以發現他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甚至謹慎到了圓滑的地步。
玄武門政變那年,太宗讓李勣協同作戰。結果,你們猜怎麼著?李勣死活不去。
想唐太宗當時的心情吧,等當了皇帝以後,李世民沒少給李勣穿小鞋,動不動就痛罵一頓。但是,李勣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隨著唐初那批名臣將相的相繼凋零,李勣的作用就越發突顯出來了,最後被唐太宗選為了託孤大臣。
當然了,即使選李勣為託孤大臣,可一想到當年的玄武門事件,唐太宗還是耍了一個小心眼,用來測試一下這個人的能力。
據史料記載,同為託孤大臣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不斷升職的,李勣正好相反,他是不斷降職的。最後,在太宗皇帝病重之際,李世民更是發布了一道匪夷所思的聖旨,他把李貶到疊州去了。
所謂的疊州,就是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縣,即使到了現在,那裡都是一片荒涼之地,當年更是。平白無故把一個朝廷重臣轟到了那麼一個蠻荒之所,這就等於是流放了。因此當時很多人都不懂,其中也包括太子李治。
面對這個寶貝兒子的質疑,李世民語重深長地說道:
「李是一個治世能臣,但是你對他無恩,我不敢保證他對你忠心。所以我要試探一下,如果李嫌那裡貧窮不去,這就證明他愛慕虛榮,絕不能用,我會立刻殺了他,給你永絕後患;反之,如果他立刻動身,說明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忠臣良將,等我死後,你立刻把他召回來,委以重任,定能成為你的左膀右臂。」
由此可見,李世民直到臨死前,還是對這位仁兄不放心,因此才使出了這麼一個損招。
當然了,李勣也是一個精明人,當收到這封委任狀後,他立刻猜出了唐太宗的意思。人家連家都沒回,直接騎馬去赴任了,最終躲過了這一劫。後來,李世民病逝,李治登基,唐高宗立刻把李勣調了回來,並委以重任。當然了,李勣也明白,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和長孫無忌較量,所以在高宗一朝,雖然李掌管天下的兵馬,但是他選擇了韜光養晦的戰術,凡事絕不出頭,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也很是逍遙。
同樣,在「廢王立武」這個問題上,李也不想介入進來。他跟長孫無忌不是一個陣營的人,因此沒有必要跟他們一起反皇帝。
最後,唐高宗看出了李勣的心思,就單獨與李談話,試探性地問道:「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
聽了這話,李勣只是微笑地回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這個意思是說,你自己娶一個老婆,幹嗎要問別人!
要知道,雖然李勣的這個回答,有一點調侃的味道,但是在武則天和李治的耳中,這絕對是舉重若輕、振聾發聵呀,可以說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直接把不利的局面扭轉過來了。
那麼,這麼一句調侃的回答,怎麼就有這麼大的分量和意義呢?
別忘了,李勣是大唐國防總司令,那是掌管全國兵權的。如今軍方表態了,說自己絕不參與,你們自己去斗,誰勝誰敗跟我無關,這就等於給皇帝吃了一顆定心丸了。
要知道,李治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軍方與政方態度一致,如果皇帝執意而為,到時候把他們逼急了造反,搞一次宮廷政變,自己就徹底完了。如今,軍方挑明了不參與,剩下的都是一幫文官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至此,軍方態度一明確,那些懷才不遇、選擇政治投機的「挺武派」們立刻活躍了起來,並且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壯大。反之,那些堅定的「反武派」們,因為軍方的表態,也只能選擇明哲保身,加入了李「中間派」的行列里,甚至反戈一擊,加入了力挺武則天的行列中。
常言道:鬥爭的勝負,在於雙方力量的對比,而力量的對比,無非是此長彼消,或者是此消彼長。
如今,隨著「挺武派」「中間派」的實力不斷壯大,這就是武則天的「長」;而隨著那兩派的不斷壯大,這就是「反武派」的「消」。最後,隨著褚遂良被轟出朝廷,發配到湖南潭州(今長沙),那些反對武則天的最後力量,也終於消失殆盡、不復存在了。
至此,內宮外廷的反對勢力全部被剷除,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李治發布廢后詔書:「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併除名,流放嶺南。」
到了這個時候,王皇后真想找一塊石頭,狠狠砸一下自己的腳。按照她本來的意思,讓武則天和蕭淑妃斗一個你死我活,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結果機關算盡,把自己算進去了,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悔之晚矣……
皇后被廢除後,後宮不可一日無主,六天後,即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李治就頒布了一封合情、合理、合法的聖旨,宣布武則天為新一任的皇后:
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曾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這封聖旨的意思是說:
武則天出身名門,還是功勳之後,絕不是一個來路不明的野種;武則天賢良淑德、品貌雙全,絕對能夠勝任皇后這個職位,且自己的父親也「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太宗在彌留之際,把這個女人賞給了我,就像當年宣宗賞賜宮女給太子一樣(遂以賜朕,事同政君),所以我要遵循父親的意思,立這個女人為皇后。
至此,武則天身上的三個致命缺點:出身賤、根基低、先帝妻,全都不復存在了。而且李治還以史論據,引經論理,把武則天比成了王政君,這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那麼,這個王政君又是誰呢?原來,王政君是漢宣帝的宮女,負責「照顧」漢宣帝的所有飲食。後來太子的寵妃病故了,漢宣帝就把這個宮女賞給了兒子。漢宣帝死後,這個太子登基,史稱「漢元帝」。元帝登基後,王政君也憑藉著丈夫的寵愛,最後當上了皇后,開始母儀天下了。
可見,為了讓武則天成為皇后,李治玩了一把偷梁換柱的遊戲,他把武則天比成了先帝的宮女,就是一個「侍奉」飲食的宮女。當然了,宮女雖然是女人,但不是先帝的妻子呀,所以武則天不是先帝的妻子,我完全可以娶她,甚至讓她當皇后。
就這樣,在這種「白馬非馬」的混亂邏輯下,武則天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一日,在文武百官的祝福聲中,李治正式冊封武則天為皇后,這個女子終於夢想成真了。
要知道,從貞觀十一年(637年)開始,那個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小女孩,一路坎坷,歷經波折,花費了整整十八年的時間,才終於完成了自己最終的夢想。
整整十八年呀,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這就是一個女人的青春呀!
那麼,這位經歷了外廷的強烈反對、內宮的血雨腥風洗禮、沾滿親人鮮血才登上皇后寶座的武則天,她會就此罷手,從此天下太平嗎?正位中宮的她,又會掀起什麼新的波瀾呢?外廷反對她的那些老臣,又會經歷什麼樣的風波呢?
更多有關武則天和唐朝內容,敬請關注《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唐史》,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套裝5折包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k2hZXIBd4Bm1__Yvt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