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房價:哪些城市的政府最有錢?最需要錢?

2019-07-18     博聞財經
文/劉曉博

今天想從地方政府「總財力」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哪個城市的樓市最有前景,或者說哪個都市圈更有價值。

中國的政府是「投資型政府」,政府財力比較強大,拿到錢之後除了養活公務員之外,就是投入到公共事業里,拉動經濟的發展。

所以,地方政府的「總財力」對於改善交通、教育、醫療、治安等公共服務意義重大,對於拉動經濟發展也意義重大。

地方政府有四本帳——「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政府基金收支」、「國有資本經營收支」和「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其中「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在地方政府帳本上數量占比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地方社會保險基金」基本上專款專用,也可以不考慮。

於是,我們說的「地方政府總財力」主要考慮「一般公共預算」、「政府基金(主要是賣地收入)」兩塊。由於中央對這兩塊都有轉移支付(補助),所以你只看收入是無法衡量地方政府的「財力」的,必須看它花了多少錢,也就是「總支出」。

在「一般公共預算」、「政府基金」總支出里,還要剔除「結轉下年」和「上調」的,以及支付地方債利息的,剩下的才是真正「花出去」的。

目前地方債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普通地方債計入「一般預算」,專項地方債計入「政府基金」。對於很多城市來說,花出去錢里「地方債」占比在上升。

目前,各地都公布了「2018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根據報告披露的「一般預算支出」、「政府基金支出」,我整理出了20多個主要城市2018年度的「總財力」情況:

下面給出我的分析:

1、在普通人印象里上海和北京是「最有錢」的城市,從上述表格看,的確不是浪得虛名。上海地方政府在2018年花出去的錢超過了萬億,北京也接近萬億。

根據公開資料我們知道,上海2018年的「財政總收入」是17974億元,其中上交中央財政了10865億元(中央又給與不少於850億的返還)。17974億的「財政總收入」,沒有包含基金收入,地方政府的基金收入主要是賣地收入,2018年上海基金收入是2095億元。所以,上海2018年「財政+基金」總收入其實是超過2萬億的,但上交中央了很多,最後自己實際花掉的是1.08萬億。

北京的情況跟上海類似,也是掙得多、花的少,這是上述表格里絕大多數城市的情況,只是每個城市的「貢獻比例」不同,拿到的中央返還、補助也不同。

比如在「一般預算收入」里,上海2018年從中央政府獲得的返還是850億元,而北京獲得的返還是2187億元。所以,雖然北京總財政收入比上海少一大截,但最終花掉的錢接近於上海。這就是當首都的好處,其實各省省會也存在這種現象,獲得省里的返還、補助更多一些。

2、重慶「總財力」高居第三,不僅遠超廣州、天津、杭州,也遠遠超過了深圳,幾乎相當於「廣州+成都」,這恐怕出乎絕大多數人的預料。

上圖是2018年主要城市「一般預算收入」的排行榜,可以看出重慶收入遠低於深圳,也比天津、蘇州多不了多少。為什麼最終花錢的時候,重慶這樣富有?

最大的秘密是:中央給發大紅包,而且維持了很多年。此外,就是發債、賣地。

根據「重慶市2018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2018年重慶在「一般預算收入」里,「本級收入」只有2266億元,但「轉移性收入」竟然達到了2957億元。「轉移性收入」里中央補助就達到了1807億元,此外還有數百億發債(普通地方債)收入。

在基金收入里,有2316億元是當年的收入,此外還有658億元上年結轉的,還有當年發債(地方專項債)670億元。這樣,2018年基金總收入就達到了3708億元,支出了2677億元。

也就是說在2018年,重慶的「兩本帳收入」(一般預算、基金)里,有中央政府補助的接近1800多億元,還有地方債1000億元,這是重慶財政「收入不高,花錢很沖」的主要原因。

當然,地方政府基金收入里,絕大部分來自賣地收入。這包括當年的賣地收入,以及之前結餘的賣地收入。

或許有讀者會說:你上述表格里,「基金收入占總財力」的比重,重慶只有37%,看起來賣地收入占比不算高呀?這是因為中央給了1800億計入了「一般預算支出」,如果剔除這部分因素,重慶財政里「基金收入」占「總財力」是超過50%的。所以,重慶對土地財政依賴度也是非常高的。

3、在普通人印象里,深圳很有錢。但上述表格告訴我們,深圳的「總財力」只位居全國第四,即便把重慶看做一個省,深圳也只是第三,跟京滬「總財力」差距巨大。深圳超過天津、武漢、廣州等城市的,也沒有想像的多。

事實上,深圳2018年財政總收入是9102億元,再加上800多億的基金收入,整體收入突破萬億。但深圳自己花出去的錢只有5380億元,其政府收入的地方支配比例(算上賣地收入)跟上海差不多,也在一半左右。剩餘的,都上交了中央。

但如果用「單位土地面積上承載的政府總財力」考察,深圳毫無疑問是全國第一,因為深圳面積非常小。但這只是一個指標而已,還要考察「人均總財力」,在這個指標上,京滬應該還是超過深圳的。畢竟,深圳真實的常住人口超過了京滬的一半。

從「表格一」還可以看出來,內地已經有5個城市財政支出超過了香港。香港是一個自由港,稅負較低,而且不向中央政府交稅。

至於天津,雖然近年來經濟狀況不太理想,但家底還是很厚的,匯聚資金超過3萬億,地方政府財力也高達4700多億元,遠超南昌、合肥這類普通省會城市。

4、「表格一」最後一欄,展示的是「地方政府基金支出」占「總財力」的比重,由於「地方政府基金收入」主要來自賣地,這樣就可以看出各地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

這個指標里,只有重慶比較異常,前文已經解釋了。其他城市,基本上有可比性。從中可以看出,深圳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最低,總財力里基金占比只有20%,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北上深之所以並列,是有道理的,這三個城市率先完成了經濟轉型,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最低。

基金占比超過50%的城市有:濟南、武漢、福州、杭州、南京,以及重慶(剔除中央補貼)。這意味著,這些城市對土地財政依賴度非常高,賣地收入一旦持續下降,將影響地方政府穩增長的能力。

此外,蘇州、成都對土地財政依賴度也比較高。

如果說北、上、深的地方政府最能掙錢,也最有錢,那麼上述幾個城市(濟南、武漢等)的地方政府則處於「最需要錢」的時期。這是城市「發育」時期的需求,帶有合理性。

5、地方「總財力」在4000億以下的城市,其實很難有真正的實力拓展都市圈。尤其是總量低、單位面積「含金量」也低的「雙低」城市,更是如此。

當然,一個城市有沒有能力「外溢」周邊城市,還看其核心區的位置。比如北京面積很大,但中心區靠近東部邊緣,這樣就很容易外溢到廊坊北三縣。

廣州市中心偏在西南部,跟佛山市中心距離很近,所以雖然廣州還有很多區域人口密度非常低,沒有多少人氣可言,但仍然可以影響佛山部分區域。

現階段,真正有能力構建都市圈的,只有北上深三個城市,以及廣州跟佛山之間區域,其他的城市比如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漢等,其都市圈構建尚待時日,要等錢和人的進一步聚集。

6、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18年「財政收支狀況」,全國地方政府支出里「基金占比」是29.2%。但本文提供的20多個大城市的數據,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基金收入)的依賴度普遍超過了40%,個別甚至達到了59%。

這告訴我們:擴張型城市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更高,這些城市在引進外來人口,必須要賣地、建房子、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如果沒有「土地財政」,中國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要特徵的「新型城市化」無法推進。

從這個意義上說:二線城市的「土地財政時代」遠沒有結束的跡象。只要能持續吸引增量人口,賣地收入占比偏高一段時間沒有太多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PnzKWwBmyVoG_1ZSI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