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背後的故事

2019-08-20     搞笑國民女漢紙

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製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導演,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張光北、洪宇宙主演,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

總導演王扶林探班

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共分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戰》(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戰》(65—77集)、《三分歸一》(78—84集)五大部分。著重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這種鬥爭發展成為連接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衝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

《三國演義》在當時是一部耗資巨大的鴻篇巨製,然而,這一劇組全體工作人員,為了把這部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搬上螢屏,歷盡了千辛萬苦,拿到的卻是當年全國影視界最低的酬金。唐國強更是笑稱:「我們人人都是二百五(每集片酬只有250元左右)。」為了拍片,許多人一二年沒回家。一位新加坡導演曾考察過《三國演義》劇組,他感慨萬千地說:「你們真正是在為中華民族拍戲!」

陸樹銘——塑造了最經典的關公影視形象

《橫槊賦詩》拍攝現場;鮑國安,白天排練晚上演戲

劇中需要大量鎧甲,但劇組認為用金屬製作加工困難,而且太重,最後採用了在塑料中兌入顏料壓成甲片的辦法來代替,實拍效果很好。

1989年7月,王扶林被任命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總導演。1990年6月,「三國」領導小組成立。8月,劇本創作會議召開,編劇組成立。劇組達成共識:充分尊重原作《三國演義》,同時參考《三國志》中有價值的史料,把120回的章回小說改編成80集的劇本(最終剪輯成84集),大的框架由群雄逐鹿、赤壁大戰、三足鼎立、南征北戰、三分歸晉五部分組成。截至1990年12月15日前,累計完成文學劇本中的76集,不久初稿全部完成。領導小組專門組織了一個劇本討論小組,對劇本進行反覆討論,劇本經過數次易稿,最後定稿紅皮書時,是1991年12月30日。實際上,《三國演義》的編劇們是和主創人員同時進駐,同時工作,修改劇本也和開機拍攝交叉進行。

1990年8月中旬到10月初,演員遴選李法曾和顧鳳莉走訪了北影、八一廠、北京人藝、青藝、兒藝、總政、空政等單位,確定了第一批候選演員78人;導演組又陸續選看了各地送來的演員錄像資料,並派出三位副導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員。遴選演員工作進行了將近10個月,於1991年5月底結束。角色基本確定後,劇組於1991年7月在北京舉辦了演員學習班,有6位專家分別為演員授課,內容包括三國的時代背景、漢代禮儀、漢代風俗、古代戰爭與陣法、古典名著的改編等。學習班中,總導演王扶林談了導演總體構思,他提出電視劇的改編宗旨是:在大關節上,基本符合原著《三國演義》;根據電視劇的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藝術加工;尊重原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突出「提倡仁政,反對暴政」的價值觀;讚美三國英雄們的忠義精神。

導演沈好放給荀彧講戲

《三國演義》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近1億元用於建造拍攝基地,7000萬元則直接投入拍攝。劇組在涿州搭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攝影棚,每個棚的面積為1200平方米,兩棚共耗資約4000萬元;無錫的「三國城」和同期為電視劇《唐明皇》而建的「唐城」共耗資約2000萬元;涿州的「漢城牆」、「街道」、「銅雀台」約耗資3000萬元;服裝1000餘種、3萬多套,耗資約500萬元;道具近7萬餘件,耗資約700萬元;共耗資1億多元。涿州和無錫的兩大影視基地此後仍在為各影視劇組服務。

劇組動用了規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動用群眾演員一項就達到了40餘萬人次。其中,1992年6月拍攝的「官渡之戰」,便動用了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耗資40萬元左右;拍攝「火燒赤壁」時,劇組動用了9台攝像機和1架直升機,分別從水、陸、空三個方向同時拍攝,動用船隻72艘,大火燒掉50多車木柴,20多噸汽、柴油,並請來3000多名群眾演員參與拍攝。拍攝期間,五個劇組還曾輾轉包括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等在內的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取景。

造型師在製作逼真的道具


1994年,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國大陸播出,隨後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全部或部分播出。許多海外人士在肯定此劇的同時,建議中國電視工作者對其予以精編後打入國際市場。從1995年8月開始,中央電視台組建了由電視劇的主創人員組成的創作集體,將84集電視劇重編為每集90分鐘、共19集的精編版。保留《三國演義》原著中名段名篇,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從桃園三結義始,至諸葛亮北伐中原失敗病逝五丈原止。刪節部分以旁白的方式貫穿,並在各集開頭增加吳曉東的串講,以便不太熟悉中國文化的西方人了解故事。

孫權的扮演者吳曉東

尊重原著 主題鮮明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去蕪取菁、刪繁就簡,成功地展現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原著中膾炙人口的段落以及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都在劇中或以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動的細節,讓觀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讚嘆、感慨、惋惜、落淚;隨著人物命運的演變及悲劇的結局而領悟人生的哲理。(周金華評)

電視劇的導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擁劉反曹」的基本思想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從多方面開掘劇作的意蘊。此外,對三國時期歷史的評述,對三國時代精神的再現,還是對統治者和黑暗社會的揭露,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明君賢相、國家和平統一的渴望,在電視劇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張宗偉評)

表演精湛 人物生動

《三國演義》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卓有成就,不僅各類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而且主要角色都個性生動、色彩鮮明。電視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黃忠、趙雲、姜維等。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誇張,甚至籠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電視劇則把他們還原為人,使他們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再加上演員精彩的創造,使劇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實可信,栩栩如生。(周金華評)

藝術成就高歷史感強

電視劇《三國演義》製作的精良,構思的獨特,劇中極具滲透力的文化氣息以及那份似乎是渾然天成的大氣磅礴,使人嘆為觀止。(電影網評)

編導從全劇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設計、音樂、歌詞的創作以及歷史氛圍的營造,都追求一種豪放、雄健、古拙、悲壯的藝術風格,這種美學風格,與東漢、三國時代的美學風貌是相一致的。《三國演義》電視劇恰當地體現了這一美學風貌。對白採用原著中較為淺顯的文言,保留了原著對話語言的精鍊、生動、傳神,也與全劇的藝術風格相和諧。音樂風格古樸、典雅、凝重,與全劇的風格渾然一體。歌詞蘊藉、典雅,有漢魏樂府五言詩的風韻和人生哲理的況味。(周金華評)

美術、服裝、化妝造型、燈光、道具,一直到總剪輯,都在原著的「電視化」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歷史氛圍的營造,還有場景的設計,都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

戰爭戲不盡如人意

對於千軍萬馬的交戰,編導注意了陣勢的布置與變化、指揮聯絡的方式等等,對幾大戰役的決戰場面拍得很有氣勢;也有不少交戰場面流於一般,缺乏特點,甚至顯得馬虎;至於許多交戰場面只有將領的廝殺,眾多士兵卻只是搖旗吶喊,不合古代戰爭的實際,則是因為受制於小說原著而不得已。總的來說,戰爭場面既有超越小說之處,也有未能充分傳達小說韻味之處。

馬上交戰的場面可謂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打得精彩的並不多見。相對而言,第52集「奪占西川」中張飛與馬超的激戰,倒是比較真實、緊張、好看的。可惜多數馬上開打的設計顯得招式呆板,節奏緩慢,激發不起人們的觀賞激情。

部分情節改編不足

改編者的辛勤努力,使劇情曲摺合理、搖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富於情致,藝術感染力超越了小說而獲得較大成功。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編者只是用電視語言簡單地演繹小說情節,就顯得比較單薄,感染力不強。

在風格上過分強調「寫實」,使得劇作對原著空靈、浪漫的傳奇風格表現不大充分,比如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就不如原著傳神。

演員更換過於頻繁

電視劇中有些角色甚至是重要角色,幾次更換演員,影響觀眾的情緒。趙雲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電視劇中卻用了三位演員扮演,第二位演員比第一位演員更年輕,觀眾看了經常懷疑這是不是趙雲。東吳魯肅本是忠厚長者,第一位演員演得很成功,不料也更換了,觀眾很難將兩個魯肅聯繫在一起。還有魏延、姜維等角色,也是如此。後來的演員未必不如前者,但一經更換,觀眾對角色的印象就會模糊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C9OfG0BJleJMoPM4x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