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分歧|養孩子過程中總吵架?

2019-05-20     噗噗記

日常生活里,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個煩心事就是,孩子爸爸/媽媽與我養孩子的觀念完全不同。最開始,我是只想寫爸爸總是質疑「我」養孩子的選擇。後來,我冷靜下來想了想,爸爸們也對我表示過同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我的職業,我遇到的很多爸爸也會主動說起很多他們養育孩子中的困惑。隊友質疑我養孩子的選擇與方式,肯定是絕大多數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無論男性還是女性

為什麼WHY

首先,為什麼養育孩子應該共同合作和諧分工的兩個人,總是出現爭執呢?

1.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這是我們上學時,政治課本上的一句話,這樣說來,這句話其實是一個常識。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也就不存在看法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會存在差異。認識到這一點,真心接受這一點,可以在和隊友討論的過程中,更心平氣和一點(占有一定心理優勢)。

雖然是常識,但是我們總是渴望對方完全和自己觀點一致,因為對方和自己觀點一致,可以通過對方的肯定增加自信,更重要可以讓事情簡單順暢,所以,常常想說服對方。其實,這是一種較量,一種權利的角逐,這種暗中的心理,不僅不會讓事情簡單,還有可能發生「核爆炸」。想一想,你有沒有因為和隊友的一點點的爭吵,最後升級為「跟你這樣的人真是過不到一起去」「跟你沒辦法溝通」「我要跟你離婚」的爆炸場面。



2.我們的觀念里藏著我們對孩子的擔憂:我們每個人養育孩子時,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事情,希望孩子儘可能少的遇到。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們就會在生活中格外重視孩子的一些方面。比方,有的家長會特別在意孩子要開朗外向,所以總是想不斷地創造機會讓孩子去展示或者去克服內向的表現,而他的隊友就認為他的方式對孩子非常有害,或者並不認為孩子內向就有什麼不好。這樣,矛盾就產生了。

仔細想一想,我們的很多分歧,都來自這一點。對對方方式的不認同,或者對對方重視的養育方面認為沒有那麼重要

方式不認同,養孩子的重點不統一



3.我們的觀念里藏著我們的經歷與過去:我們為什麼會對孩子可能碰到的一些事情格外在意,另一些不那麼在意。是因為,我們的過去在影響著我們。希望孩子開朗的家長,可能自己過去很內向,覺得因此失去很多機會,所以,想讓孩子開朗一點,不再吃自己吃過的苦。或者,自己非常外向,善於交際,知道外向帶給自己的機遇,所以,希望孩子也可以享受外向帶來的利好。但是不論是哪一種,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和過去,帶來的判斷

隊友不一定有類似的體驗,所以,不能理解對方的真正的出發點。比方,有的父母可能小時候很想彈鋼琴,可是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如願,所以,他很渴望孩子可以在音樂上發展愛好。可是隊友沒有這樣的經歷,就會認為喜不喜歡音樂沒什麼大不了的,怎麼天天花這麼多精力和金錢在這方面。並因此發生爭吵。這樣的事例有很多,而且有一些是非常不常見且隱蔽的,甚至當事人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是這樣的過去在影響著自己。



清楚了無論遇到誰,我們都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清楚了對方其實是在不可避免地帶著擔憂在養育孩子(雖然沒有擔憂最好,可是做父母的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吧),清楚了對方其實受著他過去的經歷的影響,我們在溝通時,是不是可以稍微理解下對方的立場呢?

怎麼辦HOW

1.平常心:遇到分歧,遇到質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要把問題的質疑當成是對你人的質疑。雖然,很多時候,對方會因為說不明白,而上綱上線進行人身攻擊。不要被對方的情緒淹沒,被對方帶偏(或者,自己先不要跑偏去人身攻擊)。慢慢訓練自己有「保持理智」的意識,會有助於你,在爭論中清醒。雖然這非常非常難,幾乎是所有人一生的功課

友情小提示:什麼是人參攻擊?對性格或者個性所說的一些負面評價。比方「為什麼你總是什麼事情都記不住?」「怎麼這麼自私」等。更具有人身攻擊性的是「鄙視、冷嘲熱諷、譏笑、挖苦、不友善的幽默」,傷害性非常非常大。

2.傾聽:有了平常心,在面對對方的「陳述」時,才可以仔細聆聽。不打斷對方,讓對方將所有的觀點痛快的闡釋清楚。這樣,是因為:一是你可以通過對方表達的完整信息,理清楚他的邏輯思維路線,找到你和他不同的矛盾點。對方的邏輯思維路線很重要,因為沒有人是只有結論的,他的結論往往是有緣由支撐的。僅僅否定他的結論,並不能幫助我們很好的交流,應該看到導致他這樣結論的上層甚至上上層邏輯

二是每個人都有他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與自由,即使和自己毫不相同。當然對方帶著人參攻擊,話語有時候像子彈像刀子的時候,要要求對方立即停止(這裡省掉千言萬語,所以我不太願意寫關於婚姻的話題,因為太複雜)。比方「我聽了這樣的話很不舒服,覺得自己被攻擊,顯然現在的情緒氣氛不適合討論問題。我們停止討論,再找其他合適的時間。」「請不要這樣跟我講話。謝謝。」

當然理論和實踐有時候是兩回事兒,但是,先有理論引導,慢慢可能在實踐里就真的可以做到。而如果沒有引導,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要向那個方向努力。

3.收集信息,理清思路:聽到對方的觀點或者看法,如果不是十分緊急的事情,可以先試著不要回應。而是想清楚對方的觀點和邏輯,然後收集信息,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比方,有很多家長會認為「鍛鍊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要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強迫孩子去解決。或者沒有困難,創造困難讓孩子去經歷。」我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小朋友在遊樂場玩兒,結果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他爸爸看到非常生氣,沒有去扶起孩子,反而是對孩子大聲斥責「你怎麼這麼沒用,站起來,去,去把他推倒。天天遇到一點事就哭哭哭。」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可是我在商場遊樂場見過與此非常相似的情況,不同的是,是一位媽媽。

我們可能都會覺得這不是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但是其實兩位家長的做法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因為他們在事後,都有說是要鍛鍊孩子的抗挫折力,孩子平常太弱了。這個案例,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可以分析,我們今天先來看看,如果隊友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而你不同意,我們可以怎麼做。

(1)首先,理清對方的邏輯線:對方的邏輯點是「不會回擊的孩子都是弱的」「要鍛鍊孩子的抗挫折力,就要讓孩子回擊。」以及最大的問題是不清楚概念的具體含義:「什麼是抗挫折能力」,「怎麼培養抗挫折能力」。更深一層的擔憂是「他為什麼擔心孩子的抗挫折力,是害怕孩子太軟弱被欺負?還是不能接受溫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認為強者都是先發制人?等等」,最後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他擁有了這樣的觀點」。

想清楚以上問題點:不清晰的概念含義、邏輯點、深層擔憂、過去經歷,再去收集信息,整理思路。就比簡單地跟他講「你這樣做不對,這樣對孩子傷害非常大」,要有說服力



(2)其次,收集信息的方式:文章和書,或者網絡,朋友的意見等,都可以幫助我們收集信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即使是書,也會有不完全正確的時候,文章或者網絡更是各家之言。這要求我們在收集信息時,多從不同渠道收集,看看有沒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這樣,其實可以訓練我們的思辨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3)最後,需要注意地是,信息的時效性。有很多父母之間的爭論,其實是不同時間不同時代導致的不同養育方式的爭論。比方,我們很多人喜歡用我小時候就......,來作為論據跟隊友辯論。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寫到過,環境」對人的影響。時代變了,整體環境變了,方法有時需要重新考證,確實不一定不對,但也不一定就仍然對。就好比一方說「這種病還是去醫院做個全面檢查吧」,另一方說「不,這種時候還是相信望聞問切吧,讓醫生把把脈」。我們的很多爭論就是屬於類似的道理。

舉個例子,我們上學的時候,大概都是青春期從十三四歲開始,一般在初中。現在的孩子,起碼從前幾年開始,過了十歲十一歲,有所謂「青春期特徵」的孩子非常多,他們一般在上小學高年級,所以很多父母始料未及,因此諮詢的家長不在少數。這就是時代與環境變化帶來的結果。需要父母從此時開始就要注意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當然,如果從小建立好的溝通方式會更好。如果其中一方家長,仍然認為孩子還是小學生,不改變教養方式,雙方一定會有衝突。比較嚴重的一個案例,孩子舉著菜刀指著爸爸說「你要是再這樣跟我媽說話,我就砍了你」,真人真事!這是很多家庭矛盾累積到最後的爆發。



4.注意節奏,點到為止,給予時間:

注意語氣:等思路整理清晰了,如果又遇到同樣的事,就可以趁著機會,來表達你的觀點。怎樣讓對方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講的內容,而不是你的情緒上?這要求,在講述信息時,語氣平和,如果對方不重視,那可以加上態度嚴肅認真。

給予時間:但不要期望一次交流溝通,對方就可以完全認同,做好長期交流的準備。畢竟,很多觀念是基於他過去的經歷,還有經歷時的情緒,這些感受情緒可能他自己也未必意識到,是著名的「冰山理論」,藏在水下不被看見。即使他本人想要改變,也需要時間。

點到為止:還有就是不要因為自己正確,就一直說個不停,這不利於對方對信息的吸收消化整理。點到為止,在以後的交流中再一步步深入。還以「抗挫折力」為例,第一次先釋放信息「什麼是抗挫折能力,如何培養」;第二次的時候在第一次的基礎上,分析「為什麼孩子不回擊不一定是軟弱的表現」;第三次在前兩次的基礎上,表達「理解對方的擔憂,害怕孩子嬌生慣養」「害怕孩子太溫和,被人欺負等」。每次釋放一點信息,也利於對方接受,每一次事件的間隔時間,也給了對方思考的餘地

枕頭邊的權力:另外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很多時候,不是你的信息不正確,而是對方輕視你的信息。這種時候,就需要時間或機會向他證明,你經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真的有用。

這本身是在增加你的「影響力」。想想某寶馬爸爸說的話,是不是比你在你隊友前說的話好使,是因為他擁有「影響力」。不要氣餒,雖然我們比不上馬爸爸,不過,馬爸爸不是也不知道你家隊友是誰,更不可能對他說話,不是嗎?對雙方都是公平的,哈哈。

也有一句俗話「枕頭邊上沒有權力」,是說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忽視自己隊友的話,認為對方「什麼都不懂」,我的觀察男性女性都有這種傾向。可能是因為再有能力的人,貼近觀察的時候,都有脆弱、愚蠢的時候。何況我們都是普通人,這樣的時刻肯定更多,這導致了隊友對我們或者我們彼此之間的印象分「唰唰唰」往下跌。



5.瞅准機會,娓娓道來:

同一個問題,如果已經有好幾次,像步驟4一樣的交流機會。那麼可以瞅准一個機會,雙方來一次深入全面的交流。注意措辭,娓娓道來,儘量不要情緒太激動,否則對方會把注意力放在怎麼應對你的情緒上,而不是你說話的內容上。

交流是為了交換信息,而不是為了「說服對方」,你只要想著你把自己想說的話清晰表達出來了,這就達到了交流的基本目的。至於對方是不是接受,那是對方要思考的問題,不要攬到自己身上,給自己徒增煩惱。

其實,本質是建立「就事論事」的討論習慣,因為有一些分歧是永遠不可能統一的很多事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是不是更好。「就事論事」的討論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彼此都進一步認識問題的深層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總之,交流時保持冷靜,搞清楚邏輯,注意措辭,注意節奏,會更有利於溝通。這裡面還有一個隱藏的心理是「憑什麼我就要保持理智,對方就可以大吼大叫」,你可以從「結果導向」來思考這個問題,你想要的結果是什麼,這些只是在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對方的行為對方負責。換句話說「保持冷靜的人握有主動權」,你只是在掌握主動權。這麼想,用這種思維方式來思考,是不是心裡舒服多了,哈哈。

最後,最深的層面是「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上面的都是「」的部分,人與人交流,特別是情感交流,僅僅有術,即使做得再好,可能結果都不如人意。最好的交流,是能真正體會對方的痛苦,「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不要因為知道了對方的痛苦,就用來攻擊對方。體會對方的痛苦,知道對方為什麼而痛苦,即使什麼也做不了。



總結

1.為什麼: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擔憂、過去

2.怎麼做:平常心、傾聽、收集信息、節奏、娓娓道來

今天就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uNCQmwB8g2yegNDow5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