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對古代將領軍銜感到困惑:一篇文章了解下秦漢的軍事建制

2019-07-20     北斗維斟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事是任何一個王朝都不可忽略的重要部門。而秦朝是一個武力強盛的國家,它通過武力消滅了六國勢力,又通過武力征服百越,收復河套。秦朝的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秦朝的君主被評價為「窮兵黷武」,今天的秦兵馬俑依然栩栩如生地展現秦朝軍事力量的強大。那麼,秦朝如此強大,它的兵役制度又是怎麼樣的呢?

一,秦漢最高軍事建制

皇帝是一國最高的統治者,也是最高的軍事首領。但是一般皇帝不直接統兵和調兵,皇帝通過虎符來控制軍隊。虎符是形狀像虎型,製成兩半,右半由國君掌握,左半在將領手中。如需要調動軍隊,必須持有左右兩個虎符。虎符必須專符專用,一地一符,也就是一個虎符只能調動一個地方的軍隊。目前出土發現最早的虎符均是秦朝時期的,共三件,分別是新郭虎符、杜虎符、陽陵虎符。杜虎符上有銘文,上面規定除了邊防緊急事件之外,調動五十人以上的甲士則需要左右虎符。

秦杜虎符

秦朝全國最高的軍事統帥為太尉,又叫做國尉,《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說:「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太尉平時既不統領軍隊,也不調動軍隊,要在戰爭時期經過皇帝的委任才能調軍征戰。秦朝統一之前,白起因為在伊闕中斬首二十四萬而被升遷為國尉,秦朝統一後曾派遣太尉屠睢發卒五十萬南征百越。

屠睢


大將軍也是全國高級軍事首領,地位略低於太尉,也是在戰爭時期臨時委任調兵出戰。戰國時期各國均有大將軍,而秦國出現過的大將軍有李信、王翦等,秦朝統一後,曾派遣大將軍蒙恬北伐匈奴。楚漢戰爭期間,大將軍稱為最高的軍事統帥,如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期統轄軍隊。西漢初期繼承了秦朝的軍事制度,不過在太尉和將軍的名號上不斷更迭。漢文帝三年撤銷太尉,漢景帝三年復置,「其尊與丞相等。」漢武帝時期,將太尉改為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此後大將軍和大司馬的名稱不斷更迭。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到了漢靈帝末年,又將大司馬和太尉並制。


漢代前期,在大將軍之下,設置有驃騎將軍、驍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掌握京城南北軍)等。而地位僅次於上述將軍的為前、後、左、右將軍,而負責在某一個地方駐紮或者征伐的一般以方向命名,如平南將軍,鎮東將軍,征西將軍等。另外還有許多的雜號將軍,如強弩將軍、伏波將軍、拔胡將軍、浚稽將軍、貳師將軍、橫海將軍、樓船將軍、將屯將軍、護軍將軍等。這些將軍都位高權重,一般都是臨時委任。

將軍俑

二,秦漢地方軍事建制

秦朝的地方軍隊主要由郡縣長官統轄,郡有郡尉,又稱為「都尉」。都尉本來是一支軍隊的副將,秦朝統一後成為了地方副長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他們平時保持訓練,戰爭時期則根據命令出戰,「常以八月、太守、都尉、令長、丞、尉會都試材官騎士,習騎馳、戰陣,課殿最。」有些重要地方的郡尉擁有重兵,如南海尉趙佗就依靠其軍隊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武猛都尉印章

在縣中有縣尉,也是縣的副官,主要負責一縣的治安、軍事訓練、征伐徭役等。縣尉的職務繁重。縣尉的屬官有負責馬匹管理和訓練的縣司馬,有負責管理勞役和刑徒參與的工程建設的縣司空,有令史、屯長、卜射、士吏、假佐等小吏或者下級軍官。在縣以下還設置了游徼、亭等基層治安系統。亭的長官為亭長,副長官有亭父、求盜等,求盜專門負責緝拿罪犯、盜賊。而羈押刑徒、發配勞役等,也需要亭長等進行了押送。

兵馬俑


秦漢時期在重要的關口設置了關都尉,以守備關隘,稽查行人,兼掌稅收。秦朝在通往關中地區的函谷關、武關等關口設置了關都尉,漢武帝又在通往西域的陽關、玉門關設置關都尉,東漢時期,設置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輾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關部尉以拱衛洛陽,史稱「八關都尉」。因此關都尉也是地方重要的軍事建制。

函谷關

在邊疆地區,軍事負擔更大,都尉的設置也更多。漢朝時期在邊疆設立的都尉有部都尉、騎都尉、農都尉(主屯田殖穀)、屬國都尉(管理游牧民族)等,他們都可以兼管民事。漢武帝時期,都尉的設置十分普遍,從地方到地方都設置了都尉,如掌管稅收、皇室財政和貨幣的水衡都尉、掌握皇帝車馬的奉車都尉和駙馬都尉等。

東漢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劉秀於建武六年(公元30年),裁撤除了大量的都尉,將地方軍隊歸於太守掌管,「省諸那都尉,並職太守」。遇到緊急事務,才臨時設置都尉調遣軍隊,「每有劇賊,郡臨時置都尉,事訖罷之。」(《後漢書·百官志》)。可見東漢的太守擁有統兵之權,但是不能調動軍隊,而只有都尉才能調兵。另外在邊疆地區,由於戰事頻繁,因而都尉權力較大,可以兼管民事。如《百官志》記載:「惟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就是邊郡都尉可以兼管民事的證據。


三,秦漢首都軍事建制

京畿地區是一個國家統治的核心地區,歷朝歷代都必須設置重兵駐守。在秦漢時代,除了大量的中央軍隊駐紮於京畿地區以外,還設置了相當數量的京畿部隊,設置了專門的軍事制度以保衛京畿和皇帝的安全。

在秦代,專門負責京畿京畿地區的防務安全的軍事長官為中尉,漢武帝時期一度改名為「執金吾」,《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中尉之下有許多的屬官,如中壘、寺互、武庫、都船等。中尉除了負責治安之外,還負責京城的火警事務。中尉所管轄的軍隊總人數比較眾多,可以達幾萬人。

在皇宮中負責皇室成員安全為衛尉,可以調動3000人。一般來說一個宮殿需要一個衛尉,如漢武帝時期「李廣為未央衛尉,程不識為長樂衛尉」,其他還有建章、甘泉等宮殿的衛尉。中尉和衛尉互為表里,為京畿和皇家安 全提供保障。漢代時期的中衛所掌握的軍隊稱為「北軍」,衛尉所掌的軍隊稱為「南軍」。

衛尉巡行官中,執金吾繳於外,相為表里,以擒奸討猾。——《後漢書·百官制》

常誠復原的楊家灣西漢兵馬俑盔甲與陶俑對比圖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對京畿地區的軍事控制,因此專門設立了各部校尉,具體負責京畿各地區的防務,以分化中尉的權力。漢武帝設立的校尉有司隸校尉、城門校尉、中壘校尉、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等。其中的司隸校尉後來取代中尉稱為京畿地區的軍事長官。由此,「執金吾」的權限開始縮小,到東漢時期,專門設立了「北軍五校」,歸北軍中侯監管。

漢故司隸校尉楊淮表記

皇帝的侍衛部隊被稱為「虎賁」,歸郎中令(漢武帝時期改為光祿勛)管轄,「主執戟衛官陛」。秦朝郎中令的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等,其中的郎官為宮門侍衛,「有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日三署、署中各有中郎、議郎、侍郎、郎中」等,另外還有車、戶、騎三將,漢武帝時期又增加了期門、羽林郎等。其侍衛人數不定員,「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

虎賁


參考資料

林劍鳴《秦漢史》

熊鐵基《秦漢軍事制度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SEFjm0BMH2_cNUgT3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