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少年天才泯然眾人」的例子,自然也有「大器晚成」的才子大仁。很多孩子在年少時,看起來資質平平,被外人看來,長大能夠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已經算的上「意外走運」,但是等到10年、20年過去,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完全不同的結果,只是運氣在作祟嗎?
在親戚朋友眼中,陳鳴是個非常「懂」教育的父親。畢竟小陳就是在父親陳鳴的教育下,從一開始的資質平平,最終卻成功考進清華大學,跌破了眾人的眼睛。被人問教育的經驗是什麼,陳鳴毫無保留,將十幾年來對孩子的經驗總結成3點,主要是少踩2個坑,做好1件事。
少踩2坑:
1、忽略現實要求極高
陳鳴一直認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話,非常適合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隨著教育壓力的增大,很多家長會拿著極高的標準,比如讓孩子既要各科成績優異,又要在業餘愛好方面,發展精湛的要求,來進行教育「逆推」,在日常生活中以此為目標而進行教育。
陳鳴認為這樣的教育結果,其實就是「兩敗俱傷」。除了極少數的天賦極高的孩子來說,要想能夠保持成績的優異,已經非常艱難,所以在其他事情的參與下,反而導致「事事通、事事松」的結果。
學會面對現實,尊重孩子本身的資質,是為人父母要學會的第一堂課。
2、拿刻板印象硬「套」
就像有人認為,男生就要學理科,不能選文科一樣的刻板印象,其實本質上也是對孩子教育的一種曲解。
每個孩子必然有所擅長,有所不通的領域,如果所以的教育方法全部都按刻板印象來進行,那麼無疑是對孩子天賦的一種磨滅。
擅長理科、文科、藝術方向,甚至對一些技工技術有興趣,那麼前期是需要家長的指導,進而進行深入發展,而不是因為一些刻板印象,反而讓孩子穿上不合適的「鞋子」。
需做1件事:
早起目標的確立:陳鳴非常明白,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做任何事沒有目標,那就沒有結果,沒有結果,自然就沒有成就感,而成就感無異於是激發主動性、積極性最重要的因素。
幫助孩子確立一些目標,能夠讓孩子在一些小事情中獲得信心,同時獲得樂趣,無論是學習還是業餘愛好,都逃不開這一點,所以做好這1件事,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