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哪裡不好?」:過度反省自己,是最可怕的自我攻擊

2019-08-29   青音


點擊上方 收聽音頻


作者 / Tanny

主播 / 果汁

本文轉載自心理嚴選(ID: satirxinli)

你是一個容易過度自我反省、想太多的人嗎?

你在生活中,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輾轉反側嗎?或是在工作中一個項目出了差錯,你總是在內心把所有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感到愧疚不安?

或者,你會因為伴侶的忽視、態度冷淡的話語,而不斷思考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

請放掉這種想法吧,真的不是你不好,請別再自我攻擊了。


「一個巴掌拍不響

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最近網上流行起了一個話題:

生活中,你聽到過哪些「三觀不正」但又廣為流傳的話?


圖 / 微博


有人說,他小時候總是聽到這樣的話:

「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小時候他在外面受了同學欺負,回家想告訴媽媽,沒想到只聽到媽媽這麼一句冷漠的話。

他覺得十分委屈,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不明白為什麼被欺負的是他,卻還要遭受指責?

也許媽媽沒有什麼惡意,只是想讓他學著反思自己。但這樣的應對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凡事都有我的錯」的想法。

還有一些父母,總是對孩子期望頗高,實施「打擊式教育」,因為「不能夸,一夸就會驕傲自滿」。

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養成「內疚型」的孩子,並且讓否定自己成了一種習慣。這樣的孩子會認為:是不是我哪裡不好,爸媽才總是不滿意?

孩子得到的只是「有條件的愛」,遇到矛盾的時候,也會潛意識地先找自己的原因。

因為像「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樣廣為流傳的「傳統話語體系」,最終都指向同一個隱喻——事情變成這樣,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

而一旦我們形成了這樣的思維範式,就會容易陷入「過度反省」。

固定的思維範式,通常是無意識或者下意識的。當面對衝突時,總是不自覺地躲避,和首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然後將自己的底線一退再退。

因為對方的一個眼神、動作,就輾轉反側;或是和人產生了衝突,明明自己占著理,也要自我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

對於一件事的過度思考,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指經歷了事件後,個體還在對事件本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

一個內疚型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對別人的情緒變化極度敏感,經常對一件過去的事進行反芻,漸漸地就會變得不自信,老是覺得「是我做錯了什麼「。


每個人的童年,都對「別人家的孩子「恨之入骨 圖 / 《少年說》

過度自我反省,是一種自我攻擊


在工作上,過度自省者一遇到難題就會強烈懷疑自我,心理負擔非常重。

他們總是想「為什麼別人能做好我卻做不好」,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那個被父母責怪「為什麼別人能考好你卻不行?」的無助孩子。

與人交往時,總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一旦出現一丁點矛盾,就會認為是自己的錯。將每一個細節都放大,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因。

比如當人生氣時,自信的人也許會想「這個人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而過度自省的人就會想:「是不是我又做錯了什麼?」

甚至,收到對方一個「嗯」「哦」的微信回復,都會感到不安:我是不是說錯了話?

心理學家海德在60年前提出了歸因理論,人出於對環境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環境的需要,對發生於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

也就是說,其實每個人都是樸素的心理學家,試圖解釋行為並從中發現因果關係。

其實你不是真的不好,你只是像一個不遵守科學性的心理學家,不以事實而以腦中的想像為依據,將原因都歸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對現實進行選擇性忽略,將所有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這種過度思考就會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攻擊。


即使是「盜聖「白展堂,也有一顆脆弱的少男之心 圖 /《武林外傳》


過度自省會導致抑鬱


網絡上有一個博主,也是一個總是過度自省的人。

但她意識到,富有洞察力的自省和過度敏感之間,有一條健康線。

健康的自省是基於事實的、會帶來對自我認同的積極效果,而過度敏感是過多關注負面信息,過多地反芻並想像負面後果。

而過度的思考自己哪裡做錯了,對心理健康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研究表明,沉溺於過度自省會導致抑鬱、焦慮、酗酒、暴食、失眠和自我傷害。

其實,當你遭遇了一件讓你不斷反省自己的事,你對這件事的心理反應,遠遠比這件事本身更重要。



那麼要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度自省?博主提供了以下3個方法:

1、練習正念

正念的關鍵就在於「覺知當下「,當你每天給自己留出十分鐘的時間冥想,騰出大腦,你可以練習控制你的大腦,同時放掉一些負面的想法。


2、保持積極

把你的時間與創造力花在其他地方上吧!別再將讓你寶貴的思考過度地停留在某一件事上,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做點更有意義的事,占據你的大腦,讓它沒有時間想太多。


「是不是我哪裡不好?」:過度反省自己,是最可怕的自我攻擊

3、練習更富有同情心的問題解決方式

如果你真的忍不住一遍遍想,不如放掉你的負面情緒,理智地思考一下:你能做點什麼來彌補?你能從中學到什麼?



與其不停給自己傳達「我是一個糟糕的人」,你應該更專注於如何更正、解決這件事,鼓勵自己因為意識到了而變得更好。

寫在最後:

很多時候,事實並不如此,而你總是將事實在腦中按照自己的想法曲解,誤以為都是你的錯。

我教你一個分辨事實與想像的小方法:在你又開始亂想的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一個想法是事實還是觀點亦或是你的價值判斷?

例如,當有人對你生氣時,你不斷思考是不是自己哪裡讓他不滿意,這個時候,一定要分清:他生氣是事實,「他不該生氣「是價值判斷,「他不滿意「是你的猜測,而「你不好「就是你的錯誤歸因了。

因為,他生氣也許只是因為他想發泄情緒,壓根沒有解決問題的心態呢。

所以,別再過度自我反省和錯誤歸因了,你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啊。


青音約,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