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經結束,在今年,我們又送走了一批前輩。他們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備受大家喜愛,有的在背後替我們負重前行,有的則給了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2019年1月15日,著名的作家、編劇白樺逝世,享年89歲。
白樺是河南人,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
20多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賡兵團13旅,擔任宣傳員。後來還參加洛陽戰役、平漢戰役、睢杞戰役、淮海戰役。
之後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邊疆的聲音》、詩集《熱芭人的歌》、話劇《像他那樣生活》、長篇小說《哀莫大於心未死》、長篇小說《愛,凝固在心裡》、詩作《長歌和短歌》、小說《指尖情話》等。
還擔任了《苦戀》、《山間鈴響馬幫來》、《楊貴妃》等電影和電視劇的編劇。
時代疾風中的一株白樺,一路走好!
2019年11月23日15時45分,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歲。
流沙河老先生,寫出了《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學了流沙河的《理想》,我第一次知道了頂真的修辭手法。第一次知道詩歌也可以這樣盪氣迴腸,讓人難忘。
年近花甲,流沙河先生「自我批判」,決定棄「詩」從「文」——他認為自己過於理性,感性不足,寫的詩「只有骨頭,沒有肉的」,是個失敗的詩人。
這種否定自己,重新開始的精神,是我們這些「年輕人」也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歲月如流沙,「失敗的詩人」走好!
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去世,享年65歲。
金庸去世,仿佛也只是不久之前的事。大家仿佛還沒來得及緩過來,林清玄又走了。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
這位和林青霞只有一字之差的人,長著一張酷似火雲邪神的臉。
但他卻一生與文字打交道,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他是台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他走了,留給了我們「人間有味是清歡,人生幸好有別離」的從容!
2019年5月13日,胡進慶因病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去世,享年83歲。
胡進慶,他創造了許多人的童年——葫蘆娃兄弟。他去世後,網友說:葫蘆娃再也救不了爺爺了。
他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曾任中國動畫協會副會長,被稱為「葫蘆娃之父」,是創建和發展中國剪紙動畫的傑出藝術家之一。
他創造了多部剪紙動畫,像是《葫蘆兄弟》、《漁童》、《金色的海螺》、《人參娃娃》、《鷸蚌相爭》等。
其中,《鷸蚌相爭》 、《淘氣的金絲猴》、《草人》三部影片都榮獲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鷸蚌相爭》還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連獲四次獎。
為我們小時候造夢的葫蘆娃爺爺去世,也代表著,那些年守在電視機前的小夥伴們,也已經不再年輕。
葫蘆娃爺爺走了,《黑貓警長》的導演戴鐵郎也在2019年9月4日19點25分去世了。
戴鐵郎導演的作品,曾陪伴著多少國人長大?
他是《黑貓警長》的導演,是《哪吒傳奇》的監製,也是《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設計。他還製作了水墨動畫《牧笛》,用傳統藝術來展現動畫的動與靜。現在看來,也非常有意境。
1980年,戴鐵郎執導動畫短片《我的朋友小海豚》,該片獲得義大利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總統銀質獎。
他為70、80後帶來了兩代人的童年回憶,這位為中國動畫事業奉獻一生的藝術家,一路走好!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他是美籍華人建築師,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
據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50次以上。
他曾獲得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美國建築界更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
他的名言是「讓光線來做設計」。
他曾頂著壓力,頂著世界人民對亞洲人審美的質疑,設計了巴黎羅浮宮門前的玻璃金字塔。現在這個玻璃金字塔也成了經典。
貝聿銘最難得的地方,便是那股不畏傳統、挑戰自我的精神。他曾說:「在現代做建築應該現代主義,不能往後走,要往前走,唯一的辦法就是往前走。」
我想,這種「不回頭往前走」的衝勁,值得各行各業的我們學習。
2019年1月2日,顧方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這個名字,很多人之前並不熟悉。但只要一說起「糖丸」,大家應該都能記得自己小時候吃過的那種糖。
這種「糖丸」拯救了中國萬千兒童,讓我們與小兒麻痹症無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顧方舟等人臨危受命被派到蘇聯學習脊灰疫苗的生產工藝。回國之後,他們在荒郊野嶺研究出了國產的脊髓灰質炎液體活疫苗。
在臨床實驗上,他和實驗室的另一個同事,瞞著妻子和家人,給剛剛滿月的兒子吃下了脊灰疫苗。
一邊是國家的萬千兒童,一邊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糾結的心理鬥爭中,中國自己的脊灰疫苗誕生了。
1960-1961年,全國11座城市、450萬兒童服用了疫苗。
為了讓小孩子樂意吃藥,他們還貼心地將這種藥做成了「糖丸」。
雖然直到糖丸爺爺去世,我們才知道他們在背後的犧牲,但他和他的團隊為中國萬千兒童和家庭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于敏,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氫彈之父」,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2019年9月,獲得「共和國勳章」。
于敏和很多科研人一樣,一輩子默默無聞,在戈壁黃沙中為中國科研鑽研。不圖名,不圖利,只圖國家能挺起脊梁骨。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多次因操勞過度,暈倒休克在工作現場。
因為他,空白的中國原子核理論才真正的被搭建起來。
但直到他去世,我們才知道這位隱姓埋名的無雙國士。
「氫彈之父」於老走好,祖國的這份安定繁榮,我們會繼續接力!
今年,我們又告別了很多人。就像網友們所說的,一個時代正在結束。
幸運的是,那個時代的人雖然離開了,但他們創造出來的,屬於那個時代的財富、輝煌並沒有離開。相信他們會以另外的一種形式,一直陪伴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