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已經或正在消失的職業,回憶殺走一波

2019-09-19   袋小鼠趣活動

這些在青島已經或正在消失的職業,或許正在被人們慢慢淡忘。在城市街頭,你還能看到這些嗎?

一、磨剪子鏘菜刀



「磨剪子唻……鏘菜刀嗷」!!!

那有節奏的吆喝聲,還不時地迴蕩在記憶的小巷中,那時各家各戶里的男女主人們,便總要拿出幾把鈍了銹了的刀來給磨刀人打磨伺弄,不出一袋煙功夫,這刀便鋒芒畢露了,好用了。

現在,磨刀人聲漸不聞人漸杳,被都市擠壓得找不到蹤影了,就像好久沒有聞到鳥叫一樣,讓人牽掛和懷念。

二、炸大米(玉米)花子


小時候沒啥零食,炸大米(玉米)花子的老大爺一來,簡直讓人瘋狂啊。於是匆忙跑回家裡用茶缸子裝滿玉米或者大米,提著化肥袋子就跟爸媽要一塊錢,趕緊去排隊。

其實現在也偶爾見到炸大米(玉米)花子的,只是太少了,在伊春路、黑龍江路新都心路段貌似還見到過?現在的美式爆米花再好,還是難忘小時候的炸大米(玉米)花子。

三、修傘行業



過去每年春天,大街小巷就會活躍著一批修理雨傘的手藝人。他們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理雨傘,修理雨傘……」吆喝聲響過之後,總能招來一些拿著壞了的雨傘前去修理的人。

現在買一把雨傘才多少錢?那個還會拿去修啊。慢慢的,這種手藝人感覺比炸玉米花子的還稀罕,修傘師傅早已難覓蹤影。

四、修鋼筆


以前,鋼筆是個好東西,但難免出毛病。壞了又不捨得買新的,就去修鋼筆的那裡修一修。記得上小學的時候,還有修鋼筆的在學校門口擺攤。

如今隨著一次性簽字筆、水筆和電腦的流行和普及,用鋼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了,修鋼筆的生意也日漸冷清,在青島已經很難再尋找到他們的身影了。

五、賣糖精水


小時候,路邊總有人支一張桌子,賣糖精水。要賣涼開水,必須得具備一個先天地利條件,自己的住宅就處在路邊,不然的話,誰也不會為了這點小買賣去租房子的。

她們通常在門口擺一個桌子,說是糖精水,其實也有茶水,也有糖水,一杯大解暑,只收一分錢。每次大人喝我們都跟著去喝糖水,即便大人不去,我們也會要零錢去喝糖水,喝糖水,喝糖水……

六、剃頭挑子


這種剃頭挑子,一頭是一個板凳,一頭是一個燒著熱水的小爐子,燒木炭,上面有個圓筒形的鍋,鍋上面是個臉盆。給人洗頭前,要先把臉盆端下來,才能從下面舀水。剃頭師傅就那樣挑著擔子,大街小巷到處地轉,碰到有人要剃頭,就歇下挑子,請顧客在他的那張凳子上坐下,問你,是剃光頭呢,還是留長發?如果剃光頭,就先用熱水給你洗頭,洗得滿頭肥皂沫,再拿出剃刀,三下五除二,把你的腦袋剃得鋥光發亮;剃刀有好多把,刮頭是一把,修臉是另一把,刮鬍子還有一把。

如今在青島有一些路邊理髮店,八大湖就有,不過一般都是些老人去理髮,這已經比剃頭挑子高級多了。

七、打鐵鋪


打鐵鋪也稱「鐵匠爐」。上手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

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

八、貨郎挑子


「貨郎挑子」,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可移動的小百貨店鋪,裡面的貨物林林總總,花樣繁多:針線啦、糖果啦、飾物啦、日用品啦、玩具啦,最多的就是最受孩子歡迎的各種各樣的小零食。真正地是物美價廉,童叟無欺。貨郎不僅收錢,更多的是「以物易物」。

那時的人窮啊,幾乎就沒有什麼錢,單靠收錢是沒有多大的生意的。所以「以物易物」大行其道。既可以換到急需的物品,又可以把家裡的破破爛爛處理掉,一舉兩得,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人們樂意換,貨郎樂意收,這生意就做的順順溜溜的。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貨郎更像個走鄉串戶收廢品的。

九、釘秤


釘秤俗稱制秤人,在電子台秤之前,街頭的小商小販大多使用的是木桿秤。制秤是一門極其講究的手藝,要經歷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細作,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會影響到桿秤的準確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須嚴格遵守的職業操守。

現在電子秤普及,用木桿秤的人已經很少了,會這門手藝的人也不多了。目前除少數生意人外,就是結婚等一些傳統儀式需要一桿秤,然而,木桿秤終將退出歷史舞台。

十、補鍋匠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話說的就是補鍋匠。補鍋匠肩上總是挑一副擔子,一頭是火爐,一頭是工具,他們走街串巷,拉著長音吆喝:補--鍋--喲!以此招徠客戶。

補鍋匠其實不僅補鍋,補碗,還補盆,壺啥的的,但大家習慣上還是叫他們補鍋匠。如今生活好了,好多人都不拿去補了,慢慢的,這個職業也沒有了,的吆喝聲,補鍋匠的吆喝聲已成為了絕唱,再也聽不到了。

十一、小說書屋



以前,網絡不夠普及的時候,小說書屋很多。交上押金,可以租小說看。尤其是學校周圍,很受歡迎的。有多少人上課沒看過租來的小說?有多少人上課看沒被老師沒收過小說?

這些書屋,除了租賃小說,還出售雜誌、報紙。後來,開始出現租賃漫畫書的書屋。再後來,就慢慢沒有了,現在書屋,得是稀罕物了,現在那個還去租書看哦。

十二、錄像廳


一個不起眼的門面,一個狹窄的走廊,一排排已看不清顏色的沙發,昏暗的燈光,以及低廉的票價和煙霧繚繞的空氣,還有那永遠新片不斷但水平參差不齊的香港電影—它們,組成了對錄像廳所有的回憶。

在過往的十幾年中,它由新生到昌盛,如今已是暮年。現在,隨著電腦、網絡的普及,那些曾經遍布學校周邊、城鄉結合部、小街巷甚至是集貿市場內的錄像廳,你已很難發現它的蹤影

十三、賣磁帶的


自從家裡買了錄音機,磁帶就不斷地增加。那是都是聽隨身聽。流行歌曲,永遠是最熱門的。雖然,買的時候一直有個理由「聽英語」「聽英文歌學英語」。喜歡的歌、歌手,太多了,不羅列了。

十四、耍猴


耍猴人演出裝備極其簡單,手裡牽個猴兒,提個鑼,身背大布袋,一村挨著一村靠著耍猴演出乞討。

小時候看到感覺很好,現在想想對猴子太殘忍了。

十五、賣耗子藥 敵敵畏


這個職業應該也在逐漸的減少,大多都是搬進店鋪了。以前都是一個騎單車的中年人滿寨子串。現在,很久沒見了,雖然城市裡老鼠少了,只是很懷疑,現在的城市裡養的貓貓還會抓老鼠麼?

十六、補膠盆膠桶


一般提起一個扁籮,遊走各大街小巷,喊起:補膠盆膠桶。其實家裡頭被我打爛的盆也不少,被K過幾次。現在很少見到了。

十七、騸豬


一種本人覺得很有技術含量的職業,現在這樣的職業估計已經沒有了,記得騸下來的東西還可以吃,一把小刀,一隻小桶........

十八、賣冰棍、雪糕的人


市區很少有了,在旅遊景點尤其是棧橋一帶,每年夏季仍有不少,賣的自然是老冰棍了!


袋小鼠趣活動-為青島父母推薦優質親子活動,特惠門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