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啦,這些話絕不能對入園的孩子說

2019-08-30     小太陽兒童健康

不少孩子出現入園難的現象,這成了家長們的一塊心病。

一些孩子哭鬧不肯入園,一些孩子在與父母分離時難捨難分,家長甚至不得不「一起入園」;一些孩子在幼兒園裡不吃不喝,嚴重影響了身心發展。

這除了孩子與父母分離焦慮的正常因素外,早教專家指出,很多時候由於家長無意中為孩子做了「負面強化」,也導致孩子對幼兒園的嚴重恐懼。

這裡給各位已經或即將入園的孩子家長們提個醒,有些話不能和孩子說哦~

01

第一句:「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在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讓老師收拾你」,往往成為管教用的「金句」。長期以來,家長兒時所受到過的「恐嚇」教育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家長對下一代的教育。

在遇到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搗蛋的時候,「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這句話往往脫口而出。

這句話不僅會削弱家長的威信,還為孩子製造這樣一個印象: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去幼兒園;上幼兒園是對孩子的懲罰。

當孩子不斷聽到家長這樣的「嘮叨」教育之後,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並出現拒絕入園的行為。

02

第二句:「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

孩子入園前,家長們有時會有意無意看著孩子這樣說。這會讓孩子以為幼兒園會限制他的自由與活動,對幼兒園產生牴觸情緒。

這一負面信息會令孩子在入園前就有了一種恐懼:幼兒園將限制他的自由或快樂。

家長不要將孩子現在的生活與幼兒園進行任何負面的比較,否則會助長孩子對入園的牴觸情緒。

03

第三句:「你再這樣下去,到了幼兒園可怎麼辦啊?」

有的家長對孩子從小就包辦代替的多,以至於這些孩子出現自理能力比同齡孩子弱的情況。

當看著即將要入園的孩子仍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脫衣,不會自己收拾自己的物件時,家長又忍不住發出類似的牢騷。

當家長這麼說時,孩子可能會懊惱自己笨,失去了入園的信心,同時覺得沒有人能幫助他,自然不想入園。

其實入園後,老師會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一日作息習慣、科學有序的生活常規,並且逐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多方面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識和能力。

04

第四句:「上幼兒園不要哭著找爸爸媽媽,不然就不來帶你回家。」

擔心孩子因入園焦慮而哭鬧,有的家長會提前給孩子「敲警鐘」。這種嚇唬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讓孩子對入園更沒有安全感,擔心爸爸媽媽離開後,就再也不去接他了。

那么小的一個人,要離開親人呵護的懷抱,獨自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怎能沒有一些不適和抗拒呢?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家長應更多地表現出關切與愛護,幫助他排解負面情緒,引導其逐漸認識幼兒園的「有趣」與「好玩」,而不能為了讓他留在幼兒園就嚇唬他。

05

第五句:「幼兒園裡如果有人欺負你,一定要回來告訴爸爸媽媽!」

孩子上幼兒園,擔心他被欺負是很正常的。但孩子這才第一天入園就聽到這樣的話,本來就是急得要哭的節奏,再聽到這樣的話,真的要對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徹底失去安全感了。

其實如果擔心孩子被欺負,剛入園前,不妨換一種說法,比如「回家後,幼兒園裡遇到有趣的、或者不開心的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說哦!」

06

第六句:「等你上了幼兒園,就知道爸爸媽媽有多好了。」

這句話一說,不經意間流露出父母對老師的不信任。孩子本身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這種對老師的不信任也會傳遞給他們,從而先入為主地認為老師很兇、老師不會愛護他們。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愛孩子也是幼師的天職,這兩種愛確實有區別。

比如當孩子摔倒時,老師不會像媽媽一樣趕緊抱起孩子,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當孩子不吃飯時,老師不會一直追著喂,而是通過繪本故事、兒歌等引導孩子獨立進餐,認識偏食、挑食的害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gQq6GwBJleJMoPMDV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