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清代滿、漢服飾之美,探佚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差異

2019-12-09   江曉英

說起清代人的服飾穿著,幾乎每個人張口都能說出一些來,旗頭、花盆底、旗袍……畢竟我們看過太多製作精良的歷史劇,於是恍然認為清代的歷史就是那樣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清代人的穿衣裝扮和熒幕上呈現的,其實有很大的出入。

清代的服飾分為漢族服飾和滿族服飾兩類,這兩類衣著的區別恰好體現著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之間的差異。

清代漢族因崇尚詩書禮儀,愛慕古人的洒脫飄逸之氣,故而其服飾也多尊崇古人,行走中裙裾飛揚,洒脫飄逸。

滿族大概受其地理環境影響,因所處關外偏冷,則服飾大多是動物的皮草,衣飾穿著也遵循輕便為主。

清人注重服飾衣著,合適的衣著和精美的首飾是尊貴身份的象徵,也是美好教養的顯現。

京城劉府是當地有名的名門望族,當天色逐漸亮起來後,劉府後院也開始熱鬧起來。劉府唯一的嫡長女今天要在家中與閨中好友小聚。

很快劉家小姐在丫鬟的服侍下,換好了衣服。此時的漢族女裝沿襲了明代的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劉家小姐上身穿一件天空藍的短襖,下身著一件日出紅的長裙。短襖剪裁得很精心,穿在身上不肥不瘦。短襖的袖子口略窄,搭配著長度幾乎觸地的長裙,整個人透著說不出的嫵媚。

須臾片刻,劉家小姐邀請的幾位朋友陸續到來,其中一位雖然穿著同樣屬於漢族服飾,但在整體性上卻又略有不同。該女子同樣上身短襖,下身長裙的打扮,只是上身的短襖要略肥一些,袖口處也不再是窄口,而是變得比較寬大一些,舉手投足間,長袖微垂,露出被衣袖藏起來的盈盈玉腕。而她身上的短裙也略短一些,只是剛剛不及腳背,露出穿著布鞋的三寸金蓮,整個人在寬大的漢裝下,顯得單薄許多。

幾位姑娘熱鬧討論著最近的女紅作品,劉家小姐也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前幾日剛剛繡好的雲肩。雲肩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披肩,古時人們將其放在肩部,用來保護領口和肩部不會輕易沾上髒污,但發展至清代,雲肩早已經是一種裝飾物。

劉家小姐所拿出的雲肩正是這樣一件刺繡品,整個雲肩呈橘紅色,分別用了十數種略有色差的紅絲線在彩錦上繡成,橘紅色耀目而不刺眼,仿若雨後雲霞映日,晴空里的彩虹。

漢族人在雲肩上除了經常繡一些常見的圖案,有時候也會繡一些極具藝術氣息的符號,含有深刻寓意的數字等。

雍正年間,漢族女子時興小袖衣和長裙,衣服剪裁得正合身,不會太瘦當然也不會肥。豆蔻年華的姑娘們穿上這些衣服,絕大多數都會被襯托出腰細腿長的模樣。但是到了乾隆之後,漢族服飾逐漸變得越來越肥,下身裙子也越來越短,曾經窄小的袖口也日益變寬。

到了晚清時期,有些漢族婦女已經脫下了長裙,轉而換上長褲。曾經一片素色的短襖衣領處,姑娘們也繡上了各類花朵,無論是富貴的牡丹還是妖媚的芍藥,精湛的繡工和栩栩如生的花朵足以令他人目瞪口呆。

背心是清代任何一個時期都常穿的服裝。漢族女子秋冬季最內著背心,上身一件長襖在內,短襖在外,露出長邊緣繡的各種精緻圖案。下身是華光四射的百褶裙,柔滑的面料上繡著各種花朵,淡雅而別致。裙子兩側會有緞帶,緞帶兩邊繡金線,中間花朵,行走中宛若蹁躚。偶有人外面會有罩襖,罩襖有單層、加棉、皮毛三種,罩襖長至膝蓋,顏色多為深藍、青藍色。

人們最熟悉的清代服飾,大概就是旗頭了,無論是倒三角還是八字,似乎一個旗頭就能穿越回清代。尷尬的是,偏偏這最具特徵的東西卻不一定是清代的!

清人將滿族婦女梳的兩把頭稱之為旗頭,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大拉翅、小拉翅、架子頭等。然而這種髮型卻不是滿族旗人的傳統髮型,她們的傳統髮型是辮髮。

大家所熟悉的花盆底鞋,也是只有皇宮內身份高貴的妃嬪才能穿的。若是在某部劇中,見丫鬟穿著花盆底滿皇宮內轉悠,則真的是令人貽笑大方了。

不同於漢族女上下兩件式,滿族女性傳統的日常服飾是旗袍。

滿族人的旗袍是用一整塊布料剪裁而成的,並且任何地方都不重疊。旗袍沒有領子,兩邊開襟,袖口也是平直的。

旗袍也並不如漢族女性所穿的裙子會束腰,其腰身寬大,長度及足面。滿族人的一件旗袍有時候甚至可以當漢族人的衣、裙、褲等,製作起來省時省料。為了適應秋冬春夏四季變換,旗袍同樣可以做成單層、加棉、皮毛等式樣。

「氅衣」就是清代旗袍的一種,氅衣也就是兩邊開叉的旗袍,這種衣服常常出現在清代的後宮裡,因為款式的原因,這種衣服穿上,更多了幾分飄逸的美感。甚至到了清代後期,氅衣因為大量繡花的原因,許多人都忽略了它和原來旗袍的不同。

旗鞋亦是清代後宮裡的一道風景,旗鞋亦稱滿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高跟鞋。滿族舊有削木為履的習俗,在木質鞋底的中間,再鑲上一塊兒高度約四到五寸不等的木底,所鑲木底的形狀主要有兩種:上小下大、踏地印痕像馬蹄的,叫「馬蹄底」;上寬下圓,踏地印痕像花盆的,叫「花盆底」。

木底鑲好後,再用白布將木底包裹起來,並在白布上刺繡或者串珠,旗鞋鞋面也多用綢緞,綢緞上同樣要有刺繡或串珠做裝飾。後宮女子穿上這種鞋後,體態更為修長,行動間頗為婀娜。

後宮妃嬪有些為了彰顯自身身份,不僅在鞋面的刺繡上做文章,鞋底所鑲也不再僅限木頭。乾隆帝曾賞賜給後宮女子一雙旗鞋,鞋底是翡翠琉璃製成,鞋面用蘇繡繡滿奇花異草,並用百餘粒大小不等珍珠裝飾。

對於滿族民間女性而言,為了行動方便,她們所穿的鞋多用平木做成,鞋中間並不鑲嵌木頭,類似漢人穿的平底鞋。

滿漢衣著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女子的裝飾上,男子的服飾上同樣略有體現。

清代男子著馬褂、背心、馬甲、襯衫、袍、短襖、長褲、套褲等。漢族男子衣袍多寬鬆,衣袖垂直,其中尤以衫袍外加穿馬褂或罩以緊身較短馬夾最為流行。民間男子一般多在腰間束以湖色、白色或淺色的束帶,其長結束後下垂與袍齊,講究的人家還要在其上繡花。

漢族男性常穿的袍,大多斜襟,短袍長至膝蓋,長袍可到腳踝。文人墨客多愛長袍,迎風而立,俊朗非常。而民間商販及農民等,多愛短袍,短袍內穿一條長褲,行動更為方便。

滿族男性服飾最有特色的是箭袖,箭袖的最初目的是防止冬季騎馬手被惡風凍傷,於是常在褂袍的袖口處多加一截半圓形的袖頭,因為這種袖頭的形狀類似馬蹄,故而又稱馬蹄袖。

馬蹄袖袖口狹窄,上長下短,射箭時可以將袖子挽上,射箭之後又可以隨時放下。

對於滿族官員而言,馬蹄袖還有另一種用途,行禮時,可將左右的馬蹄袖放下,以示恭敬。

馬褂最初被用于軍服,只限士兵所穿,康熙以後,滿族男性多穿馬褂,雍正年間著馬褂的男子日益增多,成為一種時尚。馬褂分長袖、短袖、寬袖、對襟、大襟、琵琶襟諸式。馬褂的顏色也多用天青色,直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嘉慶年間又流行淺灰色。

清朝男子戴帽子的習俗,完全可以看做是滿漢文化的大融合,漢族男性有成人而冠的傳統,在未成人之前,大多情況下會將頭髮紮成髮髻。但滿族並沒有二十始冠的說法,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子,並且根據帽子所出現的不同場合和形狀,分為禮帽、氈帽、暖帽、涼帽等。

清代滿族女子冬季所戴帽子被稱為坤秋,「坤秋」不像瓜皮帽之類的會突出一個尖,老照片里也會簪花,所以正面的時候常被人誤認為「鈿子」。坤秋的作用類似現在的暖帽,坤秋後面會有兩根常常的飄帶,飄帶底部有銳尖。

坤秋的材料也多是用毛、氈、絨這類材質。基本形制與男式暖帽差異不大,也是六瓣組成,還會有一些金銀彩色絲線作的裝飾。「坤秋」的飄帶可以長達兩尺,有時為了裝飾甚至會在飄帶上串珠,輔助金銀之物等。

直至清代雍正時期,大約是入主中原的時間久了,滿漢之間的穿衣習俗發生了融合,漢族服飾也逐漸向滿族靠攏,逐漸變得寬鬆。而滿族服飾中的某些「野性」也逐漸喪失,袖口逐漸變寬,再不僅僅為了方便,更增添了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