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四位封王的河北人

2019-10-18   丹楓飛雲

元朝時期漢族人能封王的屈指可數,其中籍貫今河北省的就有四位,雖然是追封,依然難能可貴,其中武將三位、文臣一位,並且還有一對父子檔。

這三位武將分別獲得武將最高等級的諡號「忠武」,歷史上僅諸葛亮、尉遲恭、郭子儀、岳飛、常遇春等寥寥數人獲得此諡號。

這一位文臣獲得了文臣最高等級的諡號「文正」(文貞),歷史上僅僅魏徵、宋璟、范仲淹、曾國藩等寥寥數人獲此諡號。

1、鎮陽王(追封)——史天澤

史天澤(1202年—1275年) :歷授五路萬戶、河南等路宣撫使、中書右丞相、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相等職。累贈太尉、太師,諡號「忠武」,追封為鎮陽王。

史天澤(1202年-1275年) ,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省廊坊市)人。史天澤為史秉直第三子,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鐵木真麾下驍將木華黎進至河北,史秉直率數千人到涿州(今河北涿縣)迎降。木華黎令史秉直仍統率其族眾,屯駐霸州(今河北霸縣),並以其子史天倪為萬戶,史天澤則任帳前總領。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帥職,率軍擊敗金將武仙,又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歷授五路萬戶、河南等路宣撫使、中書右丞相、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相等職。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與伯顏等統軍出征南宋,至郢州時因病北還。次年,病逝於真定,年七十四。累贈太尉、太師、鎮陽王,諡號「忠武」。

史天澤及其家族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是元朝時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

主要功績:鎮壓反蒙義軍,攻伐金朝,破武仙破蔡州、伐南擊宋等。

2、常山王(追封)——劉秉忠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作為大元帝國的總設計師,在蒙元初期政壇,在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劉秉忠早年習儒學,後入道教,轉拜虛照禪師為師出家邢州天寧寺為僧,法號子聰,被海雲禪師推薦入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參與軍政要務。任官後而名劉秉忠。元朝傑出政治家、文學家。劉秉忠是元初政壇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對於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是元初著名的宰相和一代成憲,同時,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在元初文壇占有一定的地位,又精通易經和奇門遁甲,對堪輿學貢獻很大。是佛教劉太保宗創始人和道教奇門遁甲六丁神祠開壇闡教大宗師,同時又被奉為儒家先賢。雖位極人臣,但宅居素食、淡泊一生。

劉秉忠隨元世祖征伐大理、雲南和伐宋時,力勸元世祖勿濫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即位,拜為光祿大夫、太保,領導中書省政事。元世祖採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詔建元紀年,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至元六年,訂立朝儀。至元八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國號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的由來。劉秉忠還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營建。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宮闕建成。劉秉忠還為皇帝制定官制,朝見皇帝禮節、百官的服飾及俸祿等。至元十一年八月,劉秉忠安然端坐無病而卒,年五十九歲。

至元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主要功績:勸誡皇帝愛民戒殺、以漢法治理天下,規劃建立大都、上都,議改蒙古為元朝,設計元朝體制朝儀官制等。

劉秉忠畫像

北京盧溝橋邊的劉秉忠墓

3、汝南王(追封)——張柔

張柔(1190年~1268年),蒙古窩闊台汗、蒙哥汗時將領,字德剛,涿州定興(今保定市定興縣)人,金末元初時期中國中原地方武裝首領之一。

初任金國的定興縣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府事。太祖十三年(1218年)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兵敗被俘,降於蒙古。任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張柔是一位勇敢善戰的將軍。歸順蒙古後即為蒙古前驅,首下雄州、易州、安州、保州,然後駐兵滿城,以其做為進一步發展的據點。

太宗四年(1232年),奉調伐金,隨速不台圍汴京(今河南開封)。太宗十四年(1234年),張柔入覲窩闊台汗,升萬戶,兼管軍民,成為獨據一方的漢軍首領之一。憲宗九年(1259年)從忽必烈攻鄂州。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詔班師。中統二年,受封為安肅公。至元四年進封蔡國公,第二年(1268年)去世。元初漢人勛臣中,張柔與史天澤一樣,都被稱為「拔都」(英雄)。後贈太師,諡武康。延祐五年(1318年),加封汝南王,諡忠武。

主要事跡:建保州城(今保定),伐金,汴京(開封)之戰。伐南宋,鄂州(武漢)之戰,等等。

3、淮陽王(追封)——張弘范

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人。張弘范是漢人,其父張柔在蒙古進攻金國時投降蒙古,成為蒙古漢軍大將。張弘范1274年參加圍攻襄陽之戰,獻計斷宋軍糧道。後作為元軍先鋒,隨伯顏攻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 獻策乘南宋新敗的混亂局面,長驅急攻滅宋。1278年,張弘范率軍進攻閩廣。打敗文天祥軍,在五坡嶺俘虜文天祥。 1279年,在崖山以500艘戰船殲滅張世傑宋軍戰船千艘,滅亡南宋。有意思的是崖山之戰的對手張世傑是涿州人,正好也是張弘范的河北老鄉。

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諡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諡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諡獻武。

主要功績:滅宋,獻計策長驅急攻滅宋,參加襄陽之戰,崖山之戰等,俘虜文天祥,戰敗張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