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越是承壓的時刻,越要對「補償性消費」有信心。
「春日正宜朝看蝶」,被疫情耽誤的春天正在回來,之前遭遇疫情暴擊的文化旅遊產業也在抓緊「回血」。
日前,揚州瘦西湖景區,迎來首批大型團隊遊客。而接待他們的是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等領導,這被媒體稱為揚州「1號導遊」。一把手親自當導遊,也足見地方政府對提振文旅行業消費信心的重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多地旅行社、旅遊景區、公共文化場館和文化經營場所等全部暫停運營,大型文化和旅遊活動一律推延或取消。多地接待遊客量、旅遊收入幾乎「歸零」。據測算,僅春節假期,文旅產業損失就超過5000億元。文旅行業成為受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產業之一。
應當看到,雖然短期內疫情抑制了社會總需求,但不會改變文旅消費的蓬勃內生動力。越是承壓的時刻,越要對「補償性消費」有信心。經濟的毛細血管遇到困難,更考驗著各地區各部門的政策「及時雨」的效率。
如今,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向好,文旅行業「回血」在即,一方面要靠打破對「門票經濟」的依賴,「疫」境求存謀新謀變,吸引客流;一方面要依靠經濟復甦幫扶機制,相關部門下好「疫後市場」先手棋,「輸血」「造血」兩手抓。
文旅行業要打消人們出行的顧慮,要將健康申報、體溫登記、健康監測等工作做到位,更要抓住疫後的特殊時期做好針對性的營銷。比如,針對公眾擔心擁擠的心理,蘇州的穹窿山景區主打「戶外氧吧」的概念,還舉辦「穹窿山本草文化節」,將旅遊和防疫健身做了復合營銷。
同時,社會也要給文旅行業「輸血」。人間煙火味,最撫市民心。之前,多地領導帶頭「下館子」,提振餐飲業的信心。現有市委書記變身「導遊」,為文旅產業「站台」,都是為提振消費信心做出的有力之舉。
各地還推出多項舉措助力文旅行業渡過難關。以上海為例,針對文旅行業面臨的流動資金緊張、市場訂單減少等痛點難點,推出金融服務舉措,精準助力文旅企業復工復產復市。上海市文化旅遊局聯手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將安排信貸資金100億元,專門用於幫助文旅企業。此外,江蘇省也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若干措施》,希望能抓住這波疫後「補償性消費」的機會。
此外,「疫境求生」也是文旅行業轉危為機,求新求變的良機。藉機去除旅遊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固有頑疾,提高旅遊產品附加值,找准疫情下大眾旅遊消費的新變量,拓展科普親子游、「雲旅遊」等消費升級需求,提高文旅行業應對風險的能力。
「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正在回來,文旅行業熬過了最灰暗的日子,正在率先「回血」。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FynCXEBrZ4kL1Vivy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