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必須條件

2019-07-27     引領腦力風暴

有許多孩子,對學習不特別上心,太貪玩兒,玩起來就把學習丟到腦後,太缺乏自制力。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怎麼應對如何看待孩子的貪玩兒呢?

面對這種普遍情況,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要得到答案,我們首先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要「改造」孩子這個「客觀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首先要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是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前提。

何謂「貪玩兒」,就是玩耍的慾望總是得不到滿足。實事求是地說,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沒有不貪玩兒的,因為玩耍可以使孩子從中獲得樂趣。玩耍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內容,或者說是孩子的重要生活方式。玩耍既能使孩子獲得樂趣,也能活動筋骨、腦筋,促使身心健康發展。

小孩子要是不貪玩兒,那不是身心發展不正常,就是身體不舒服,心裡不痛快,或是心理上有疾病。

如果小孩子太貪玩兒了,把玩耍當成是生活的全部或唯一,除了玩兒,再沒有其他的興趣和樂趣。一說玩兒,就玩瘋了,進入「忘我」的境地,廢寢忘食,對其他的一切全然置之度外,把自己的「主業」——學習活動和任務也扔到九霄雲外去了。

孩子要是到了這種程度,的確是該管一管了。小孩子貪玩兒的實質是什麼 如家長所說,小孩子貪玩兒是個表面現象,實質反映小孩子缺乏自我克制能力。

 「自我克制能力」簡稱「自制力」,即是自己能自覺克制過分的慾望或感情衝動,能有效地限制自己過分的慾望或過頭的行為。

自制力,應當說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是優良的意志品質,就是能把自己的慾望和行為控制在理智之下。努力做必須要做的事,不管多難多累也要做好,那是意志的表現;同樣,能夠克制自己的慾望,不做不該做、不允許做的事,也是一種意志的表現。

自制力強的人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調節、支配自己的行動,保持充沛的精力去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爭取成功;能夠忍受機體的疲勞、疾病和創傷,有較強的忍耐力;能夠抗拒誘因吸引、困惑與干擾,自覺地遵守紀律,執行決定。

自制力的品質在人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一輛汽車,只有動力系統,能跑得起來,還不能稱做是「完整的汽車」;還必須要有效的剎車系統,該停的時候就能立刻停下來。只有這樣的汽車,才敢於開到馬路上去。要是沒有剎車系統,或剎車系統不靈,汽車是不能開到馬路上去的。硬要開出去,非出事故不可,甚至會車毀人亡。

我們人也是這樣。缺乏自制力,事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就像脫韁的野馬,不該做、不能做的事非做不可,很有可能把事情搞砸了,既害人,也害己。小孩子雖然不可能像我們大人那樣有很強的自我克制能力,能有效地約束自己,但也得注意培養,而且要從小培養。因為有自制力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是學業、事業成功的保證。

人的自制力的生理機制,首先在於大腦抑制過程具有充分的力量。如果抑制過程削弱,大腦皮質對皮下中樞控制力就會減弱,人的衝動情緒就會失去控制,機體的反映也會變得漫無秩序,放蕩無忌。

而小孩子的大腦,一般是比較興奮的,興奮過程比較強烈,而抑制過程相對比較弱。因此,培養小孩子的自制力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家長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首先,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克服貪玩兒的毛病,不能操之過急。貪玩的習慣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要克服貪玩的毛病也不能指望管教一次就能夠解決,不能急於求成,立竿見影。操之過急,很容易採取簡單粗暴的手段,那會適得其反。要是孩子跟家長對立起來,那可就難辦了。應當采因勢利導、取循循善誘的方法。

第二,要讓孩子知道,讀書學習是他們的「主業」,是作為小公民對社會和國家應盡的社會義務。幼兒園階段,那還不是義務教育,孩子們要在玩中學,學中玩,學會多少,是不進行考核的。幼兒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為上學讀書奠定基礎。

到了小學階段可就不一樣了。小學是義務教育,學好國家規定、設置的各門功課,這是社會賦予每個小學生的義務,必須要完成好,起碼得要及格,不及格就要留級、重讀。因此,必須嚴肅對待。

第三,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平時對哪些事情感興趣,做起來特別的專心致志。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一下,肯定會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很廣泛,興趣也是可以「遷移」的。孩子感興趣的事只要是正當的,有益的,家長都可以誠心誠意地給予肯定、鼓勵,表揚、強化他專注的精神。然後,引導孩子逐步把那種專注的精神轉移到讀書學習上。

第四,孩子貪玩兒,一般不要粗暴地限制。因為玩耍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也是他們的權利。但要引導孩子把玩耍和學習安排好,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把學習當成自己的首要任務。每天放學後應當先做功課,然後再去玩耍。做功課時集中精力做,玩兒的時候盡情地玩。

有的家長為限制孩子貪玩兒,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家長又另外增加作業。這樣做,是不明智的,會得不償失,甚至適得其反,助長孩子的磨蹭。

可以試著這樣做,孩子做作業時,給他計算時間,鼓勵他一次比一次做得快,做得好。只要集中精力做,做得好,做得快,「節約」出時間歸他自由支配。

第五,努力發現孩子有自制力的行為和思想苗頭,及時給予肯定。在生活中,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教育情境」,引導孩子做一些不想做、但又必須做的事;孩子沒做那些想做、但又不能做的事,要及時表揚,給以鞏固,使孩子親身感受到到有自制力的愉悅和滿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t2sPGwB8g2yegNDsC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