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兩歲」:其實不是孩子可怕,而是父母不理解而強人所難

2020-06-10     凝媽悟語

原標題:「可怕的兩歲」:其實不是孩子可怕,而是父母不理解而強人所難

文|凝媽

「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忍無可忍的四歲!」

孩子快到兩歲,爸爸媽媽們就瑟瑟發抖,孩子的調皮勁漸漸顯露,讓人煩惱不已。

樓下的男孩兩歲,出了門就開始跑,還不知道看路。有一次直接把一個1歲多的女孩撞到了,當時情況好緊張,好在女孩的奶奶眼疾手快,托住了女孩的後腦勺,要不然指不定出什麼情況呢?

男孩每天不是爬高就是鑽桌子,哪裡不讓去就去哪裡。總會不小心碰到胳膊、碰到手,就委屈得不行,動不動哭鼻子掉眼淚,一天哭十幾次。媽媽說直接被整崩潰了,2歲孩子都這麼難帶,以後可咋整。

聽到男孩媽媽的控訴,媽媽們都有同感,紛紛表示「一樣一樣的」。

兩歲孩子有多可怕

美國親子教育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說過,兩歲被稱為第一叛逆期,但是「可怕的兩歲」不是兩歲的代名詞, 會出現在1歲6月到3歲孩子身上,但是反抗力最強的時間是在兩歲到三歲之間。

所以很多媽媽發現,1歲多孩子的行為也特別不盡如人意。總結來說,兩歲孩子一般有下列這些可怕的事情。

1)喜歡搞破壞

孩子總喜歡做一些有破壞力的事情,不管一個物品多喜歡,他也會破壞。即使有些東西藏得很隱蔽,他也能找到。

孩子喜歡跑到很高的地方,像陽台、椅子等等,也喜歡鑽到床底下、鑽到衣櫥里。在這些地方,孩子所見之物都可能會統統破壞。

花盆裡的花會拔出來,擺放整齊的書籍、玩具會一股腦兒扔到地下,衣櫥里的衣服非要全部拽出來弄得亂七八糟。給他用積木搭好的高樓,他一巴掌就讓他們瞬間傾塌。

只要孩子在家,家裡就是亂糟糟的,只盼著他快點能上幼兒園。

2)喜歡發脾氣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鬧,感覺都是一些沒來由的小事。

給孩子看動畫片,說好的是看兩個,他每次都說再看一個,一個個看起來沒完沒了,跟他說不能看了,就開始哭鬧。

在超市看到喜歡的玩具就要買,不給買也會用哭鬧威脅。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就喜歡別人的玩具,人家不給就讓媽媽幫他要。

讓孩子吃飯,孩子不想吃,不是好好說話,而是哭鬧發脾氣,好像是見了毒藥一樣。

3)和大人對著干

常常是你讓他上東他偏向西,你讓他打狗他非攆雞,大人讓他做什麼他非不做什麼。

以前小嘴很甜,2後忽然變得很氣人。在路上碰到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讓他打招呼,他卻說「不叫爺爺!」「不叫奶奶」,甚至禁止家人和別人說話。

告訴他吃飯時間到了,卻回答「不」。讓他吃這種菜,他偏要吃另一種菜。讓他趕緊睡覺,非要鬧個不停,總也不想去睡覺。

孩子以前很乖順,事事服從命令,忽然變得如此執拗、叛逆,讓爸爸媽媽深感無所適從。

兩歲孩子如此可怕究竟為哪般?

乖乖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得不可理喻,讓爸爸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對孩子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孩子的表現卻和之前如此不同。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心理、生理髮展到了一定程度, 我們卻沒有對孩子進行很好的理解,而造成的一些不協調。

1)自我意識增強

皮亞傑認為2歲左右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會完全以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

孩子雖然不能區分「你」「我」這些代詞,但是卻下意識的知道他自己和別人不同,他有自己的心理領地, 「我的地盤我做主」,「所有的都是我的」,他渴望得到關注,也迫切想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

孩子的心智發展了,但是身體卻跟不上心智的發展水平,自己做一些事情總是出現意外,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內心非常糾結和崩潰。想擺脫大人又想依賴大人,此時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飯,卻不會用筷子,夾不到嘴裡去,他就會著急哭鬧。想自己穿衣服,又不得要領,也會產生焦慮。

2)身體能力發展

《超實用兒童心理學》認為,寶寶處於運動能力發展時期,他們會有非常強烈的運動和探索的需求。

2歲左右的孩子身體靈活性增強,又因為處於空間敏感期、細微事物敏感期等多個運動敏感期,所以經常會做一些危險的舉動。

他喜歡爬高、喜歡鑽到狹小的空間裡、喜歡扔東西。他喜歡細小的東西,看到一些小珠子、煙頭等,他會撿起來,還會放到嘴裡。他看到一些小瓶子,裡面有液體,也想嘗一口。

孩子的這些行為,在大人看了就是危險動作、是破壞動作,但是孩子只是想探索這個世界,所以因為很無辜而委屈。

3)可怕的兩歲,不是孩子可怕,而是父母不理解而強人所難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孩子的身體能力在不斷發展,對哪個階段能夠做什麼運動是比較清晰的,但是對於孩子心智發展水平卻往往不能理解,畢竟心理學還沒有那麼普及。

現在出現的矛盾就是: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父母卻認為孩子是個小屁孩,還需要事事依賴父母。

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還希望孩子乖巧懂事,一旦發現孩子和我們的想法不同,我們會對孩子說「不」,孩子聽到的「不」字最多,所以「不」也成了他的口頭禪。

當孩子爬上窗台,我們會大喊「不能爬窗台」。當孩子把東西扔到地上,我們會說「不能扔」。當孩子把玩具放進嘴裡,我們會說「不能放嘴裡」。當孩子趴在地上弄髒了衣服,我們會說「以後不要趴在地上」。

孩子想獨自做一些事情,我們卻認為孩子沒有那個能力,還需要大人幫忙,孩子會因為大人總是拒絕他而感到無助。

孩子想自己吃飯,我們非要幫他扶住勺子。孩子想吃這種菜,我們非要說另一種菜有營養。孩子吃飽了,我們非要認為他沒吃飽而追著喂飯。孩子想穿運動鞋,我們非要讓他穿涼鞋。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每個家庭都或多少的出現過。

把「可怕的兩歲」變成「乖乖的兩歲」,父母就要順勢而為

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可怕的兩歲」實際上不可怕,很多情況是因父母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拒絕孩子獨立,而產生的親子衝突。如果我們能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順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變成「乖乖的兩歲」。

1)允許孩子獨立自主

因為孩子有強烈的獨立意識,我們可以順著孩子來,允許孩子獨立自主,只要做好必要的輔助工作就好。孩子的行為得到尊重,他還有什麼理由發脾氣!

孩子想爬高,就讓他爬,一直陪著他做好防護。孩子想鑽到衣櫥里去,就順勢和孩子捉迷藏,培養他的空間感,還讓他感到很有趣。

孩子想自己吃飯,就給他穿一個好清洗的衣服,準備一套不怕摔的餐具,他願意用手抓著吃都不在乎。

2)對孩子說話要具體

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對他說話一定要簡短而具體,讓孩子能夠真正理解。比如讓孩子看書後,放回原處,就要指著放書的地方,跟孩子說「把書放到這裡」,而不是囉嗦一大堆「看完書就把書放回原來的地方,媽媽就誇你是個棒孩子!」

跟孩子交流少用「不」,因為孩子的理解力會集中在後面幾個字上,自動忽略「不」字,你不允許他做的事,他反而偏偏去做。比如不允許孩子爬高,就告訴孩子「下來」。

3)多用繪本的方式教育孩子

2歲左右的孩子都喜歡看繪本,用繪本教育孩子是很輕鬆的事情。多給孩子看一些關於性格培養、好習慣的書,讓孩子學習一些好的做法,避開一些危險做法,孩子會很容易理解,也會運用到實際中去。

給孩子買過一套簡單的培養好習慣繪本,包括在家裡、在街上、在幼兒園怎麼做。孩子就了解到不爬高講安全、客人到問聲好、愛環境不摘花等各種好習慣。

4)安全第一

我們既然了解到孩子喜歡橫衝直撞,就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安全。

在家裡,注意家居安全。將貴重的、易碎的物品全部收藏到高處,甚至是鎖到柜子里,防止孩子亂碰亂扔。尖銳的、堅硬的容易傷到孩子的物品也一定妥善保管,防止孩子去研究。家裡的插座、桌角做好保護,防止孩子觸電、碰頭。當然,最好是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如果必須孩子一個人玩耍,要限定安全區域。

在外面,注意交通安全。帶孩子到人少的、安全的地方玩耍,比如小區、公園內。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帶孩子時集中注意力,不能看手機。孩子使用運動器材時,要確保安全性,一定要陪同一起,不能讓孩子獨立操作。

結語

2歲孩子煩惱多,但是我們也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正說明孩子的心智能力、身體能力向前發展了。我們順應孩子的需求,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安全,肯定會獲得一個乖乖的兩歲孩子。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fn9nXIBnkjnB-0z0cm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