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不要理,他會自己懂得堅強?大錯特錯

2020-05-27     學榜君

原標題:孩子哭了不要理,他會自己懂得堅強?大錯特錯

小孩子總是習慣用哭鬧來表達情緒,餓了哭,渴了哭,摔倒哭,不給買玩具也哭。

當孩子放聲大哭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會糾結,到底要不要抱抱孩子,安撫一下呢?

不抱吧,看著心疼,捨不得;抱了吧,又怕孩子把哭作為「萬能靈藥」,遇事就哭,長大後過於依賴父母,沒有獨立意識。

抱還是不抱,真是令人左右為難。

而在以前的育兒教育中,有一種說法曾經占據了主流,他告訴爸爸媽媽們,這種時候絕不能慣著孩子,只有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才能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哭了不抱,讓孩子知道哭了沒用;不哭才抱,對不哭進行獎勵,強化條件反射,聽起來很有道理,那麼這是否真的有效呢?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理論的提出者——約翰華生。

華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年僅16歲就上了大學。

在學校的時候,他只需要在考前隨便突擊複習一下,就能成為全班唯一通過希臘語考試的學生。

再後來,他不僅考入了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又去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了心理學教授,並很快擔任心理系主任。

而就是這樣一位天才,提出了前文講到的「哭聲免疫法」。

他認為,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可以被外部環境所塑造的。

他宣稱:「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對於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可謂是一劑強心針,一個有如此自信和成就的人,想要做到讓孩子不哭不鬧豈不是易如反掌?

於是家長們爭相效仿,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冷眼旁觀,等孩子不哭了再去安撫。

幾番下來,孩子就再也不會哭鬧了,反而遇到什麼事情都顯得十分鎮定,看起來有種」小大人「的氣質,許多家長還會藉此向別人炫耀:「看,我家孩子多堅強!」

可是好景不長,信奉「哭聲免疫法」的家長們很快就笑不出來了。

這其中就有著名演員馬伊琍,她曾經也對自己的孩子使用過「哭聲訓練」,一開始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可後來卻大呼: 」這於我於她,於整個家庭都是巨大的折磨!「並在微博上痛斥類似的訓練方法。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對於0到4歲的寶寶們來說,他們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語言能力尚弱,哭是他們唯一能夠表達訴求的方式,孩子不停哭鬧,很有可能代表了孩子的身體出現了什麼問題。

像馬伊琍所提到的事件,就是一位家長為了訓練孩子,刻意不理會,最終釀成慘劇。

這位媽媽為了讓寶寶學會趴睡,把寶寶獨自留在房間裡,自己在監控中觀察,哪怕孩子哭得再凶也不理會,美其名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下午從一點開始哭,一直持續到三點,家長都沒有進去查看情況,直到後來喂奶的時候,才發現寶寶已經因為流鼻血,窒息而死了。

三個月的寶寶被鼻血嗆死,這是多麼痛苦,如果寶寶知道媽媽是眼睜睜看著自己不斷掙扎,眼睜睜看著自己死去,又該有多痛苦?!

對於年紀很小的孩子,千萬不能因為所謂」訓練「而置之不理!

除了身體方面,」哭聲免疫法「對孩子的精神來說,也會造成十分巨大的傷害。

提出這個理論的約翰華生,就是最好的反面案例。

被華生以冰冷方式教育的孩子,一生都伴隨著痛苦。

華生的大兒子雷納和女兒和孫女都曾經多次嘗試自殺,而雷納最終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華生的孫子一生流浪,一事無成;外孫女也酗酒成癮,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被」哭聲免疫法「訓練長大的孩子,從來沒有體會過被愛,被包容和接納的感覺,本應是港灣的父母,卻成為了最能刺傷他們的針。

哪怕他們摔倒了,只會安靜地拍拍泥土,重新站起來,可這並不意味著堅強。

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接納自己的脆弱,我只能堅強,所以把傷痕都埋在了心底。

可是,藏起來了,不等於不存在呀。

那些積壓在心底的壓抑和悲傷,總有一天會崩潰的。

被漠視著長大的孩子們,輕則患有睡眠障礙,重則抑鬱,精神分裂,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就像馬伊琍說的:「孩子,你可以慢慢來。」

孩子本就脆弱,何必急著讓他學會堅強。

一個健康的孩子,不是從不會說累,從不會說委屈,而是能夠合理地宣洩負面情緒,再去勇敢地面對困難與挑戰。

父母要做的,不是否定,而是接納孩子的脆弱,鼓勵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想要孩子變得更堅強而自信,就要讓自己成為最堅實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

孩子,你慢慢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UlCV3IBiuFnsJQVEh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