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對外物改變心念,方可守得歲月靜好,享受和順安寧

2019-07-24   國學書舍

《莊子》:對外物改變心念,方可守得歲月靜好,享受和順安寧。

關於人生,我們總是被情緒左右著,我們的生活中總是產生痛苦沮喪,會有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

這一些情緒是來自內心的紛紛擾擾,而這一切的狀態,卻都是背離了我們人生所追求的一種期望。

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和順,安靜,開心。但是內心多了紛擾,外在多了情緒和痛苦的時候,就和我們所期望的狀態本末倒置,越來越背離。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處在紅塵之中,都能達到這樣一種狀態,那就是內心不為外物所累。

無論存在什麼樣的狀態之中,外物的一得一失,即便是千變萬化,內心也能夠不為所動。所以對於這樣的智慧之人來說,他面對外事外物之得失的時候,能有一份不同的坦然。

對於道家思想中來說,這就是一種道的智慧。

拋開外在五色五味五音的誘惑,保持內心的一個淳樸,萬事萬物的得失都和自己內心無關。別人看似聰明技巧,不斷追求功名利祿,而自己卻看似愚笨,只懂得持守內心的樸實。但是這一切,卻能夠讓一個人守得歲月靜好,享受和順安寧的智慧。

在《莊子》之中,就有「孫叔敖三任相位」這個故事,來說明內心與外物的一個關係。

有一天肩吾對孫叔敖說:「你三次出任令尹,卻沒有顯出榮耀,三次被曝光,也沒有顯露憂愁,最初我不信,如今看見你是那麼坦然,你心裡究竟怎麼想的?」

孫叔敖說:「我哪有什麼過人之處,我以為令尹官職,到來的時候不必去退卻,他們的離去也不要去阻止。得與失都和自身無關,只是外在的得到,所以沒有憂愁。我也沒有過人之處,況且我也不知道這種榮華是落在他人身上,還是落在我身上。落在他人身上嗎?那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也與他人無關,所以我就能悠然自得。」

後來孔子聽到這件事情,就說:「古時候有智慧的人,誰都不能說服他,漂亮的女人也不能使他有想法,強盜也不能搶劫他,就是伏羲和黃帝也無法和他結為朋友,生和死都是大事,但是他卻沒有怎麼改變,更何況是一些高官厚祿呢。他的精神穿越大山大河,不會感覺匱乏和阻礙,將自己奉獻出去自己也感到充實。

我們通過孫叔敖的回答,就可以明白萬物得失當與自身無關的時候,那麼自身自然可以有一種閒暇意志和內心的充實。

有的時候人生就是這樣,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自己內心的執念而起的。也是因為外在世俗的觀念,讓你認為功名利祿能夠滿足你的虛榮心,能夠讓你得到尊敬,得到豐厚的物質。

所以內心有了對於事物的執念,外事外物的得與失,就會對你產生極大的情緒波動。當你一旦得到的時候,也會產生無限的內心膨脹感,失去的時候,讓你感到無情的沮喪和痛苦。

一個人生最好的智慧,其實就是不受這些外物的束縛。這並非是一種消極,而是懂得坦然,順其自然,以合理的狀態去面對人生的得與失。

外在事物來臨的時候,欣然接受,外物失去的時候坦然面對,不為所動,更不會產生憂傷和沮喪,這就是人生的責任。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孫叔敖三任令尹,您是怎麼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