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有約】 「長夏」之際飲食起居開啟調養模式,為越冬做準備!

2020-08-09   老年日報

原標題:【名醫有約】 「長夏」之際飲食起居開啟調養模式,為越冬做準備!

本文作者 周妍

中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 長夏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 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

宜吃食物

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龍眼、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精神調養

秋天氣候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下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悲涼,垂暮之感,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因此,秋季養生首選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榮平之氣。

我國古代民間有重陽節登高賞景的習俗,也是養收之法,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一切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是調解精神的良劑。

起居調養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

立秋之後,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一下子著衣太多,太暖,否則容易降低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削弱機體的防禦能力,容易感冒。

深秋時節,風大轉涼,應及時增加衣服,體弱的老人和兒童,尤應注意。有些人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睏倦乏力,抑鬱焦慮、頭痛眩暈,不寐多汗等,這就是所謂「氣象過敏症」。加強體育鍛鍊,保持營養平衡,可避免氣象過敏症。

飲食調養

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飲食要儘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吃一些酸味果蔬。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為佳。

古人主張食生地粥,以滋陰潤肺。宜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

有些食品性涼,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如銀耳、百合、梨等。總之秋季時節少吃生薑、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炸雞腿等煎炸食物會加重秋燥。

可以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運動調養

秋季,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期。

防病保健

秋季是腸炎、痢疾、瘧疾等病的多發季節,板藍根、馬齒莧煎劑可起到一定預防作用。秋季在人體以肺氣變化為著,肺病較多是其特徵,宜預防,調養肺病。

秋季總的氣候特點是乾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乾結、皮膚干、甚至皸裂。

預防秋燥除適當多服一些維生素外,還應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中藥調養

秋季養生有過肅殺之嫌,故法當用平和之藥調之。

「潤秋湯」

麥冬 25克。北五味 5克、人參 5克、甘草 5克、百合 25克,款冬花 5克、天花粉 5克、蘇子 5克、水煎服。

此方妙在不寒不斂,不熱不散,則肺金既無乾燥之患,而有滋潤之益,可以收到秋季養生的效果。

周妍哈爾濱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碩士。師從著名中醫姜德友教授,龍江醫派研究會首批成員,第一批省名中醫郎宜男工作室成員。黑龍江中西醫結合學會治未病分會常務委員。哈爾濱市醫學會健康管理專業及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臨床工作十餘年,多次榮獲科技新技術獎及科研課題成果獎。

圖片來源:網絡

本版編輯:文文

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