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楓
眼下,走進甘州區廣袤的農村大地,綠樹成蔭,瓜果飄香,一座座「甘州模式」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拔地而起,一個個高標準養殖小區正穩步建設,一條條特色林果經濟帶悄然形成……
鄉村振興,產業培育是基礎。今年以來,甘州區堅持把做強富民興村產業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持續擴大六大特色優勢產業規模,舉全區之力,整合汲取各項資源要素,制定落實了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區委一號文件和加快牛產業發展意見,激發了全區群眾拆除空置房屋,建設「甘州模式」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養殖小區和發展林果業的積極性,全區綠色蔬菜、優質肉牛「兩個百億級產業體系」和林果經濟產業帶正加速形成。
「甘州模式」版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遍地開花
走進大滿鎮什信村現代循環農業示範基地,昔日的農村破舊房屋和空置房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正在建設中的現代化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和養殖小區。
「現在日光溫室的主體都起來了,到8月底建好交付給我們,9月10日左右就可以栽西紅柿苗,12月份就上市了。」 說起村裡新建的日光溫室,大滿鎮什信村8社村民姚濤打開了話匣子,「過去我們都想不通,就知道種制種,房子不住人也不願意拆,現在想通了,隔壁的黨寨鎮雷寨村能把自己的空置房拆了修日光溫室發家致富,憑啥我們守個破房子不發展產業。」
「兩個大棚,加上政府補貼的30多萬和空置房拆除補貼5萬,我只需再出5萬元。鎮上還要請技術專家給我們培訓種植技術,到了冬天就會有收益,這一次政府真正幫我們找到了一個發家致富的好出路。」姚濤算起了一筆明白帳。
農村空置房和老舊房屋拆除後,如何培育特色產業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就在幾個月前,在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的道路上,大滿鎮什信村走過一些彎路。
姚濤是什信村由過去傳統守舊的小農意識轉變為積極抱團發展產業的村民之一,和他一樣,在幾個月前,該村老百姓在思想上進行了一場徹底的變革。
「剛開始我們也是沒有吃透區委一號文件,拿出的規劃設計出現了很多弊端。」 大滿鎮黨委書記趙干升說,經過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調研把脈和主管部門的溝通銜接,在經歷了短暫的陣痛後,大滿鎮什信村黨支部很快調整方向,找到了一條集約利用土地,打破地域界限,抱團發展設施蔬菜和養殖業的新路子。
「為了消除老百姓的顧慮,該鎮組織鎮、村、社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宣講區委一號文件,幫老百姓算經濟帳,帶領農戶到黨寨等地觀摩學習,在認識到區委一號文件的利好政策後,老百姓的積極性高了起來。」趙干升說,以前鎮村社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老百姓就是不願意建日光溫室,現在農戶追著幹部建大棚。什信村計劃修建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300座,高標準養殖小區 2個,最終實現「一戶一棚」的目標,戶均助農增收2萬元左右。對於沒有小康住宅樓的34戶村民,鎮上進行了統一規劃,將會打造一個種養結合,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新鄉村。
和什信村一樣,在大滿鎮平順村記者看到,拆除空置房屋、建日光溫室……該村老百姓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熱情也空前高漲。
「按照區委一號文件的補貼標準,『甘州模式』版的新型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建設造價23萬元左右,單座補助達到16萬元左右,農戶只需自籌7萬元左右,而單棚年產值可達20萬元。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見效,當年回本。」甘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管作鐵解讀了區委一號文件的核心部分。
今年以來,為激發全區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積極性,甘州區出台區委1號文件,整合財政資金1.5億元支持全區蔬菜產業發展。新建「甘州模式」大跨度智能化日光溫室示範點39個5000畝,建設連棟鋼架拱棚示範點5個1500畝。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打造巴吉灘、石崗墩灘、明永灘3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戈壁農業2萬畝。持續擴大供港澳、供京滬「菜籃子」規模,全區建成供港澳蔬菜基地8000畝、供京滬蔬菜16萬畝,示範帶動全區發展蔬菜38萬畝以上,產值達20億元以上。建成以黨寨、上秦、梁家墩、長安等鄉鎮為主的優質設施蔬菜生產區,以烏江鎮謝家灣村、元豐村為核心的有機供港澳蔬菜生產區,以明永鎮為核心的優質高原夏菜生產區,建成萬畝蔬菜鄉鎮7個、千畝蔬菜村25個,形成了以「城郊鄉鎮為主、中部交通幹道沿線鄉鎮為輔、沿山冷涼鄉鎮為補充」的蔬菜產業集群,呈現出日光溫室、鋼架大棚、露地生產三種模式並行,反季節蔬菜、高原夏菜、加工蔬菜三大優勢蔬菜並進的優勢產業發展新格局。同時,全區累計建成省級以上蔬菜標準園和蔬菜標準化生產小區52個,「三品一標」蔬菜面積達25萬畝,認證綠色、無公害蔬菜產品共91個。
打造全產業鏈讓牛產業「牛」起來
近日,甘州區甘浚鎮高家莊村養殖小區項目建設現場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該鎮統一規劃打造的養殖小區正有序推進。
「養殖小區建成後不僅可以實現人畜分離,環保又乾淨。統一規劃的養殖基地還能最大程度的集約土地,降低養殖成本,最終達到幫助群眾致富增收的目的。」站在項目建設現場,甘浚鎮高家莊村黨支部副書記賈忠明向記者介紹了項目情況,根據農戶的需求,鎮上設計了600㎡、450㎡、300㎡的大、中、小三種戶型,養殖小區建成後可入住186戶養殖戶。
「養殖小區的修建給我們全村帶來了發展牛產業的好出路,尤其是給想發展養殖又沒有地方發展的農戶帶來了創業致富的好機會。」 賈忠明說。
和甘浚鎮一樣,靖安鄉也緊緊抓住了今年區委一號文件和加快牛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充分利用北部荒灘優越的地理優勢,實施整鄉集中養殖,集中該鎮4個村畜牧養殖戶,以「人畜分離、集中飼養、分戶管理」的形式,高起點、高標準集中建設牛、羊圈舍,促進全鄉畜牧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進一步穩定群眾畜牧養殖收入。至目前,該鄉已完成土地平整、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栽植新疆楊3000株,計劃修建250棟,己全面開工建設,已建好155棟,入駐91戶。
為全力支持牛產業發展,甘州區立足「提檔升級肉牛業、做大做優奶產業」的發展思路,聚焦基地建設、結構優化、龍頭培育、品牌創建、市場拓展和機制創新,全面推進百億級牛產業體系建設進程,圍繞區委1號文件和《關於進一步加快牛產業發展的意見》扶持政策落實,引導農戶建設標準化、規範化、生態化的規模養殖場、小區。
至目前,全區落實養殖小區17個,總投資8500萬元,可入駐農戶1194戶,飼養肉牛1.2萬頭。備案肉牛規模養殖場7個,計劃總投資2.2億元,建成後可新增肉牛5.6萬頭。重點實施沙井鎮3萬頭肉牛智慧牧場、德聯牧業萬頭奶牛養殖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祁連牧歌開展牛肉熟食精深加工和骨、血、皮毛等副產品開發,全面構建飼草種植、品種改良、規模養殖、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為一體的牛產業全產業鏈體系,推動牛產業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鏈條化、園區化發展,今年全區奶肉牛總量預計可達45萬頭。
大力發展林果業 實現 「三效合一」
8月是瓜果飄香的季節,也是充滿希望的季節。「等這400畝地的『香妃海棠』掛果了,到屋蘭古鎮的遊客可以直接到果園裡去採摘體驗,農戶的收入一定會翻倍。」鹼灘鎮古城村黨支部書記王榮坐在樹蔭下盤算著。
鹼灘鎮作為227線鄉村振興示範帶的鄉鎮之一,不僅交通便利,還有著豐富的林果產業基礎和屋蘭古鎮文化旅遊綜合大景區,發展林果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以來,該鎮以旅遊大通道建設為契機,及早謀劃,科學規劃,在旅遊大通道沿線50米範圍內栽植以珍珠油杏、紅梨為主的特色雜果3544畝,完成綠色通道建設20公里。同時,利用景區周邊閒置荒地打造以「香妃海棠」為主的海棠花谷400畝,在石崗墩南灘集中連片栽植新疆薄皮核桃950畝。截止目前,該鎮累計建設特色林果基地面積達2.7萬畝。
今年,甘州區加快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因地制宜打造交通主幹道、旅遊大通道、黑河沿岸特色林果產業帶,著力推進旅遊大通道兩側各200米、安陽和花寨2萬畝、靖安6600畝特色林果基地等項目,著力打造黑河流域、旅遊大通道特色林果產業帶和沿山冷涼區特色林果產業片區。目前,全區發展特色林果2.4萬畝,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