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帶孩子又火了!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才有出息

2019-07-19     阿媽聊育兒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阿呀媽呀(ID:ilovemom001)原創作品,已授權轉發)

「大機率要爆。」

這是上個周末,與朋友提前去看了新片《銀河補習班》點映後,朋友對影片的評價。

這部電影,是鄧超最新執導+主演的影片。這一次,鄧超不再胡鬧、不再惡搞,而是用真誠和溫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更高的人生命題,關於教育。

影片中,鄧超飾演一名工程設計師,馬皓文。

曾經的英雄,亞運會火炬手。

後來,在眾目睽睽之下,他設計的大橋坍塌,鋃鐺入獄7年。

他的兒子,馬飛。

在父親缺失的這7年里,成績永遠倒數,是老師眼裡扶不起的劉阿斗。

馬皓文出獄後,第一次見面,兒子正面臨退學。

教導主任冷冷說道:你家孩子沒法教,帶回去吧。

「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

整個校園都瀰漫著嘲笑,似乎全世界都放棄了那個「不優秀」的孩子。

此時,作為父親的馬皓文,他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與教導主任打賭:

「期末成績,定會讓兒子進入全校前10名」

大家都笑了,只有馬皓文一個人對兒子篤信不疑。

喬治斯·布格澤斯說:愛的最好證明是信任。

整部電影,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父親對於孩子無條件的愛與信任,激發了孩子小身體里潛藏的巨大能量。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似乎更習慣這樣的聲音:

「才考這麼點分,以後怎麼會有出息」「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我還指望你幹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像你,都不知道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孩子」......

我們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相處模式,他永遠在告訴孩子,你做得還不夠,你還需要更好。

朱永新在《讓孩子創造自己》中說「孩子如果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嚴厲批評,以後就再也不敢說不敢做了,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之前在做個案的時候,有個學員在梳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時說,高二那年,他學渣逆襲,考了全班第一名。可是,當他父親看到成績單的時候,輕蔑地說:「你這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了。」

果不其然,自那以後,他又做回了「學渣」。

因為他心裡總有個聲音告訴他:算了吧,反正怎麼努力都很差勁。

後來的人生,他三次創業,三次失敗。

人生灰暗無光。

默頓在《社會理論與架構》中說:一件事的發生,若由於錯誤的定義,則可促成一個錯誤行為變成事實。當父母總是否定孩子,認為他很差勁時,孩子慢慢就會將這種觀念內化,潛意識認為自己很差做不好,結果真的會越來越差。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渴望被肯定的小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的信念需要被不斷的強化、灌溉。

就像台灣教育家盧蘇偉說的那樣:

你想要孩子好,就要發一個積極的願。成功是一種氣場,你認為你的孩子笨,他就笨一輩子給你看;你認為他聰明,他就聰明一輩子給你看。

所以,你的愛與鼓勵,才能讓孩子的夢想開花。

正如馬皓文一直堅持的信念: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好像一束光,照亮他的每個角落。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

這是李嘉誠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曾有過一個人,用生命去守護與相信孩子的內在力量。

之前看居里夫人的自傳,我們很多人知道她在科學研究上的貢獻,卻鮮有人了解她的教育觀。

她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長女艾萊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娃,音樂家、傳記作家。

居里夫人一心鑽研科學,結婚比較晚。在孩子出生後,在住所的選擇上,居里夫人並沒有像我們今天許多家長一樣,選擇「學區房」。

而是在巴黎郊區租了一個帶花園的屋子。即使後來搬家,居里夫人選擇的房子,都是帶花園的。

她帶著孩子在蒼翠的綠蔭下奔跑,在繁花間歌唱,讓孩子從小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居里夫人不僅因材施教,還大膽突破「限制」。

居里夫人會隨時留意兩個女兒的天賦顯露。

她覺得大女兒很像丈夫,性格不是很活潑,智力反應比較遲鈍。但是孩子的推理能力以及對於問題的理解能力很強,適合搞研究。

而小女兒卻「顯示出活潑、聰穎的個性特點,尤其熱愛音樂」。

居里夫人根據孩子的特性,在孩子的教育上「大膽創新」。

她認為學校里把孩子過多的時間用在讀寫和練習上,家庭作業也不少,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所以,居里夫人就和朋友組織了一個互助合作小組,共同負責對孩子進行教育。

並且每人擔任一門指定課程,把文理科有機結合。

而小女兒則更為靈活寬鬆,從選修一部分課程開始,慢慢的才學習全部課程,轉為正式學生。

為什麼居里夫人敢拿孩子的一輩子「做實驗」?

因為她完全相信孩子的內在力量,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努力成為他自己。

這樣的大膽創新,與劇中的父親如出一轍。

在承諾讓兒子考入年紀前10名後,馬皓文開始親自輔導馬飛。

他沒有循規蹈矩,而是帶兒子走出教室,去真實感觸這個世界。

面對成績,媽媽告訴馬飛,考不好就只能去乞討,只能去賣煎餅果子。

而馬皓文卻大膽對兒子說: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

如果你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引人深思:

馬皓文帶兒子出去「瘋玩」了一整天,看山玩水,感受自然。

兒子晚上問:「爸爸你什麼時候給我輔導啊?」

馬皓文回答:「可是我已經輔導你一整天了。」

這就是馬皓文的教育理念。

我不會只關心孩子今天考了多少分,做對了幾道題。

而是帶你去看更廣博的世界,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挖掘孩子對於生活的感知力,澆灌他內心的種子。當我們對生活滿懷熱忱,一切就變得水到渠成。

就像之前網絡上爆紅的高考狀元楊晨煜和才女武亦姝。

楊晨煜的父母培養的,是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並且坦言:「平和、穩定的家庭對孩子是最好的」。

而武亦姝一家,對於女兒的興趣愛好,也是採取無條件支持、鼓勵的態度,尊重她的愛好和夢想。

好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挖掘孩子的內在潛能,讓他們在愛的浸潤中,生出自律的翅膀,長出獨立思考的牙齒,發自內心地暢遊在知識的海洋,最後「水到渠成」地變成一個優秀的大人。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在中國,有一群人,正在對教育做一場瘋狂的實驗,試圖觸達教育的核心,掘開孩子力量的源泉 。

他們建了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在全世界內尋找最好的老師和最適宜的學習場地,全世界都是教室。

這場教育實驗,就是「加貝村行動」。

創始人賀爾金娜,試圖通過自己的創新,開闢出一條全新的教育之路。

在這所學校里,孩子們可以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繪畫、攀岩、航海、文學、歷史……

孩子們的教室可以是西雙版納、大理、草原、美國、台灣……

不帶功利之心,卻為孩子搭建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更真實的學習場景。

而衡量孩子學習成果的,不是分數。是他能否具有健全的人格,為他以後的人生保駕護航。

無獨有偶,在美國,也有一個這樣「瘋狂」的人。

他是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31歲成為億萬富翁,炙手可熱的創業家、科技領袖。

《中國企業家》編輯邱恆明曾這樣評價他:

「他拉高了全人類的智慧,讓歷史快進了100年。然而,他只想死在火星上」。

他為自己的五個孩子創辦了一所學校。

這所學校不考語數英等基本內容,但是會結合現實主題考綜合推理和倫理學;

也沒有班級限制,7-14歲的孩子混齡上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協作性,讓不同年齡階段和諧相處;

學校鼓勵孩子讀經典文學,例如《安娜·卡列尼娜》、《奧德賽》、《伊利亞特》,他也鼓勵孩子學歷史時最好是到歷史曾發生的地方親自探訪,而不只是讀課本。

總之,這所學校打破了一切我們關於教育的認知。

在這裡,孩子的天賦會被無限激發,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一片自由成長的土地,收穫屬於自己的果實。

一如埃隆·馬斯克的母親對他的教誨:

「堅持做你所熱愛的事物,不論是哪一領域。即使你已經做到了最好,你仍然有失敗的可能。但選擇熱愛的,生命便不曾被浪費。」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探索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成為他自己。

讓他成為一個獨特的人,能獨立思考,有穩定的三觀。

如果可以,請讓你的愛與信任住進孩子的心裡。

因為,孩子不是因為優秀才值得被愛,而是因為你無條件的愛而變得優秀。

作者:盧熠翎,張德芬空間合伙人兼CEO,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心理健康與發展專項基金管委會副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女健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

圖:來源網絡,侵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4-GGwBmyVoG_1Z92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