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老媽和我說起了一件事情——隔壁老王家的孩子17歲了,在重點高中上學,馬上該上高三的他,卻突然決定退學了。
這個孩子之前見過幾面,瘦弱的身軀戴著厚厚的黑框眼鏡,見到陌生人從來不說話,眼睛裡寫滿了疲憊和呆滯。看著他的眼睛,我總會產生一種錯覺——站在我面前的不是17歲的男生,而是一個已經飽經滄桑有點厭世的70歲老人。
對此,他的父母似乎全然不覺。孩子成績很好,在班裡數一數二的那種水平,父母和鄰居們談起孩子時,臉上是藏不住的自豪和驕傲。還非常謙虛地說:「我們也沒做什麼,都是孩子自己有天賦肯努力。」
可我了解到的事實並非如此。
老王夫妻二人對孩子異常嚴格,孩子在家從來不讓看電視玩手機,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以及上各種補習班。一旦孩子偷一點懶,二人不由分說就開始打孩子,然後把孩子關在自己屋裡反省面壁。每次考試退步,當天晚上不讓孩子睡覺,需要寫一份2000字的檢討書。
除了學習,他們對孩子的其他方面要求也異常得高——要和班裡的所有同學打成一片,不能得罪任何人;要會鋼琴畫畫數學奧數等等各種特長;甚至每周都要開家庭會議,讓孩子感恩父母,反思自己的錯誤。
一旦有一點出錯,面臨的就是「狂風暴雨」。孩子成長階段的任何行為和特質,在老王二人眼中,更像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對於孩子,給予的不是關心和理解,而是把他當成實現自己願望的「機器」。
導致孩子現在性格異常孤僻,見到陌生人會不自覺地害怕,有時候還會自己在房間裡自言自語,和父母在一起情緒也是非常不穩定,不得已退了學。
02
像老王這樣的家庭確實有些極端,但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完美主義」家長卻不在少數。
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會不自覺地對孩子寄予高期望,但是倘若這種期望過高,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1.低自尊與自卑心理
在完美主義家庭長大的孩子,需要不斷滿足家長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標準,一旦難以達到,就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
這時,他們就會產生「我很沒用」「我不夠好」之類的想法,甚至會將父母情緒變化的原因歸咎於自己身上。長大以後,也會不自覺地對自己產生高要求,一旦無法滿足,襲來的自卑感會徹底將孩子淹沒,甚至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廢物」。
小說《無聲告白》中的小女孩莉迪亞就是如此,母親要求她學業有成,父親要求她人際關係融洽。父母一旦生氣,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結果承受巨大的壓力的莉迪亞,最終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
2.人際關係容易出現問題
對自己有過高要求的人,往往會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因為在這些人心中,自己必須是十全十美、無可挑剔的,不能有任何缺點和錯誤。別人一旦對他產生負面評價,就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有的為了消除這種負面評價,甚至會變成「討好型人格」。於已於人,都是一種無形的負擔。長此以往,只會讓雙方的關係不斷惡化。
3.患上心理問題的幾率增加
相比於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父母是「完美主義者」的孩子患上重度拖延症、自閉症、抑鬱症的幾率明顯是他們的好幾倍。
由於擔心結果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們會變得不敢嘗試,只能一再拖延來安慰自己。當結果出現意外時,他們對自己的苛責以及負面情緒也明顯高於普通孩子。
03
家長對孩子有期望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倘若過了度,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前不久,有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家長因為孩子沒有按時造成作業,竟用菜刀砍傷了孩子的左腿。
醫生說:「小孩腿部的傷口大概有10多公分左右,已經是傷到了骨頭,外部的血管和神經全部都斷掉了。」
孩子作業沒寫完,可以耐心認真地教導他,讓他認識到自己哪裡做的不對,並監督他把作業寫完就可以了,又何必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呢?
那麼,家長究竟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呢?
1.認識到「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即使太陽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
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尚在成長階段,只要不涉及原則的錯誤,家長們不妨試著原諒他們,對他們多一些寬容。有時候家長眼中的錯誤,反而會是孩子未來成長的另一種可能。
曾經數不勝數的「網癮少年」,被家長看做是不學無術,有的還認為孩子得了病,將其送到精神病院進行治療。但如今,IG奪得世界冠軍,越來越繁榮的遊戲產業,都給「網癮少年們」創造了無限的可能,也給家長們上了一課。
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原諒他們的小毛病,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
2.孩子取得進步時給予適當的鼓勵
記得一位名人曾經分享過他的成長故事:小時候,每次他考試取得不錯的成績,迫不及待地回家告訴爸媽時,他父親都會不耐煩地說「糟糕透了!」。
正當他因父親的這番話而失落時,在廚房做飯的母親就會跑出來安慰他,並說道「精彩極了!」讓他重新對自己有了信心。長大以後,他不斷用「精彩極了」這句話來激勵自己,幫助自己走出失敗的陰霾。
孩子取得進步時,比起不斷提高的要求和不耐煩的語氣,誇他們一句「你真棒!」可能會更有效果,正向激勵會讓孩子更願意繼續努力,不斷前進。
3.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新加坡國立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高度侵入式」(intrusive)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將孩子塑造成為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
「高入侵式」教育就是家長過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我有個親戚,她家孩子8歲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我覺得有點難以置信。後來才知道原來孩子每天穿衣吃飯的事情都由她一手包辦,把衣服一件件地給孩子穿上,飯一口口地喂著孩子吃。她家孩子現在有個特點,就是特別膽小懦弱,很愛哭,這其中不無關係。
由於孩子年齡尚小,對於很多事情並不如大人那般熟練,需要自己摸索。大人過多地幫助和干涉,就等於間接告訴他們「你很弱」「我不相信你」,孩子會因此更加自卑和內疚。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父母的影子和鏡子。與其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他們身上,不如積極鼓勵他們去自己探索,也許會給你想像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