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會導致哪些嚴重的情緒問題

2019-06-24   婚咨師妃梓

01:對失敗的恐懼

這類人,原生家庭所建立的親密方式,通常是, 你表現的出色,優秀,父母則給予正向的反饋,如果你的表現並沒有到達父母的要求,那迎來的就是冷漠的苛責。

這種冷漠日積月累,便會讓人感受不到足夠的愛,同時對失敗也會過分恐懼。孩童時期就會萌生,如果我不優秀,那我就不是值得被愛的,所以會拚命證明自己的成功,加重對失敗的恐懼。

02:不斷地自我懷疑

如果你的整個童年,都被一種過於嚴厲的標準所侵染,那麼長大後即使你做出了匪人的成績,你也會被母親多年潛移默化的意識影響到,使你進入窮思竭慮的模式。這種模式會阻止你做出正確的決定和選擇,阻礙你正常的對一件事情的推進,阻礙你對目標的設定。

你會陷入,不斷的自我懷疑當中去,認為自己要麼答不成目標,要麼對結果導向產生懷疑。

總之不論怎樣歸因,你都是不相信自己的。

03:總是自我批評

不論事情的起因如何,當困難發生,你總是在責怪自己的性格缺點,與人格缺陷,而不是客觀去分析一件事情的起因和經過,總是把結果導向,以自我批評的方式演繹出來。總是將錯誤歸咎於自己,而不是其他。就比如「或許他和我分手就是正確的,我確實是一個麻煩精」再或者「我這種智商,難怪沒有用人企業願意用我?」

自我過的批評導致了過低的自我價值評價。

04:不相信自己的看法

如果在原生家庭當中,你的發言權總是被否定,比如說,你的母親會告訴你,「你這種想法是不成熟的,是瞎想」 或者是「小孩子想那麼多就是錯誤的,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如果從小總被這樣教育,那這些話可能會內化。然後會蔓延到你成年的決策當中去。父母對孩子的懷疑,也會慢慢變成,成年後孩子對自己的懷疑。

當對自己的看法不確定的時候,就會影響一個人自我感知真實事態的能力。這是一種變相的能量破壞。

05:不會用情感表達自我

首先健康的表達方式應該是這樣的,第一便是能夠識別他人的情緒。第二則是利用情緒來管理情緒的起伏與波動,三是能夠識別與理解情緒的狀態,最後便是可以處理自己的所有情緒,不僅能接納好的情緒,也能接受壞的情緒,做到隨意轉換,知行合一。

而有毒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病態斥責,讓孩子早早的就學會隱藏真實自我, 他們給自我的邊界堆砌上厚重的圍牆,以不回應以及減少回應來獲得安全感。

成年後,他們可能難以平衡好自己的情緒感受,例如,憤怒與恐懼,痛苦與羞恥,都沒有辦法準確的區分開來。

伴隨著他們成長的,還有長時間的痛苦,與情緒的激動。無法克制,難以抑制,最終讓他們趨於冷漠。

高情商不缺愛的人,能夠運用敏銳的感知力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在面對人際壓力時, 他們更善於把需求說出來,更擅長解讀他人的情感需要並作出對應的反應,但是缺愛的人卻無法做到這些。

06:情緒管理能力差

母親早年對孩子的情感與情緒的反應,如果是冷漠的,甚至是病態的,那孩子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緊張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調整自己的。沒有辦法做到鎮定的處理事情。

一個懂得溫暖以愛的母親,實惠撫慰孩子在緊張狀態下,鎮靜自我狀態的。同時還善於引導孩子表達情緒,以此來與他人連結撫慰情緒。

但是一個早年缺愛的孩子,卻無法獲得這項技能,他們只能通過成年以後的臨摹與效仿,去衡量和管理紫的情緒,甚至有時候,這種管理統籌無法奏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便是加重人際焦慮感。

所以,缺愛的人,很容易在戀愛剛開始的時候,用力過猛。

就像一個飢腸轆轆的人,在突然看到食物以後,會如同餓狼撲食一樣向食物湧進,而完全喪失了去思考,食物出現的原因,以及吃了以後會有怎樣的後果等其他附加因素。

所以在原生家庭里,沒有得到多少愛的人,沒有得到關心,溫暖,認可,理解溫情等,那麼這個人對這些的需求度會被放大加深,變成一種饑渴似的願望。

07

在缺愛的人的潛意識裡,他總是會懷疑自己是否匹配的上這份愛,甚至懷疑自己是個不值得被喜歡的人。

那麼他就會用很多病態的偏激的方式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也正是因為沒有得到過真正意義上得愛,所以,他們無法區分愛與占有,愛與欺騙的區別,也無法分清別人給他的愛的程度是怎樣的。

當別人給他一個小小的甜棗的時候,就會讓他誤認為那是深刻的愛,是未曾得到過的愛,於是就會把自己壓制已久的渴望和需求全部投射出去。

但是缺愛的人不明白,這種過度的情感投射,會把一個本身只是對你有好感,或者是淺顯的喜歡的人嚇跑,或者是給那些僅僅是淡淡喜歡他的人過度的壓力,讓人不敢靠近。

當無法清楚的辨別愛與好感的時候,投射出去的渴望被愛的狀態,會嚴重超出戀愛之初好感階段的曖昧指標,導致對方害怕與他更進一步。

因為畢竟兩個人的感情沒到那個份,對方確實給不了他想要的愛,但是此時缺愛者便會生氣與怨恨。

他們的潛意識認為得到了這部分對方的愛,是理所應當的,對方不滿足自己,就是不愛自己 ,就會開始憤懣指責,表達不滿。這樣一來,對方就會走開了。

缺愛的人,活在無愛的原生家庭的劇本里,他們希望通過成年後的重新演繹,把這份愛重新填滿,所以他們會到處找人,去補充填滿他們的內心空缺。 所以他們一發現有人開始對他們示好,便會急匆匆的衝到對方的面前,索取對方的愛,不管不顧。

即使在日常生活的瑣碎裡面,他們也非常容易進入缺愛式的恐慌與焦慮當中,感覺只要不被愛,那生活中的工作也好,交際也罷,都不在自己的掌控範圍里,甚至覺得自己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好一切事情。

缺愛的焦慮感,足以摧毀一個人的幸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