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 | 故事 | 兒童心理 | 家庭教育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8分鐘
(文章略長,方法來自親身實踐,感興趣看完並嘗試應用,相信你也會有所收穫)
和群里的媽媽們聊天,聊到了關於孩子看電視、用手機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表示了她的擔心:
她覺得孩子對於電視動畫片、手機是沒有自控能力的,特別容易上癮,也不知道該怎麼管教孩子才好。
所以,乾脆杜絕給孩子看電視和使用手機,孩子現在3歲多了,從來沒有看過電視。
但是最近她發現,孩子爸爸經常躺在床上刷手機,孩子就跟爸爸一起看,一看就是一下午。
媽媽每次看到都很生氣,覺得爸爸把孩子帶壞了,不讓孩子看手機,更要求爸爸不許再孩子面前看手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們發現,越是禁止,越禁止不住。
育兒路上非黑即白的極端方式,我都是不贊同的。
畢竟,我們活在網絡時代,抬頭大螢幕,低頭小手機。
我們不可能給孩子套在袋子裡抽成真空。
並且,孩子也有他的社交圈子,小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聊的話題就是跑不了動畫片的那些人物,那是孩子們的愛豆,就像我們迷戀李現一樣。
試想,一群花痴中年老母親聚在一起聊韓商言,突然過來個直男老公冒出一句:韓商言是幹嘛的?李現是誰?
那麼這群老母親是不是會很奇怪又鄙夷:「李現是誰你都不知道啊?BALABALABA……」
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的,如果孩子從來不接觸這種同齡人常接觸的事物,他和小夥伴交流的時候,對這些事一無所事,孩子自己也會感受到被排斥。
學會融入,更要讓孩子學會自律,懂得自己掌控時間,才是辯證地認知。
看電視、玩手機,姑且讓我們統稱這些為電子產品吧!
父母擔心孩子沉迷,往往忽略了本質的問題。
造成孩子沉迷的現狀大多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嬰兒從出生開始,即需要得到父母及時的回應和照顧,這樣才可以讓他感知到這個世界是一個「好」的世界,自己也是一個「好」的孩子。
在這樣的關注和回應中他才能夠逐漸地發展起自己的健全的人格。
如果嬰兒從出生開始即被忽視關注,那麼他們很容易認為這世界是個「壞」的世界,自己也是「壞」的,非但不能發展健全的人格,還容易造成嬰兒猝死現象。
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父母的關注和陪伴更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可以獲得對事物的處理方式和態度,他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力量,這使得他們的內心是豐沛的,和父母建立的緊密的情感連結,不至於擔心隨時會被丟棄。
每個孩子都需要和外界建立連接,孩子建立連接的第一對象就是父母,但如果他們無法和父母建立這個連接,就只能去尋找代替父母的。
電子產品就被他們看成了「活物」。
不論是虛擬的動畫片,還是真實的短視頻,都會被孩子認為是和外界建立連接的一種方式,久而久之,成了建立連接的唯一方式。
有一位網友講過他的成長經歷。
大學時他迷戀上網,就是因為更小的時候(也正是網絡剛剛興起的時候),他的父母禁止他接觸這種新興的事物。
周圍的小夥伴家裡都安裝了電腦,他看著心痒痒。
但他從父母那裡獲得的都是「電子產品是洪水猛獸」的信息。
所以,一直到他高中畢業前,他都被禁止觸碰任何電子產品。
上大學了,終於沒人管他了,他甩開了膀子幾乎24小時住在網吧里。
逃課、掛科……大學前3年幾乎過得渾渾噩噩。
正是他的內心對以往禁止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就像一個久旱的土地突然間迎來了暴雨,他要彌補之前所有的「空缺」,他覺得甚至喪失的自控能力。
到了大4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的成績已經慘不忍睹,再這樣下去無法畢業,逼著自己戒掉網癮,惡補所有掛科,才勉強拿到了學位。
一個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自控能力弱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當父母一味地、單方面地禁止孩子接觸一切電子產品,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一旦有一天孩子脫離了父母的掌控,他自己又沒有學會自控,那麼,他非但不能很好地應用電子產品,反而會成為它們的奴隸。
我們總是會嘲笑父母一輩人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那是因為他們經歷過物質貧瘠的時代,幼年時在物質上得不到滿足,所以導致現在富足了,也依舊覺得什麼東西都是寶貝。
其實同樣的心理,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孩子對於電子產品不能得到適當的滿足,愈發渴望的心理會讓他們在未來不能合理控制和安排對電子產品的使用。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AP)公布的最新參考數據,將孩子可以看電視的年齡從2歲提前至了1歲半,但這也並不意味這父母就可以把電視放心地扔給孩子。
我依舊秉承著在2歲前不給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理念。
家裡人看手機也只等維尼睡著了或不在身旁的時候。
2歲左右,我開始給維尼看一些與她年齡相符合的動畫,一周看2次,每次不到10分鐘。
那時候我們看《熊小米》、《小羊肖恩》,這些動畫片的時長大多在7分鐘左右一集,比較適合剛接觸電視看動畫片的低幼兒童。
到了3歲左右,維尼迷戀上了《汪汪隊》、《超級飛俠》,這些動畫的時長大多在24分鐘一集,(《汪汪隊》在網絡電視上是2集聯播,一共24分鐘左右),於是我改變了維尼看電視的時間和頻率,改在每周看1次,每次20分鐘左右。
讓孩子接觸電視產品,也是給他立規矩的好時機。
維尼在3歲半的時候學會了耍賴。
我讓她主動關掉電視,人家巋然不動。
當我說要關掉電視機的時候,她大哭,試圖阻止我關機。
甚至有時候她試圖打破節奏,每天晚上都要看電視。
於是,我和她做了一個約定:
每周六晚上看3集《汪汪隊》,其他時間不去打開電視機,而是用來閱讀和遊戲。
她一口答應下來,但是到了周六看了三集之後,耍賴還要看。我平靜地關上電視,任她大哭大鬧跺腳尖叫。
我走到她的身旁,坐在沙發上,離她1米以內的距離,視線和她保持平齊,告訴她:覺得心裡難受就哭一哭吧。媽媽陪著你。
平靜、和孩子保持1米以內距離、視線平齊,這些要素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關注,更能提高有效溝通效力。
等她把情緒發泄完了,我抱住她告訴她:寶寶,媽媽理解你因為想繼續看動畫片而哭鬧的心情。
你剛才是因為著急而哭,對嗎?
但這是我們的約定。媽媽按時給你打開電視機,你也要遵守約定,看完就關掉。
因為情緒已經發泄完了,所以維尼能很平靜地聽我說話。
她也看出了想繼續看電視是沒希望了,於是帶滿遺憾地對我說:媽媽抱抱!
我抱一抱她,然後提出了新的想法:剛才我們看的汪汪隊里的故事,咱們在繪本里找一找吧!
她一聽特別高興,立刻去找汪汪隊的繪本,然後就開始了我們的親子閱讀時間。
這樣經歷了三兩次,她知道哭鬧無用,如果按照約定執行,一樣可以每周看3集,反而更自律了。
年齡再大一點,她開始嘗試自己把控時間。
例如主動和我約定:本周我想看2天動畫片,周一和周二我都想看,但看完這周我就不再看了,得一直等到下周6才能看。
我問她一次想看幾集?
她想了想說《小馬寶莉》看1集,《海綿寶寶》看1集,如果可以她想再選一個新的動畫片看1集。
我覺得這個約定可行,就再次確認一下和她的約定,然後按照這個約定去執行。
有時候看完了她會主動關電視,有時候會經過我的提示去關電視機。
看手機也是如此。
看到我刷手機的時候她會湊過來看,那麼我們就約好,看10分鐘,然後媽媽我也不看了,寶寶也別看了,咱們就看書去或者去做手工玩別的東西。
動畫片也有製作得非常棒的,孩子通過動畫片也能獲得知識,一些外文動畫片還能幫孩子學英語。
例如:
低幼兒童適合的《小羊肖恩》、《天線寶寶》、《花園寶寶》、《熊小米》……
適合3歲以上孩子的《小豬佩奇》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孩子甚至家長感受到一個健康積極的家庭和諧狀態,原版動畫口語簡單,還是孩子學英語的好教材;
《海底小縱隊》,其中介紹了大量的海洋生物是我們成年人聞所未聞的;
《汪汪隊》,沒有絕對的善惡和階級,可以讓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團隊協作。
在未來的社會中,孩子更能體會到團隊合作帶給他的受益:別人的長處彌補他的短處,使得他的長處得以更好的施展。
4歲之後,維尼的求知慾望越來越強,她會問好多為什麼,於是我喜歡用手機給她看《秒懂少兒》,還會在短視頻平台上找一些記錄植物、動物生長的加速視頻。
這些動畫片、短視頻,都不要扔給孩子自己看,因為電子產品的交流是單向輸出,並不能讓孩子主動去思考。
所以最好是父母陪著看,和孩子互動。
維尼在看的時候還會問我「為什麼」,有些問題我也答不出來,但是也不能說「不知道」,只能硬著頭皮尬聊,就是為的別讓孩子變成被動接受電視信息,而多讓他們主動思考。
(適合不同年齡的好看的動畫片有很多,如果媽媽們覺得有必要,我在近期列單子哈!)
如果很遺憾,孩子錯過了早期立規矩的關鍵時期,已然養成了看電子產品沒完沒了的習慣,那麼不妨這樣做以應對:
A、學齡前的孩子,父母在看動畫片的時候陪著看,問東問西,問孩子「通過這部動畫片我們學到了什麼」、「你覺得它有什麼意義」。
這種說教性的語言,是親子閱讀中的大忌,因為它會極大地削弱孩子的興趣,但對於沉迷電子產品的孩子,卻能起到積極的反作用——降低孩子對電子產品的興趣度。
B、如果孩子已經進入了小學,養成了從小就愛看電視的習慣,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這方面,那麼不妨嘗試寫觀後感這個辦法。
最好的狀態就是父母事前約定:
今天看什麼,看幾集,玩手機玩多久,玩什麼遊戲。同時要在昨晚作業、幫媽媽洗完碗,擦完地之後,才能玩。
看完、玩過之後要寫一篇200-400字的觀後感。
如果孩子耍賴不寫?
不好意思,今後動畫片都沒得看,手機也沒得玩。
可以參考上文中我幫助孩子梳理情緒並且嚴格按約定執行的方式,溫和且堅定的態度告訴他:不寫就沒得看了。
曾經有一位小學2年級的孩子媽媽嘗試過這種方式,最初孩子還覺得挺新鮮,見媽媽不阻止他玩,就欣然接受了。
看完動畫片堅持寫「觀後感」,雖然寫得說不上好,但是態度也蠻積極的。
但是沒堅持多久,孩子新鮮勁過了,覺得這些附加條件都是負擔,寫觀後感更是麻煩。於是就跟媽媽討價還價,不寫觀後感了行不行,或者把字數減少行不行。
媽媽表示,字數減少可以,但是你看動畫片玩手機的時間也要相應減少。
和孩子鬥智斗勇之後,媽媽發現孩子對電子產品的興趣度真的沒有以前那麼高了,課餘時間更喜歡找同伴一起玩。
於是她藉機改變了孩子的每天看電子產品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加強孩子閱讀和體育鍛鍊上。
可以說,她的這步調整很成功了!
這其實就利用了孩子這樣的一個心理:當獲得的好處不變,而付出卻翻倍了,那麼孩子對於這件事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
但這個辦法也是有年齡效力的,對於小學高年級甚至讀初中的孩子基本沒用了,所以,能夠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就給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最為重要的。
最後想說,方法千百種,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能「雙標」。
手機好看,電視劇好追,我們沉迷其中,卻不知這種行為已經影響了孩子。
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其實是從父母這裡獲得的,因此,為了孩子好,也讓我們作為父母的,學會自律和自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