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傳》,一場離歡歌
《水滸傳》中仗義疏財的不少,大多數是花架子,無非是「相見恨晚,意氣相投」後,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顯示自己的豪氣,一桌子酒肉,可能請客的人就得吃掉大半。也怪不得這些好漢們,他們出身寒微,不是在市井中打混的閒散人員,就是些低級武官或者小吏,沒上梁山前,無非就是混個肚飽,詐些錢財,嚇嚇良民罷了。
當然,也有一些梁山好漢是真的有錢,富可敵國算不上,一方豪強是跑不了的。比如盧俊義就是大名府的富商,可如他這般人物,耍槍弄棒也不過是自娛自樂,和江湖人物的交際不多;再如宋江宋公明,家中底子厚,押司外快多,散些錢財落個好名聲,也算是一種自保的手段,要說他上梁山前有什麼大的企圖,怕也是妄談。
在一眾梁山好漢中,柴進算是比較特別的。特別在何處呢?故事不多,出場次數不少。在梁山聚義之前,很多有單章詳述的人物,如林沖、武松、宋江都受過他的恩惠,好漢們一提起柴大官人,不管心中樂意不樂意,都是要豎起大拇指誇讚的。上了梁山之後,柴進雖然排名第十,招安前後功勞也不少,可存在感卻日益降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柴進的影視形象還是很帥氣的
柴進沒落皇族的身份十分尷尬
按照《水滸傳》的說法,柴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嫡系子孫,家中有宋太祖御賜的丹書鐵券,亦有一處大莊園,養著無數莊客,不愁吃喝還有閒錢,可謂是逍遙快活。
說起周世宗柴榮,端得十分了得。他本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善於騎射,略通經史,憑藉著出色的能力,把後周打造成為五代強國,正當他要收復幽州之時,不幸病死,史家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是不無道理的。
柴榮去世後,兒子柴宗訓幼年繼位大統,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柴宗訓禪位,宋朝建立。為了籠絡人心,趙匡胤對柴宗訓並未趕盡殺絕,反而封為鄭王,給予優待。柴宗訓二十歲早死,也未見其後人世襲王爵,只有封蔭。直到宋仁宗時期,才把柴榮的侄子柴詠一系封為崇義公,此為世襲爵位。這位柴詠公爺,印證了那句「活得久有奔頭」的老話。由於他和柴宗訓是堂兄弟,所以他名義上過繼給的是周世宗。後來到了神宗朝又給柴宗訓過繼了一支血脈,也算是老趙家對柴家人有了一個很好的交代。
從宋神宗開始,柴家有了兩個爵位,雖說等級不高,卻也給子孫帶來了許多的好處。《水滸傳》里的柴進,便是享受到了這種好處的柴家人。小說不是歷史,我們對柴進的家族承襲也不能過分苛刻。
柴進有封賞在身,又是皇族後裔,給人的印象便是有錢又有閒,整日裡鬥雞走狗,好不快活。可惜的是,柴進的「快活」,是被逼無奈下的選擇。
要知道,柴進雖是皇族後人,可那是沒落皇族,要不是宋朝官家的仁念,他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作為前朝皇家後裔,柴進的一舉一動必然受到監視,他可以吃喝玩樂,他可以蓄養家奴,可一旦真的和落草、反叛聯繫起來,他的柴氏身份,他的丹書鐵券都是沒有用處的。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小官就能夠把柴進差點整死,需要梁山好漢來救援他的原因所在。
梁山好漢救柴進,是為了彰顯義氣,可柴進真的上了梁山之後,那就另當別論了。我們都知道,即便上了梁山,宋江也是為了「招安」而構建班底的。小旋風柴進,身份地位尊崇,江湖上聲名卓著,給他排上一個第十的座次沒有問題。可他又是柴家子孫,宋江不可能讓他在梁山上過於露頭顯腳,以免朝廷中人藉此搞出一套「梁山藉機復辟」的說詞,擋住了宋江的招安大計。所以,柴進上梁山後,宋江讓他更多是參與一些類似臥底後勤的工作。
柴進的沒落皇族身份,無論是在宋朝一方,還是在梁山一方,其遭受的待遇是一樣的。那就是,閒散著,別出風頭。柴進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也讓他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反而在梁山的一系列征戰和最後的清算中,得以善終。
柴進和宋江
梁山好漢對柴進的感謝比情義多一些,讓他的存在感越來越低
讀《水滸傳》時,我們還會有這樣的觀感:同樣是仗義疏財,為什麼大家對宋江人人稱頌,而對柴進有些淡漠呢?
那是因為,柴進的「仗義疏財」,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來實施的。
為了對比柴進,我們先來說說宋江。梁山諸多好漢都服氣宋江,是因為他的「及時雨」做派。宋江雖是大戶出身,可是他是一個吏員,有職位,無官位。身為押司的宋江,平日裡接觸最多的是基層百姓和各色江湖人士。這樣的生活經歷,就讓宋江對小人物的需求有了清晰的認識。對於流落江湖的、有些本事的人來講,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餐酒肉,還需要的是別人對他卑微生命的的尊敬和認可。
宋江在仗義疏財的同時,在精神上給了被施救人物相當大的尊重,讓他們覺得,宋公明哥哥是發自肺腑的把他們當兄弟。這樣一來,宋江在江湖上的名聲越來越大,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在悠悠眾口中達成了一致看法:宋公明講義氣,夠朋友。
再來看柴進。柴大官人仗義疏財,是真的疏財,出手豪闊,可說起仗義,就有待商榷了。柴進的作為,更多的是出於他豪爽的性格,類似於有點善心的紈絝子弟。不管是誰,只要來到柴進的莊子,他都會給些錢財,做些庇護。他要的是個名聲,一個「仗義疏財」的名聲。至於對待來者的態度,就會有所區別了。
林衝刺配途中,來到柴進莊園,柴進好生接待。因為林沖是禁軍中人,雖然只是一個教頭,也不是什麼大官,可是他的家族、朋友,在禁軍中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林沖雖被發配,可他的影響力仍在,說不定哪一天,林教頭就能脫離苦海,別有一番際遇。柴進重視林沖,為的是給自己的將來留下後手。可是為何林沖第二次犯事時,柴進對他依然熱情不減,還推薦他上梁山呢?這就需要說明柴進和王倫時期梁山的關係了。
王倫時期的梁山和柴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因為,柴進這樣的莊園主,必須考慮到各方面的勢力。不僅要維護好和官府的關係,也要維護好和江湖的關係。只有這樣,柴進的莊子才會安穩,柴進的利益才會得到最大的保障。林衝上梁山投奔王倫,只會讓梁山的勢力更加的傾向自己,對柴進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後來的柴進接待宋江,用的還是同樣的套路。
可是,柴進對待武松的所作所為,就很耐人尋味了。我們知道,武松犯事後,在柴進的莊子裡過得並不痛快,否則也不會在遇到宋江後大有知音之感,結拜為兄弟。
柴進對武松的態度,不能說慢待,只能說不好不壞吧。畢竟他沒有趕走武松,還給了武松一口飯吃。可柴進對武松的冷淡,也是事實。究其原因,一是武松沒什麼根基,只是個勇猛的百姓,還犯了事。柴進在他這裡得不到大的名聲,也期待不了什麼大的回報。二是武松的性格較為獨立,很難做一個附庸。說白了,就是武松有過多的稜角,而柴進懶得去尊重這些「稜角」,讓武松有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彆扭。
說到底,柴進不管對林沖宋江,還是對武松的仗義疏財,都是予以施捨的姿態。待到上了梁山以後,柴進的施捨本錢蕩然無存,也不似武松那般有自己的山頭實力,那些曾經受過他恩惠的好漢們,自然也不會對他感恩戴德,甚至會對柴進過去的居高臨下的態度斤斤計較起來,也就談不上什麼尊重了。
柴進上了梁山以後,變成了孤家寡人,沒有自己的小團伙,也再無炫耀的本錢,眾人對他的敬意,也僅剩下了排名第十的位次,維持個面子而已。
小旋風柴進的影視形象
柴進上梁山後,主動降低存在感
柴進是有本事的,再加上他沒有固定的小團隊,宋江對他是放心的。上到梁山後,柴進在108位好漢中,得到了第十的座次排位,星號天貴星,與李應一同擔任"掌管錢糧頭領",是為後軍寨第一。
柴進受過封建高層次的教育,又有著大莊園的管理經驗,待人接物必然有他的優勢。梁山賺盧俊義上山時,柴進負責到大名府打探消息,疏通關節。宋江入東京觀燈時,也是由柴進假扮班直混入內廷,颳去四大賊寇中的山東宋江的名字,還陪著宋江夜會李師師,希望通過她向官家表達想被招安的態度,可惜李逵鬧事,無功而返。
梁山一夥受招安後,柴進跟隨宋江南征北戰,頗有功勞。尤其是柴進混入方臘集團,還被方臘賞識,將女兒金芝公主下嫁於他,讓他參與軍事商議,為梁山打敗方臘立下大功。
至於軍功,柴進亦有。征遼國,作為關勝副將,大破星土陣;討王慶,用計謀擊殺大將縻貹,更不要說他一直負責梁山的糧草運作,保證了梁山南征北戰的後勤。
能刺探,可臥底,上得了陣,會用計謀,柴進可謂全才。那為什麼說柴進主動降低存在感呢?要知道,梁山最重武力,軍中最重軍功。柴進無論招安前後,更多的表現是在陣戰之外,即便在陣前,也是以副職為主。
這裡就看出柴進的智慧了。他在失陷高唐州之後,深刻的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是一紙虛無,在權勢面前脆弱無比。這是柴進上梁山後主動降低存在感的緣由所在,從此以後,柴進一改往日囂張的作風,跟在宋江身後,多做事情,少表功勞,低調做人,以求自保。
可能在柴進的心中,那些衝鋒在前、耀眼無比的梁山頭領們,就好似以前的自己,定會招來災禍,還不如緊跟著宋公明哥哥,該幹什麼幹什麼,將來有功勞少不了自己,朝廷對付梁山時,也不會過分的注意到自己。
柴進無奈下的「中庸之道」,果然沒有讓他戰死陣前。在梁山大軍回朝後,柴進以風疾為由納還封賞的官職,繼續回鄉當他逍遙的富家翁,也算的全身而退,得以善終。
作品均為原創。
請關注風舞鷹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