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

2019-08-16     計凡熹

在二戰之前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蘇聯軍事家圖哈切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強調突擊與追擊,同時兼顧反突擊。這種理念就成為了後來在戰爭中紅軍的主導作戰理論。

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爭霸世界的戰爭。一場爭霸世界的戰爭不可能靠閃擊戰完成,一定得靠持久戰。持久戰最後比拼的不是誰有更優秀的將軍,而是誰有更強大的、更有效率的資源動員能力。

強大且有效率的資源動員能力往往體系在軍工生產上。下面就以二戰蘇軍最著名的t-34坦克的生產數量來直觀感受一下。

1942年的T-34按炮塔不同,主要分為採用簡易炮塔和新式六角形炮塔兩種,後者又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各廠製造方式也有不同。兩種炮塔均採用F34型火炮,簡易炮塔型一般被稱為1941/1942年型,六角炮塔型在1943年成為統一生產制式,後來被稱為1943年型。各類T-34在1942年總產量達12553輛。

在1943年,T-34的各生產工廠統一了生產標準,以六角形炮塔型為標準,採用統一的履帶、附加油箱等部件,在1943年夏季裝備了新的車長觀察塔。六角形炮塔型因此稱為1943年型,也成為T-34/76的最終型號。當年,T-34/76產量超過1.58萬輛,創下年產量的最高峰 。

1944年,T-34/85共生產了10449輛,另外還生產了3500輛T-34/76,總數比1943年都下降,而同年的德國中型坦克產量卻提高到約6900輛,蘇德雙方的產量差距達到最小,蘇聯坦克還改善了以往的主要缺陷,從而能夠充分發揮數量上的優勢 。

大縱深的軍事理論,加上以巨大戰場規模和軍事裝備為支撐的戰役。就基本在人們心中形成了蘇聯裝甲洪流的印象。

二戰中,蘇聯憑藉由大量t34組成的坦克海成功,打爆了元首的「動物園。」衛國戰爭的實際戰況使蘇聯人明白只有像t34這樣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相對較高可靠性和易於大批量生產特點的坦克,才能為戰爭的勝利做出最大的貢獻。

二戰結束後,冷戰的開始使得蘇聯有了對新的戰爭機器的強烈需求。於是一批批結合了新技術和戰爭經驗的新坦克被設計製造了出來。他們幾乎無疑例外,都繼承了前輩易於生產,性能均衡,可靠性強的特點。於是,鋼鐵洪流就成為了蘇軍最直觀的特點,即使在今天的俄羅斯軍隊的身上,也依然可以看到。

在冷戰時期,西方陣營對於蘇聯紅軍的大規模裝甲突擊一直憂心忡忡,蘇軍數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猶如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每一個北約國家的頭上,隨時都有可能斬下。根據北約的估計,一旦戰爭爆發,蘇聯的大規模坦克集群只需一個禮拜就能進攻到法國西海岸。那麼當年令北約最忌憚的蘇聯鋼鐵洪流到底有多恐怖。

一個星期踏平歐洲,曾經讓整個歐洲顫抖的鋼鐵洪流是如何煉成的。

前面提到,蘇聯早在二戰中就將大規模坦克集群作戰作為一種主要的作戰形式。

二戰中蘇聯憑藉大規模的坦克集群戰術打贏了蘇德戰爭。冷戰開始後,正是因為這種優勢,在空軍和海軍尚無法抗衡北約的時候,蘇聯幾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樓就是除核武器之外唯一能震懾對手的戰略武器,所以對於坦克的發展,蘇聯一直極為重視。

1945年IS-3重型坦克把西方嚇掉了下巴

經歷了戰火錘鍊的蘇聯設計師在坦克設計思想上已經爐火純青,於是結合了二戰大規模實戰經驗和戰後最新技術打造的新一代鋼鐵洪流——T-54/55坦克誕生了。作為蘇聯二戰坦克技術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護、機動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是當時最先進的坦克之一。不僅性能可靠,而且造價便宜,所以從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整個 T-54/55的產量高達10萬量,由5對負重輪組成的坦克海成為北約揮之不去的噩夢。1953年,史達林系列重型坦克精華的T-10重型坦克列裝服役,其在當時是火力防護最強的重型坦克。

T-54坦克

一個星期踏平歐洲,曾經讓整個歐洲顫抖的鋼鐵洪流是如何煉成的

T-10是當時火力防護最強的坦克

1953年,赫魯雪夫上台,作為飛彈核武器的忠實信徒,赫魯雪夫對於一切常規武器都嗤之以鼻,一心痴迷於核潛艇和洲際飛彈。但儘管如此,當時蘇聯仍保持著5萬多輛坦克的規模,超過北約所有國家的總和。其中不僅有2萬多輛T-54/55,還有最新服役的T-62,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裝備的115mm滑膛炮開世界坦克先河。蘇聯在其後續坦克上不僅一直使用滑膛炮,而且將西方也帶上了滑膛坦克炮上發展之路。

冷戰先鋒——T-62

赫魯雪夫時代,蘇聯在坦克數量上已經確立了對西方的絕對優勢,而這個優勢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將繼續擴大。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國力軍力達到頂峰,大量先進坦克的服役不斷為鋼鐵洪流注入新鮮血液,T-64、T-72、T-80等新銳坦克相繼問世。

尤其是1965年服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時期西方還在裝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時代的武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在1979年豹2沒出現前,沒有任何一種坦能與之抗衡。蘇聯視為鎮國重器,嚴格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公開,此時蘇聯已經在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上確立了對北約的雙重優勢。

t-64是當時最先進的坦克。

T-72是蘇聯裝甲洪流的中堅。

1981年9月4日,蘇聯舉行了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這場演習最大的觀眾就是北約各國,大量西方國家受邀圍觀。在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中,蘇聯陸海空軍聯合出擊,參演總兵力達50萬人,淋漓盡致的演示了蘇聯大縱深裝甲集群突擊。西方-81演習是冷戰的重頭戲,同事也是軍事對抗的巔峰,是蘇聯軍隊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代表了機械化戰爭時代軍隊建設的最高水平。

看著演習中蘇聯鋼鐵洪流所向披靡的畫面,北約各國被嚇得面如死灰,美國總統里根說"如果蘇聯在1981年向我們發起進攻,美國將無力抵抗"。按照北約的估計,一旦蘇聯發動戰爭,1個禮拜之內就能占領整個西歐,然後封鎖英吉利海峽,阻止美國遠征軍登陸。

冷戰時最讓北約恐懼的畫面

但俗話說"盛極必衰",由於蘇聯沒有一個像鄧小平一樣偉大的改革家,因為經濟上的困境遲遲無法解決,再加上強大的外部壓力。隨著1991年克里姆林宮頂端的鐮刀斧頭旗的落下,這樣的場景再永遠不會出現了。曾經將北約嚇得不輕的鋼鐵洪流不是被軍火商賣掉,就是變為一堆廢銅爛鐵。

,我們很幸運的沒有看到鋼鐵洪流泛濫在歐洲平原的畫面。

但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在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正逐漸恢復元氣,重整軍備。

同時,新一代的俄系坦克也繼承了前輩們,鋼鐵洪流持續向西的偉大夢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昔日蘇聯紅軍那令西方膽寒的鋼鐵洪流將在現於今朝。

這個繼承者,怎麼有稜有角的,怎麼看都和前輩不像啊!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軍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tyT0mwBJleJMoPMZm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