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4個字,吼娃機率大大降低

2019-12-31     神奇麻麻在哪裡

瓜媽說:



常有媽媽跟我吐槽,每天都忍不住吼娃,因為娃總是做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實在太氣人了!


每個媽都是這麼過來的吧。瓜瓜剛上幼兒園那會兒,「破壞力」越來越大。


有次瓜瓜把自己關房間裡好一會兒了。我進去一看,全新的一瓶眼藥水就剩這點了。被我發現後,瓜瓜戲精上身,馬上躺床上裝睡。



從小到大,瓜瓜不知道禍害了我多少化妝品,這次又輪到眼藥水了,我有點忍不住想吼他:瓜瓜,那麼多玩具你不好好玩,為什麼偏偏愛搞破壞!


後來一問了才知道,他拿我眼藥水做實驗,想看看紙巾會不會變色、會不會溶解……知道了這個原因,我還能說什麼呢,只是一瓶眼藥水嘛,總歸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更重要。



孩子是未發展成型的成年人,他們同樣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孩子的思維,有時候是非常可愛的。

媽媽和2歲的女兒說,進門後,鞋子要放在門邊。於是…真的是門邊啊。


媽媽和兒子說,葡萄不能吃太多,只能吃一半。


寶貝,幫媽媽喂一下貓。


爸爸說,打球的時候,眼睛要看著球。


孩子思維之「詭異」,有時候會讓我們會心一笑,有時候也真的能讓我們措手不及……


前陣子我正好聽了一個講座,主講人是杭州某所熱門幼兒園的周園長。周園長說,無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學會用「兒童視角」來看待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孩子,而只有理解孩子,我們才會用更適合孩子的方法和他們相處,讓他們的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更有利於未來的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理解孩子的一些奇怪的行為,千萬不要急著發脾氣,也不要立刻去批評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好,不乖。這時候,我們不妨讓自己的情緒稍稍收一下,先去聽聽孩子的聲音,問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做到了以「兒童視角」來看待孩子,我們氣急敗壞吼娃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



惡作劇的背後,也許是孩子暖暖的好意


周園長給我講了他們幼兒園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有個小男孩,每天早上來學校都會拿噴水的水壺澆一對雙胞胎小姐妹,開始大家都以為他是惡作劇,甚至把雙方家長也都叫來了,後來追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才發現他這種看似「惡作劇」行為居然有點萌萌的暖心。

因為他養了一株番茄,每天都要給番茄澆水,這是幼兒園的規定。老師告訴他生命是需要水的,澆了水才能長大,於是這個小男孩每天給他最喜歡的一對雙胞胎小姐妹澆水,雙胞胎的姐姐長得比較瘦弱點,於是他給姐姐澆的多點。他因為喜歡這兩個小女孩,希望她們快快長高,才做出大人視角里的「惡作劇」……這就是孩子,他們的思維單純可愛。



瓜瓜小時候,我也經常「誤會」他,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吼他。比如給他喝果汁,是那種袋裝的,他非要把口子撕開拉大,還想要倒進離他有點遠的杯子裡,最後把果汁灑得到處都是,衣服全都弄髒了。我忍不住念叨他,瓜瓜你能不能好好吃,衣服全弄髒了,媽媽又要洗了,你能不能理解下媽媽……沒想到瓜瓜指指自己的小嘴巴,說:媽媽吃。原來他想把果汁和我分享,只是年紀小「能力不足」,最後弄髒了自己的衣服。

有一次,我帶瓜瓜回老家,我老家那邊正在建一所中學,門口有一條路,是黃土路,他第一次看到這樣一條滿滿都是土塊的路,簡直樂瘋了,嗷一聲就衝過去了。我其實本來是想帶他去感受人家邊上新建的大校區,結果他就守著那條沒有修完的黃土路玩了2個多小時,我就讓他玩。回家的時候瓜瓜搬了一個大土塊回家送外婆,因為他覺得這個土塊簡直是寶貝,就想把這個寶貝給外婆。雖然大校區沒看成,但是對於瓜瓜來說,那條黃土路上的愛和意義也許比學校更重要吧。



朋友也給我講過一個她女兒的事情。她女兒還不會看時間,但如果女兒在家,每天下午,太陽下山後,她就會搬一把椅子放在家門口的歡迎光臨毯子上。朋友開始還以為她亂放椅子,後面才知道,原來女兒每過一會兒,就會爬上椅子,打開貓眼看看爸爸有沒有下班。而且爸爸只要在天黑之前沒到家,她肯定會問為什么爸爸還沒回來。


如果我們只用成人的視角看孩子,我們就無法體察孩子內心的想法,當我們認真聆聽他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眼中的「小搗蛋」,其實很暖心。


理解孩子,才能用合適的方法對待孩子


西方有研究者做過一個小實驗,想了解2歲的孩子對活動室空間的感受。考慮到2歲孩子還無法用語言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研究者設計了一些哭臉和笑臉的貼紙,請孩子將它們貼到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地方。

結果發現,很多孩子將哭臉貼在了一個有架子的區域。研究者對這個空間進行了進一步地觀察,發現這個架子上放著一些球,這些球引起了孩子們的爭搶和打鬧,所以這裡成了孩子們不喜歡的地方。

令研究者不解的是,架子上球的數量是足夠的,大小也一樣,按照我們大人的想法,這麼多大小一樣的球,人人都有,不至於引起孩子們的爭搶。但研究者最終發現,孩子們經常爭奪的只是其中的一隻球,這隻球上面印有蜘蛛俠圖案,孩子們說:「這隻球比其他的都好!」



2歲的孩子可能還很難清楚地描述一件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但他們會表現出較明顯的情緒——我不喜歡這個地方,因為它讓我感到「很吵」、「讓我生氣」。

如果不是悉心觀察,我們可能不會想到,成人眼裡「數量充足」「大小一樣」的玩具,會因為上面所印製的圖案不同,在孩子眼裡產生如此大的區別。


在成人看來,球只是個玩具,是用來拍的、踢的,圖案並不影響它的功能。但在孩子眼裡,畫有蜘蛛俠的那隻球最吸引自己,占有它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孩子把球的功能性和球上面的圖案聯繫在一起,因為印著蜘蛛俠,所以這隻球充滿了力量。他們以「兒童視角」重新定義了這隻球的價值,賦予了這隻球神奇的力量。


我們往往習慣性採用成人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一些行為,很容易忽略孩子的能動者角色以及心理過程。用「兒童的視角」留心觀察他們的行為,我們才能更好地體會世界在孩子眼中的意義,理解孩子是如何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生活的。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我也會發現自己小時候看到的世界確實和大人不一樣。小時候的我覺得大人很高大,月亮是跟著自己走的,風是樹葉發出來的,媽媽是天下最美的人。我小時候看媽媽去剪頭髮,很漂亮,於是自己也特愛給自己剪劉海,剪成狗啃似的還覺得自己特美,爸爸媽媽當然是氣的不行。

如果孩子做了一些在大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的事情,甚至是做了「壞事」也毫無歉意,我們不要著急批評孩子,先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然後再想對策加以引導。


比如在上述的實驗中,我們通過細心的觀察,了解到孩子們為什麼爭吵,和不開心的原因,也許我們可以在遊戲室多放幾隻印有蜘蛛俠的球,還可以發一些蜘蛛俠的貼紙,可以和他們一起觀察蜘蛛,也許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多準備一些有關蜘蛛俠的故事……


多渠道傾聽孩子,和孩子共享意義的世界


理解孩子,從孩子視角看問題,確實不容易做到。首先,我們是成人,不可能再一次真正成為兒童。其次,兒童身心發展尚未成熟,語言發展水平較低,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給我們增加了理解他們的難度。最後,我們也許不知道從何入手,不知道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英國學前教育研究者Alison Clark提出過一種「馬賽克」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傾聽幼兒對其周圍世界看法。



研究者發現,「孩子有一百種語言」,這裡的語言包括非文字,非口頭的語言,兒童是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觀點的。「馬賽克」方法,顧名思義,不是單一的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混合。成人可根據同一個主題與孩子進行談話,讓孩子畫畫,分析孩子的作品。下面的這些方法就能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世界。


1.和孩子玩選擇圖片遊戲


我們可以為寶寶提供一些圖片,請兒童選擇他認為最能表達比如「快樂」的圖片,並闡述理由。我們可以記錄下孩子的圖片選擇順序,並傾聽孩子有關圖片選擇的解釋。


2.讓孩子畫畫,或者製作地圖


稍微大一點地孩子,可以讓孩子圍繞「我眼中的幼兒園」這一主題,通過繪畫、貼照片、寫簡單的文字等方式製作一張他們眼中的幼兒園地圖。他們對幼兒園的印象是怎麼樣呢?他們也許說不清楚,但他們的製作的圖片會告訴我們。


3.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當導遊


我們和孩子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扮演導遊角色,自主決定參觀地點和內容,並在參觀過程中向我們介紹參觀時的所見所聞。同時,我們可以拍一些照紀錄下他們的旅行經歷,通過參觀地點,內容,兒童介紹及旅程記錄等傾聽孩子的觀點。

方法都在生活里,蹲下來,儘量讓自己也變成孩子去了解他們。多渠道傾聽孩子,也多渠道給孩子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



周園長說,為了更好的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他們幼兒園有個策略,每天下午孩子們都有集中玩遊戲的時間,老師不會去干涉,但回來以後,孩子們要完成一個工作,把剛才和誰一起玩,遇到了什麼困難,玩了什麼玩具,都畫下來。老師會將這些保存下來,三年後,看孩子畫了多少。通過觀察他們畫的畫,有利於老師和家長了解孩子的內心和想法。


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合作。孩子不會寫字,但是可以把玩的遊戲,看的繪本,畫下來,家長可以配合孩子,把孩子的想法轉述成文字,就是一本很經典的書。如果以後孩子有了弟弟妹妹,還可以把這本書傳給他們,跟他說,這是哥哥寫的,你可以去讀了。


好的學校,會從兒童立場思考問題


除了家長要學會用「兒童的視角」看待孩子,找到合適的方法與他們相處,好的學校也會站在「兒童的立場」考慮事情。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陳美玲寫的《50個教育法》,這個曾經和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不僅自己拿到了史丹福教育學博士學位,還把自己的三個兒子也送進了史丹福,很讓人欽佩。然而,當時她在給孩子選學校的時候,也有一些迷思,幸好她的丈夫點醒了她。


一家四口史丹福


當時她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某所著名私立小學,並且精心準備,嚴陣以待。著名私小說:「由於應徵者眾多,請確保面試那天孩子不能感冒,面試這天很重要。」陳美齡的丈夫覺得小孩感冒是常有的事,說這種話,說明他們不會為孩子考慮,這種學校不去也罷。

而另一所國際學校,說的卻是:「如果孩子感冒了,請立刻通知我們,學校會另行安排面試時間,千萬不要勉強孩子。」陳美齡這才理解丈夫的想法,不再執著名校,而是選擇了能從孩子角度考慮事情的學校。


周園長說,孩子是天生的遊戲者與探索者,是天生的哲學家。好的幼兒園老師,會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會細緻觀察,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我們在和孩子交談的時候,在幫他做選擇的時候,應該尊重孩子,告知他,和他商討。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給孩子說話的權利,說話的機會。



我們父母以及老師,要在觀察和傾聽孩子的過程中,共同反思孩子的行為和觀點,構建出孩子們賦予這個世界的意義。


如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長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兒童是由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


擁有「兒童視角」,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事情,才能辦好真正的教育,否則我們的教育只是空中樓閣。


站在兒童的立場看問題,意味著我們和孩子合二為一,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行動、願望、感受與體驗,理解眼下的一切對於他們當下生活的意義。


世界本來就是多重視角的存在:自我的視角,孩子的視角,他人的視角,萬物的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我們才能更好地體會學習的本義,教育的本義,愛的本義。


媽媽們也都來說說,自家娃做過哪些看似惡作劇,實則是好玩或暖心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jbDYG8BMH2_cNUgZXu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