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用舉國之力造祠堂,供奉的都是中國人,只為針對日本

2019-12-16     看北朝

要說朝鮮歷史上最有名的事件,就一定離不開當年的壬辰衛國戰爭,所謂壬辰衛國戰爭就是當時日本侵略朝鮮,朝鮮被迫向明朝求援,明朝派出數萬大軍多年救援終於保住朝鮮,朝鮮方面稱其為"再造之恩",也把明朝當成衣食父母。

基於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在援朝抗倭戰爭過程中朝鮮就一直致力於明軍參戰將領軍功的表彰。1593年平壤戰役勝利後,朝鮮設立了紀念李如松的頌德碑,並繪製了他的畫像,為他建立生祠。戰爭結束後,又在平壤建立了武烈祠,特派畫師繪製了明朝兵部尚書石星、指揮平壤戰役的提督李如松、總兵楊元、李如柏、張世爵五人的畫像,掛在祠堂內春秋祭祀。朝鮮君臣認為明朝堪稱自己的再生父母,不過朝鮮萬萬沒有想到,明朝最終會被清朝滅亡,朝鮮本來是不想承認清朝的,但是奈何清朝勢力太大,所以朝鮮被迫承認清朝的上國地位,不過內心是不服的。

因為長期形成的對滿清的文化蔑視與反清意識難以立即化解,不可能很快從內心深處認同清朝,因此朝鮮一直對明朝帝王進行各種追思活動。

1704年甲申是明朝滅亡六十周年,李朝肅宗王親自從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帝。又命漢城府在後苑春塘台設立"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也就是抗倭援朝的明神宗)。壇號"大報"為朝鮮大提學(相當於教育部長)宋相琦所定,"大報"出自《禮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

1749年,朝鮮又以明太祖、神宗皇帝、毅宗皇帝(崇禎)並享大報壇,並且在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儼然成為李朝的一種文化象徵,每年進行,一直持續到李朝末年。"大報壇"的設立是朝鮮"以德報德",不忘明朝"再造之恩"之舉,是其"再造之恩"意識達到巔峰狀態的標誌,是"再造之恩"意識與反清思想相結合的產物。朝鮮囿於儒家"義理觀與華夷觀",認為滿清以"夷狄"少數民族身份入占中原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之舉。"大報壇"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他們自視為中華文化正統的繼承者、發揚者的表現,是其堅持儒家"義理觀、華夷觀"的象徵。

朝鮮君臣感激"神宗皇帝竭天下之力,東出兵救之,得以再造邦家"之大恩,儘管隨著清朝的統一和強大,朝鮮不得不以追求實際利益為標準,調整心態,接受現實,對清朝恪守臣職,事大以禮。但是,儒學對其長期的深刻的影響,對明朝"再造之恩"的感激,對滿清的民族仇恨與文化優越感,使得這個調整過程是痛苦而長期的。深植於朝鮮君臣、士大夫文人們內心的"春秋義理觀"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消除的。這應是"大報壇"祭祀活動得以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朝鮮都把清朝看成蠻夷根本不加以尊重,如果換成明朝,不知道甲午海戰他們又會如何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NeML28BMH2_cNUgrKS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