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論壇,看到眾多家長在討論一道小學四年級數學題。
這道題目是孩子寒假作業當中出現的一個題目,孩子如期完成後,老師在家長群發布了答案,根據老師的答案,孩子發現做錯了,重新改正了一下。
但是,家長卻表示「不服」,覺得老師說錯了!
先來看是一道什麼樣的數學題吧:
上圖是原題:
一瓶兒童止咳糖漿的規格及用法用量為:每瓶120毫升,口服每日3次,7歲以上兒童,每次15~30毫升,3~7歲兒童,每次5~10毫升。
問題是:這瓶止咳糖漿夠一個5歲兒童服用5天嗎?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位小同學先是回答了「夠」,之後按照老師發布的答案,重新改正了,答案為「不夠」。
家長反對老師的評判標準,認為:題目出得不夠好,一點也不嚴謹。因為呢,在這道數學題當中,出現了一個上限和一個下限,5歲的兒童,每天的用量是5~10毫升,也就是說,最多是10毫升,最少是5毫升。如果按照上限10毫升來計算,可以列式為120÷(10x3),計算結果是「不夠」。但是呢,如果按照下限來計算,答案又是「夠」。
現在的題目就是這個樣子,多多少少會繞你一下的。在小學數學練習冊中,這類比較不嚴謹的題目,其實經常會遇到,也經常會引起家長和老師的爭議。
但是呢,就像網友們所說,你可以這樣想:如果孩子咳嗽比較嚴重,你是按上限值給他吃藥,還是按下限值?按上限吃藥也許三天就好了,按下限也許一星期才好,你怎麼選擇呢?
因此,應該按上限來計算,答案是不夠。
小學數學當中,還有一類夠不夠的題型,就是帶錢去超市買東西,進行估價,讓小學生推測所帶的錢夠還是不夠?
遇到這類夠不夠的題目,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用上限來解決。
比如商品是680元,那麼就估值為700元,通過一個最大的上限,來解決此類問題。對此,家長們和同學們,有自己的看法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2QtyHcB9EJ7ZLmJf6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