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學《弟子規》是奴化教育,有這2條特徵的家長才送娃學

2019-10-27     蔓德育兒

據10月27日的澎湃新聞報道,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不應該讓孩子們背誦。

李家聲老師是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作為中學語文教育界的名師,說話的非常有借鑑意義。

有家長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弟子規》是糟粕,不是提倡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嗎?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什麼不對的?

傳統文化有糟粕

李老師認為,《弟子規》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現在要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是相違背的。

為什麼這樣說?拿第一句來看"弟子規,聖人訓",顯而易見,講究的就是一個"規"字,要人聽從權威。

裡面的內容雖然在勸孩子向善和孝道,可條條框框太多。這樣的文化在封建背景之下,有它存在的價值,可幾百年的今天,社會的價值觀早就在進步。我們怎麼能呆板的按照古人的教育觀念,去教育現代的孩子呢?

李老師稱這類書為"糟粕",如果覺得這樣說法太直接太極端,也可以說是"不適合當代需求"

與《弟子規》類似的,還有《二十四孝》等。又有家長不解了:教育孩子們要"盡孝"的《二十四孝》又有什麼問題呢?

我們可以看看其中一個故事,具體怎麼說的。故事叫《埋兒奉母》,大意說的是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裡很窮。他覺得如果把飯菜分給孩子吃了,那自己的老母親就吃得少了,這是不孝順的行為。於是他下決心,把孩子埋掉,把吃的讓給母親,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但母親只有一個。

古時候天災人禍戰爭貧乏,物資匱乏常常吃不上糧食,這些故事也不能說完全杜撰,郭巨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也有他的無奈之處。

可現代家長,若還讓孩子接觸、背誦這樣的故事,不是顯得非常愚昧了嗎?

與其說這是教孩子"孝順",不如說是愚孝。

為什麼有些家長會執迷讓孩子背誦這些?

1.不了解"傳統文化"和"國學"

很多家長一聽到"國學""傳統""文化"這幾個關鍵詞,就願意掏錢讓孩子去學去背。

實際上,他們可能一點也不了解這些東西,只是想買些書、買些課程、報一報培訓班,讓孩子跟著課程或老師去學習。

說白了,就是自己沒有一點"人文素養",卻被當下營銷洗腦,妄圖花錢堆出一個有"人文素養""國學氣質"的孩子。

2.認為背誦得越多,就越有"知識"

許多家長執迷於然讓孩子早早地就背誦幾百首唐詩。李家聲老師就說了一個例子,她見過一個9歲多的女孩,能夠背誦整本的《大學》《中庸》和《孟子》。

儘管如此,在李老師看來,這個女孩"太可惜了",因為她花了大量的功夫去背誦這些"僵化"的東西,會認為這樣做就是對的,缺乏創新精神。

李老師一段話就點出了這類家長的誤區:不是背誦得越多,就會然給孩子越有"知識"。

我們教育的孩子的時候,不能講"形式主義"。冷冰冰的背誦,永遠是"死"的,明白其中的內涵,能夠創造出新的東西,才是"活"的。

家長如何幫孩子"去粗取精"?

在面對傳統文化時,人人都會說"去粗取精",但是又有多少家長這樣做了呢?

1.不要盲目

現在很多培訓機構,宣傳口號說得十分令人心動,一不小心就會掏空家長的荷包。越是如此,家長越應該擦亮眼睛,不能盲目聽信廣告內容。

2.甄別內容

無論是《弟子規》還是《二十四孝》,這類教孩子的國學和傳統文化的選材,原本就不難。它們不像編程課程、智力開發等等領域,多少還有些門檻,

家長完全可以提前了解一下,自己去讀一讀,感受一下其中的價值觀。可是很少有家長這樣做。

為什麼?無非是圖花錢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想過多的花費自己的心思。寧願把孩子送去培訓機構,自己多刷兩個小時的手機。

3.學習傳統文化不靠"死記硬背"

與其走讓孩子2歲能背誦唐詩,3歲背《三字經》全文這樣的"形式主義",更重要地是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的"美感"。

李老師還給記者演繹了一段如何給孩子講解古詞的方式,就是把古代的優美的曲調"唱"出來。

與此類似,將枯燥的文字與音樂結合,央視也有個節目叫《經典傳唱》也是這樣做的。邀請了許多專業的作曲人,將詩詞重新譜曲,讓現在人能夠更好地理解、欣賞古文里的"美感"。

這樣靈活多變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薰陶。

4.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很多人希望孩子有人文氣質,大概是因為自己比較缺乏,就特別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可是我們要知道,越是這樣的情況,越不容易出"才子"。因為家庭氛圍,比死記硬背更重要。

那些"書香門第"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出文豪、作家,正是因為他們有這樣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想讓孩子有人文氣質,不如從現在開始,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哪怕自己也是"小白",和孩子一起入門啟蒙,不是更能激發他們的動力嗎?

假如家長這樣做不到,又何苦奢望孩子能在這條路上熠熠生輝?

關於名師認為《弟子規》是糟粕,不應該給孩子背誦,您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wljD24BMH2_cNUgf5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