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在一期談話類節目中,明星嘉賓們討論起「是否孩子應該得到金錢獎勵」這個話題。
演員於明加說,自己從國外家庭經驗中學到,給予孩子獎勵後,孩子會更積極,成長更快,自己在家也是堅定地推行這個政策。
另一位嘉賓瑤森則表示,孩子做份內事也要給錢,長此以往豈不是要無法無天。想得到什麼本就該辛苦付出,才會更懂珍惜,砸錢獎勵這事自己可做不來。
這不,我的同事小寧也遇到這個問題,花錢獎勵了,反倒更糟糕了。
1
好心花錢獎勵孩子,
為什麼反倒越來越糟糕?
最近她給11歲的孩子報了個輔導班,剛下課孩子打著哈欠就出來了。她趕緊上前,許諾下課去吃比薩犒勞孩子。
誰知孩子連頭都沒抬,還問小寧,那天答應的耐克鞋還給不給買了?
聽見肯定的答覆後,孩子才慢慢悠悠走回了教室。
望著孩子的身影,小寧嘆了口氣,「天天養個吞金獸,花錢上課不說,還得花錢哄著她上課。」
「那獎勵之後呢?她喜歡上課嗎?」
「別提了,一開始是誇獎她就開心得不得了,後來是要吃好吃的,這不現在都開始要買名牌了。胃口越來越大,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小寧的困惑如今很多家長都有,為了孩子能認真學習,家長們是有求必應。
但即使是這樣,家長們依然摸不透孩子的脈絡,費盡了心思,錢沒少花,但孩子長進卻沒見多少。
有的人要問了,不是有句話叫做「如果能用胡蘿蔔教孩子,為什麼我們還要用大棒呢?」做得好給獎勵這件事難道說也有錯嗎?
是啊,《正面管教》一書中也肯定了獎勵的作用:「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所以,獎勵這件事本身沒錯,是獎勵方法錯了!
2
獎勵方法錯了,
反而傷害孩子真正的學習熱情
前些日子,微博有一條叫做「媽媽的苦惱」的熱搜。事情是這樣的,她答應孩子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給他買一個ipad作為獎勵。
沒想到孩子竟因此犯了大脾氣,並且宣稱「一天ipad不到手,就一天不上學」。
這位媽媽迷茫了,明明是件好事,怎麼反倒起了副作用?
事實上,這個孩子沒得到獎勵便放棄學習的做法,恰恰說明了,這個獎勵並沒有實際激發起他的學習興趣。
換言之,即使媽媽給了他獎勵,他也未必會繼續學習下去,因為他目的只是拿到ipad,而不是學習本身。
著名心理學家德西也通過實驗驗證了這個道理,他要求2組志願者完成約1小時才能完成的拼圖,並告知A組志願者,如果在30分鐘之內完成拼圖則會獲得豐厚的獎勵,而B組完成則沒有任何獎勵。
30分鐘很快到了,兩組志願者都沒有完成拼圖。
德西藉故離開,在暗中繼續觀察他們的表現。令人驚訝的是,先前被告知在30分鐘內完成拼圖便有豐厚獎勵的志願者,在這段時間裡,無一例外的看起了雜誌,而另一組卻大多繼續拼圖的工作。
由此可見,這種通過給予對方一定的獎勵去促使他們完成工作的方法,會給對方造成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他們的目標僅僅是完成「任務」,獲得「報酬」。
這也說明為什麼獎勵對孩子越來越「沒用」,因為一旦停止獎勵或者我們達不到他們對獎勵的期望,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所做不值得,從而失去了探索對學習本身的熱情。
將孩子的學習行為與物質獎勵等外在動機聯繫在一起,這種坑你跳的還不夠多嗎?
3
制定比登天還難的目標?
難怪你的獎勵不吸引孩子
我有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小松,課上愣神瞌睡,但一到課間掏出手機玩「我的世界」時卻精神煥發。
我好奇道,「這個遊戲不就是一直在蓋房子?也不是打仗賽車的,你為什麼這麼愛玩啊?」
他點醒了我,「這個遊戲需要不斷地收集資源才能蓋房子,不斷地打獵、收集食物才能生存,每做一件事都特別有成就感,因為會給我獎勵箱,我就能發掘更大的世界了。」
我這才意識到,相比遊戲里2天就能拿到的成就。我們平時承諾孩子的,「這次期末考進年級前30,媽媽就帶你去迪士尼」,「語數外都達到95,期末就給你買個手機」,對於孩子們來說,是多麼不切實際的遙遠目標啊!
孩子自然希望自己能考出水平,好拿到誘人的獎勵,可是沒有清晰引導的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在半年後的考試中超越自我啊?
制定遙不可及的獎勵,難以引導孩子達成目標,因此效果近似於無。
想通了這個道理,我修改了班級內按照期末成績兌換積分的規定,轉而用「認真完成一篇讀後感」、「做閱讀理解時在重點段落下劃線」、「一周默寫全對」等小目標激勵孩子們。
推行一個月後,我發現孩子們忽然明白自己該幹什麼了。相比摸不著邊際的「好好學習」的指令,這些目標更實際,也就是簡化為只要你背誦、只要你認真做題,你就能獲得獎勵。
目標跳一跳就夠得到,孩子們開心極了,一個個變著法地在鉛筆盒上貼提示條、在作業本上打鉤,生怕自己錯失了兌換積分的機會,而在這樣的內驅力的指引下,他們的月考成績也真的有了喜人的變化。
孩子們天生就有聚焦能力實現想做事情的天賦,所以獎勵真的可以有。
但只有在作為當下努力的誘因、指引孩子逐步前行時,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4
想把獎勵的作用最大化,
這樣做更好
一是獎勵有儀式感,孩子更重視。
很多家長常常隨意地把禮物給了孩子,孩子意識不到正向行為和獎勵之間的關聯,也感受不到這是來之不易的肯定,覺得收獎勵品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也就難有重視。
相反,每個孩子的鉛筆盒裡都會收藏學校發放的小徽章甚至是小紅花,它們是老師在集體面前宣布、給予的肯定,背後的精神意義更濃,所以他們才會像珍寶一樣供著,誰都不許碰。
家庭教育中同樣也可以定期舉辦小型的頒獎儀式,不僅讓孩子感受到重視,更讓孩子感悟到儀式背後蘊藏的肯定和期望,從而自覺盡好自己的本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二是及時肯定過程中的努力。
古人提倡「賞不逾時」,意思是獎賞不能錯過時機,激勵也只有及時送到才能使人感受到動力。
當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了小小的進步時,切記趕快實現承諾,而不是藉機拿孩子的弱項和其他孩子的強項橫向對比,嘮嘮叨叨又開起了批判會。
每個孩子的起跑線和能力、個性都是不同的,而只有速度穩中有升的孩子才能堅持到最後。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中這樣說過,尊重和接受自己的獨特性是奠定自尊的基礎,不這樣就會違背人的本質,父母應該幫助孩子來認識自己的價值。
只要孩子有所付出,便要尊重孩子的努力,即使他步伐慢了一點,還走了些彎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永遠不要期待一兩個月就看到一個煥然一新的孩子。
三是注意物質獎勵最好兼具精神鼓勵的作用。
重慶某中學在考試後將獎學金換成為貼著「分享成功」字樣的豬肉發給學生,校長表示,「我們的出發點是讓全家人都能夠一起來分享學生的喜悅。」
該學校的做法在網絡上廣受好評,因為這樣的獎勵不僅是一種物質肯定,還是引領學生和家長共同分享榮光的精神肯定。
物質獎勵並非越貴重越好,隨著孩子不願服從要求而不斷增加獎勵數額時,反而產生了「賄賂」孩子的反作用力。同樣,精神獎勵也不是越多越好,口頭獎勵多了不值錢,孩子只入耳不入心,也是白搭。
金錢獎勵孩子,從來就只是哄孩子的手段,而不是世界的運行方式。
我們與其花很多心思在挑選昂貴禮物上,不如多用點心思,想想什麼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