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在散文《人病》中寫道:
「我們是病人,人卻都病了。」
1993年,41歲的賈平凹創作出《廢都》,此後著作等身,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領軍人物。
但是,他卻不止一次說「我有病」,並且總結出三種「病症」。
這是一個作家的自嘲,也是對人生的一種告誡:
人到中年,本事再大,也要警惕三種病。
01
身體之病
賈平凹是中國文壇上出了名的「老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三十多歲的時候得了肝炎,一直病蔫蔫的近二十年。」
年輕的時候賈平凹根本沒有想到過,疾病給人帶來的痛苦會是那般的煎熬。
他不敢和家人有太過親密的動作,不僅生活用品獨立分開,而且連開關門都是用腳。
大夏天要在自己的房間點兩盤蚊香,害怕叮過自己血肉的蚊子,再去家人那裡傳播病毒。
甚至還在傳染病醫院隔離治療過一段時間,人人都對他敬而遠之。
後來他的身體康復了,便不住地提醒自己:
「我真是害怕身子太糟糕了,往後再不敢熬夜了,吃飯要講究。
級別工資還能不能高不在意了,小心著不能讓血壓血脂高。
業績突出不突出已無所謂了,注意椎間盤的突出。
當學生,能考上大學便是父母的孝順孩子,現在自己把自己健康了,子女才會親近。」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人到中年,往往比的不是財富、智商、情商;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本錢。
最近,我們的朋友圈有兩條新聞刷屏。
11月27日凌晨1點45分,年僅35歲的高以翔,在錄製一檔戶外競技類的綜藝節目時,突然倒地,心源性猝死。
之後,我們只看到一對老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徹心扉,以及明年即將和他舉行婚禮的未婚妻的傷心欲絕。
不久之前,38歲的主持人華少也在另一檔訪談節目中自曝曾血管破裂,一次吐血500cc。
在此之前,他經常超負荷工作,飲酒無度,通宵熬夜。
當時他嚇壞了,別說事業發展了,如果他倒下了,家人該怎麼辦?
於是他開始痛下決心,減肥,健身,調整工作狀態。
哲學大師斯賓諾莎有一句名言:「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責任。」
中年,是人的黃金階段。
這時候的你,可能已經有了一份不錯的事業,一個幸福的大家庭。
你的身旁站著是你最深愛的妻子,家裡還有正在成長的孩子,以及視你為最大依靠的父母。
人到中年,健康很貴。
人生的破產往往不是敗於財富,而是敗給了健康。
02
心情之病
賈平凹曾經說過:「生病也是參禪。」
生病的時候,恰逢他聲名鵲起之時,喝彩的很多,喝倒彩的也不少。
他說:「除了病多,再就是罵我的人多。我老不明白:我招誰惹誰了,為什麼罵我?」
起初,他的心情也特別沮喪。
再加之病情惡化,家人總是背著他哭。
這讓他感覺自己肯定沒救了,沒希望了,讓他十分壓抑。
後來,賈平凹看到一副對聯突然想通了: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接著面對自己病情,他也看開了。
「不就是個病嘛,能很快治好當然好,一時治不好就與病和平相處,受折磨要認定是天意,就承受折磨,最後若還治不好,大不了就是死麼,活著都不怕還怕死?」
人,過的是心情,活的是心態。
當賈平凹用樂觀的心態面對眼前的一切,沒想到過了45歲以後,病情居然漸漸痊癒了,連醫生都相信生命有奇蹟。
其實,有時候並非我們的身體無藥可醫,而是我們的心情病入膏肓。
一個人只要心大了,大事就小了,生活也就慢慢地好起來了。
林清玄在散文集《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中寫過一個故事。
一次,有位老友找到林清玄。
因為人到中年,方方面面都有些糟心事,就想林清玄能送他幾個字寬慰一下。
林清玄斟酌了許久,寫下四個字:常想一二。
老友問他何意?他說: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
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以後,在生活里大概都鍛鍊出了「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人到中年,人際關係複雜,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
就連身體,也無法像年輕時那般精力充沛,情緒難免也會隨之起伏不定。
可與其把壞情緒帶在身邊,傷人傷己,不如任它世事滄桑,內心始終安然無恙。
03
靈魂之病
很喜歡賈平凹在《我有病》中的那副對聯: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
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賈平凹年輕的時候,也並非沒有爭勝之心,也有為名利奔波的時候。
尤其是人到中年,生活和事業進入一個爆發期,功名利祿也隨之而來。
但是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警惕,千萬別陷入名利的漩渦,讓靈魂被慾望吞噬。
賈平凹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
「人的一生到底能做些什麼事情呢?」
後來他恍然大悟道:
「當五十歲時時候,不,在四十歲之後,你會明白人的一生其實幹不了幾樣事情,而且所乾的事情都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
在屋前種一片竹子不一定就清高,突然門前客人稀少,也不是遠俗了。還是平平常常著好,春到了看花開,秋來了就掃葉。」
人生,最難得的是放下。
只有懂得釋然,學會放下,我們才能活得更加通透、更加幸福。
肖伯納曾經說過:
「我們的痛苦,源自無止的慾念、無盡的攀比、無休的爭鬥。
讓慾望淡些,所有的擁有終將失去;讓心態寬些,你爬得再高終要下來。」
人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
即使慾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慾望。
因此,我們的身心永遠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
靈魂之病,正是病於世俗無止盡的功利。
看過《中國當代名人文化錄》的一則報道,當初他們想要給錢鍾書做專訪,卻被錢鍾書婉言謝絕。
當時不少人都勸錢鍾書,說有很多酬金和曝光率。
錢鍾書卻淡淡一笑,說道:
「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這東西嗎?」
正因為錢鍾書能夠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絆。
我們才能看到,那個年紀越大,越活得都如同孩子般純粹天真的的文壇宗師。
錢鍾書說: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縱使世界千般好,慌亂的心看不到。
什麼榮華富貴,什麼錦衣玉食,其實都沒有一顆純粹的靈魂重要。
只有靈魂安定,花才香,畫才美,酒才醉人,情才動人。
豐子愷先生說:
「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人一輩子不是為了掙多少錢,走多少路,而是為了活得健康快樂,明白通透。
人到中年,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身體無痛,心情無憂,靈魂無恙。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