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背後,是儒主法輔的治國之道

2020-09-18     笑語千年

原標題:北宋名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背後,是儒主法輔的治國之道

北宋開國名相趙普一生三次為相,是宋太祖、太宗時期政治舞台上重要的角色。他既是陳橋兵變的重要參與者和宋太祖統一天下的主要謀士,又是北宋開國之初國策的制定者之一,所以後人將北宋開國元勛中,將趙普排在第一位。

趙普出生官宦世家,「少習吏事」,為人性格深沉、剛毅果斷,工於權謀,深諳官場政治。他年輕時便結識了趙匡胤,一直是趙匡胤的心腹。《宋史·趙普傳》中記載了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曾與趙普雪夜邊飲酒邊暢談國事的君臣佳話。趙普也憑藉其「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使北宋兵不血刃的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北宋初的政局。

宋太祖對趙普也是十分信任,成語「鼎鐺有耳」就的就是這種信任的君臣關係。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上說:「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初聽上去,似乎感覺趙普非常狂妄,其實趙普這句話大有深意。因為趙普並不是單純的儒家人物,而是亦法亦儒的一代名相。他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儒家思想有局限性,只能用部分儒家的思想結合部分法家的思想,才能治理天下。

北宋時期,《論語》雖然也被奉為儒家經典,但只是與《爾雅》、《孝經》並列為三小經之一,地位並不如後來那麼高。只是到了南宋程朱理學發展傳播之後,《論語》才漸漸成為儒家第一經典。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為避免重蹈五代割據的覆轍,確立了「崇文抑武」的國策,倚重文臣,形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宋太祖本人也大力提倡讀書,使得宋代儒學得以復興,開創了歷史新局面。

北宋是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五代是十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趙匡胤坐穩帝位之後,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避免「黃袍加身」的鬧劇再次上演。趙普在這時做了兩件事:一是參與了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二是建議趙匡胤採取分權與相互監督的統治手段,在樞密院設置樞密使和副使掌控調兵權,而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負責領兵,防止兵權過度集中。同時,實施「更戍法」,規定將領和部隊必須定期調動,避免了將領培植勢力,尾大不掉。

趙普自己是個儒家,他深知只有將趙匡胤包裝成儒將的形象,才能贏得周世宗的信任。在趙普策划下,趙匡胤主動拉攏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勛等人,培植了自己的勢力。他還讓趙匡胤親近文人士大夫,既能在社會上贏得聲譽,又為以後奪取政權打下基礎。

儒主法輔的治國之策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裡的《論語》代指的是儒家思想,而並不是局限於《論語》這一本孔子的著作;同樣,"半部"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半本《論語》的章節。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真實意思,是用儒家的部分思想來治理天下。趙普認為,治理天下時,不能完全照搬儒家的思想,還應該吸收其他學派,特別是法家的思想,才能做到"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

儒家士大夫治理天下的理想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實現太平盛世。但是,趙普反對以儒家的「禮」去治理天下,所以當宋太宗和他談起治國之道時,趙普的回答是:「天發生於春夏,肅殺於秋冬,不私一物,此所以能長久,王者所宜法也。」這足以證明,在他的思想中,受法家思想的影響很大。

趙普的做法,是建議「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這其實就是剝奪地方的財權。趙普對宋太祖說,人的本性會追逐金錢和權力,當一個大臣擁有兵權和財權時,本性全讓他接下來有了追逐皇權的想法。唐代以來,地方擁有兵權、財權,所以那些軍閥才會覬覦皇權,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用金錢去換取這些人手中的兵權。因此,才有了後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之舉。

但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也表明趙普骨子裡還是儒家,「忠」仍然是他保持的品格。因為「忠」,所以他能站在趙匡胤的位置上想問題,為趙匡胤設計了分權與相互制約體制,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也因此得到了趙匡胤的信任。

宋太祖對趙普的態度也很值得玩味。因為沒有什麼一個皇帝會百分百的信任一個臣子。雖然趙普有擁戴之功,也為北宋制定了基本國策,但隨著趙普權力的不斷加重,趙匡胤對趙普也越來越產生了顧忌。

一般權臣面臨這種局面,有兩種選擇。一是想辦法把皇帝架空,或者取而代之;二是故意示弱,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所以趙普便放開手腳貪財,甚至居然挪用皇宮的建材給自己建府邸。而趙匡胤知道以後,不僅不生氣,反而厚賞了趙普。這也是趙普深通儒法兩家、老謀深算之處。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流傳

南宋時,儒學取得了正統身份,《論語》也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成為四部儒家經典,受到空前的重視。

元代在儒學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儒學逐漸被統治者所接受推行。在治理中原的過程中,蒙古統治者逐漸發現對中原的統治不能照搬草原之法,對儒學開始逐步認可並接納。《論語》的「仁」符合當時社會整體注重的內聖外王之道,《論語》地位漸漸超過了《春秋》,於是趙普言「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被統治者樹為標杆,用來闡述治國之道和《論語》一書的重要性。

到了明代,對程朱之學推崇備至,包括《論語》在內的四書已成為學子必讀書目,地位超出其他經籍。「半部《論語》治天下」與締造北宋開國基業的趙普聯繫在一起,使得《論語》擁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強的生命力。

儒家倡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鼓勵學子兼濟天下,胸懷治國。儒家經典是歷代統治者致力於維護的統治思想,是各朝統治的理論基礎和合法性依據。歷代學者根據統治需要,不斷追尋《論語》中的微言大義,並在治國的過程中,以法家的思想來彌補儒家政治思想的缺失,形成以德治國為主,以法治國為輔的治國模式。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也成為歷代士子的政治追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NqAn3QBURTf-Dn5nD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