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撿橘子的胖子,不是孩子冷血,是因為他們聽不到更遙遠的哭聲

2019-11-20     南夕媽媽

文|南夕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有時候會幹出一些讓大人無語的行為,其實並不是孩子本性為惡,而是孩子的認知沒有大人的深,同理心沒有大人的廣。

認知和同理心都是有範圍的,這個範圍跟人生的閱歷息息相關,我們沒有必要要求孩子能夠跟大人有一樣的「感同身受」,因為這世界上人與人是存在差異的,我們的出身不同,閱歷不同,道路不同,就決定了「感同身受」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孩子讀《背影》,嘲笑了裡面的胖爸爸

小學課本上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叫做《背影》,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父親送作者遠行,臨走前,去給作者買了一兜朱紅的橘子,望著爸爸買橘子的背影,作者哭了,但是卻緊忙擦去,怕自己的父親看到,也怕別人看到。

這篇文章大人讀起來,是會感受到那一份不舍和心疼的,也會跟著掉下眼淚。

但是,我家孩子卻笑了,說文章里的胖爸爸太笨了,該減肥了。我本想說孩子幾句,但是孩子的爸爸卻夸孩子讀的細緻,記住了胖爸爸的動作細節。

這件事帶給我的困惑,一直到我看見一期綜藝節目才恍然大悟。

孩子不是冷血,是聽不到更遙遠的哭聲

節目的嘉賓提出一個概念——不是孩子冷血,是因為他們聽不到更遙遠的哭聲。

孩子不是冷血,是因為他們太小了,理解不到成年人的感情,更體會不到離別的痛苦,他們看到的只是人物表面的動作,想像不到父子背對背分別後會留下不捨得眼淚,也只能對胖爸爸笨拙的動作加以評價。

當孩子長大,經歷過分離,了解成人世界的複雜、濃烈卻不曾張揚的感情,那麼那時,孩子一定會留下眼淚。

提高孩子的認知,培養孩子同理心需要家長多做引導

認知是一個詞,但卻是兩件事,一個是「認」,一個是「知」。

孩子在面對一些陌生的場景時,他們會增長新的見識,這是「認」;當家長們跟孩子解釋這件事時,才是「知」。

就像是背影里的爸爸,孩子看見了爸爸笨拙的身影,是「認」,家長跟孩子解釋父子離別是件間傷感的事情,孩子就會對這樣的情景有了新的「認知」高度,看見的不是動作,而是人情。

家長可以跟孩子講:「第一天上幼兒園的你也哭的厲害,文章的作者和他的爸爸也是一樣的心情,媽媽會在你的小書包里放好吃的,所以作者的爸爸也會給作者買橘子。」這樣就會自然的培養了孩子同理心。

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那麼孩子的認知和同理心就是鋪開的顏料,顏料越豐滿,畫面才越好看,在顏料沒塗滿時,就不要提早埋怨白紙的空洞。

今日互動:家長們的孩子什麼時候開始有「同理心」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南夕媽媽,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育兒經驗;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告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Nq0iG4BMH2_cNUgYks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