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別急著打罵孩子,他們其實更想獲得幫助

2020-02-26   辣媽菲也


周末快吃飯的時候,我正在廚房忙著炒最後一盤青菜,妞妞在飯桌一直拿著裝了湯的碗在玩,爸爸就喊她別玩,不然湯都要撒出來。妞妞沒有聽,還是一直在左轉一下右轉一下,結果真的把湯打翻了,湯撒了一桌子,滴到了凳子和地上。

爸爸立馬破口大罵,「你沒長耳朵嗎?我都喊你別玩,你幹嘛還玩!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聽到動靜探頭出來看,就看到妞妞眼淚汪汪地扯了一張紙巾在擦桌子。

我立馬放下盤子,關了燃氣出門,也拿了一張紙巾幫她一起擦桌子,同時用沉著的語氣和她說「湯撒了沒有事的,我們擦乾淨就行,擦乾淨就沒事了。」

把桌子、凳子還有地擦乾淨之後,我又對孩子說,「你看,這不就擦乾淨了。」

我重新裝了一碗湯給妞妞,問她「你剛剛為什麼要轉碗,這次這碗湯我們就不能轉啦。你可以告訴媽媽你剛才為什麼要轉嗎?」

「要喝湯,轉轉吹就不燙了。」孩子帶著哭腔。

「這樣呀!可是你轉著轉著就容易把湯轉撒,這次我們就坐著拿湯匙,勺一點吹一下,吹多幾下就涼了。」原來是娃急著要喝湯,又沒有想到湯匙,就想著邊吹邊轉就不燙了。安撫好娃,我就進廚房繼續炒菜。娃也喝到了想喝的湯。

很多時候,有些父母總會因為娃的各種不聽話而生氣責罵孩子,殊不知,其實被你責罵的孩子,他們其實只是沒有太多生活經歷,沒你想得那麼聰明,想獲得你的幫助。


之所以有這種想法,純粹是因為感同身受,小時候的自己也因為不懂某些事而做錯事遭到父母的謾罵歧視。

忘了大概從幾歲開始,自己喉嚨里就總有很多痰,每天都要在家裡吐上好幾回。最開始是隨地吐,後來就被父母責罵「你不要再吐痰到地上了。」可是喉嚨里的痰並不會因為父母的禁止而消失,於是我就躲著父母偷偷吐,為了怕他們發現,還專門吐在了沙發和牆的縫隙里。

可是還是被父母發現了,直接揪著我臭罵了一頓,期間還夾雜了農村的各種污言穢語,什麼你這個遭人嫌的臭孩子!怎麼那麼噁心!你以後出門就沒人和你做朋友之類傷人自尊不好的話。

那時的我,內心滿是羞愧,恨不得整個人都消失在這個世上。後來到了寒假,我隨家人去了哈爾濱遊玩,與廣東的潮濕燥熱不同,在北方更多的是乾燥寒冷,而我的毛病也居然奇蹟般地痊癒了。


現在回想起此事,更多的是無言以對。或許是那個年代的父母都沒有太多養育知識,習慣對孩子糙著養,所以面對孩子的壞習慣,更多地是利用父母的威嚴強硬地逼孩子改掉,而不是知其然究其所以然幫助孩子尋根問底,看看問題到底是生理性還是心理性,最後通過科學系統地方法幫助孩子糾正不好的行為。

今天之所以把這件事情說出來,也是因為我擔心,現在有些父母依然會走我們的父母走過的老路,有孩子依然和當年的我一樣,在遭受著因為不知道正確的解決方法做了錯誤的事情,遭受到來自父母的斥責。這些父母,是否又知道自己的孩子其實是在尋求他們的幫助?

比如到點了孩子卻還在鬧騰不睡覺,或許是因為今天的孩子特別沒有睡意,需要你幫助她醞釀睡意;

比如我們飯菜都煮好了,孩子卻遲遲不動筷,是因為孩子今天沒有吃飯的慾望,需要你幫助她喚醒食慾;

又比如孩子學習不好,某個科目總是學不好,是因為孩子卡在了某個難點,需要父母陪她一起攻克……

以上想法的改變,也是因為我在閒時閱讀了很多有關「正面管教」的書籍。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就是習慣從自身出發,學著改變自己,而不是控制他人。

你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你們需要彼此尊重,這個不能因為你是長輩而她是孩子就輕易改變。為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年幼無知還不會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幫助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建立他們解決問題的自信,獨立解決問題和適應生活的能力。

以下幾點是我在和孩子相處中遇到問題經常使用的技巧,個人認為非常有效,各位父母可以作為參考。

1.有「為什麼」,就有怎麼辦

小時候我們習慣問父母為什麼,是因為我們不懂這個未知的世界,大了,我們對孩子問為什麼,是因為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內心的需求。

就拿餐前洗手來說,我家孩子之前說什麼都不肯洗手,換做是她父親早就破口大罵,強硬拽著孩子去洗手。而某次被我發現之後,我就開始揪著她問「為什麼」。

「為什麼不去洗手,是氣溫太冷了嗎?是你不夠高嗎?是因為洗手會弄濕外套嗎?……」孩子每回答一個「是什麼」,我就立馬回饋一個解決方法。機智如我,最後孩子都是乖乖就範洗手。


2. 聆聽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經常在你身邊晃,那肯定是因為她想從你身上獲得什麼。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和孩子他爸都在家辦公了。孩子總是來我兩辦公的地方晃,其實就是想讓我們陪她玩。

認清楚孩子的需求後,我和孩子約定,每隔30分鐘,她就可以來找我或者爸爸玩5分鐘。她知道你是說話算話的大人,所以再和你做了約定後,她就會乖乖聽話,不會再隨心所欲地在你繁忙的時候過來打擾。


3. 尊重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對所有事情都充滿好奇。所以,你不能要求她像一個名門淑女一樣食不言笑不語,只用言語上的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能就妄想讓這個兩腳動物乖乖聽話。

面對當我們說了孩子,孩子不聽的時候,我們只能不斷地改變自己,和自己說,要平和,不能生氣,要用溫柔包容孩子所帶來的混亂、衝突以及不如意。

很多時候,使用打罵來管教孩子真的很簡單很見效,可是這有效的背後卻是踩著孩子的自尊,造成他們長大後更容易自卑不自信不愛說話自閉。

與那些在包容的環境里,在父母的理解和愛陶冶里長大的孩子相比,這些長期處在父母斥責下的孩子需要耗費更大的時間精力去調整自己的內心,才能鼓起勇氣去相信自己,去正面自己內心的需求,去擁有愛人和愛己的能力。

哪怕和孩子的有效溝通方式只剩下斥責,我也不願意用這種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更希望我和孩子我們之間的有效溝通方式是親密友好的,我們之間的的相處時光是快樂和輕鬆的,我想讓我的孩子在彼此尊重的環境里學會尊重他人,在濃稠的愛意里學會愛己和愛人。

我想,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生活,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都會受益匪淺。

作者:辣媽菲爺(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