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文地理
在幽秘的大別山中
分布著許許多多的古村落
由於交通的不便
以及其幽深隱秘
很少為外人所知曉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井噴
這些古村落才得以展現在我們面前
重新得到發掘與保護
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
大別山中一處較為典型的古村落
|
龍潭寨古民居
它位於安慶太湖縣花涼亭水庫上游
距縣城55公里
龍潭寨位置圖,製圖@上騎藝林
龍潭寨的神秘
來自其獨特的自然環境
這是屬於大別山腹地
山巒重疊、山林茂密
龍潭寨山間,攝影師@聶生俊
位於龍潭古寨的 雞公寨
又名雞公石
山勢陡峭、萬夫莫開
據說當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進駐大別山時
就選擇在此處安營紮寨
清軍數次圍攻破寨
均以失敗而告終
龍潭寨古村落,攝影師@胡良勝
今天仍然能見到雞公石上
刻的「太平天國」四字大字
以及山上駐兵碾米的錐秋和莊眼
雞公石刻字,攝影師@胡良勝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風水
特別是對於住宅
所以在規劃和布局方面很注意
講究兩儀四象
靠山為「龍脈」所在
前為「朱雀」,後為「玄武」
左右分別為「青龍」、「白虎」
中間有河水流過
有山有水,山勢圍合
形成一個藏風聚氣的獨立空間
山脈風水圖,製圖@上騎藝林
我們看龍潭寨古村落就能發現
其對於風水是非常考究的
龍潭寨山勢圖,製圖@上騎藝林
六百年前
胡氏祖先 胡誨璉 來到龍潭寨
發現此地龍脈旺盛,溪流靈動
又被兩側山巒兜裹
符合「山環水抱必有大發者」的風水定律
一眼就相中了這塊神奇的寶地
於是就定居於此地
此後胡氏後裔一直在這裡繁衍生息
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古民居建築群
龍潭寨古村落,攝影師@胡良勝,橫屏觀看
走進古寨
宛若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這裡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二十餘幢
大多遵循「枕山、環水、面屏」的居住理念
古村冬景,攝影師@胡良勝
古宅,攝影師@上騎藝林
古村一角,攝影師@聶生俊
胡百萬故居,攝影師@上騎藝林
龍潭寨的房屋建築是
徽派建築藝術和皖西南建築的典型代表
胡氏宗祠就是代表作之一
這裡曾是胡氏家族顯赫地位的象徵
整棟建築為土木結構
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
總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
建築面積400餘平方米
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徽派建築
胡氏宗祠,攝影師@上騎藝林
除了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
皖西南建築特色也在這裡充分展現
龍潭寨皖西南特色建築,攝影師@上騎藝林
今天在古寨邊
也有一些現代的鋼筋水泥樓房
建築從古至今
各個時代都在龍潭留下了烙印
頗有一番味道
流淌在古村腳下的溪流
默默的見證著這一切
這條溪流勾串著龍潭大小古民居
是龍潭古寨的母親河
在河流上有5座石拱橋鑲嵌
位於古寨入口的 「五福橋」
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了
是胡氏後裔尚多公帶領五個兒子新建
所以取名五福橋
五福橋,攝影師@胡良勝
五福橋有10米長、3米寬
以石條壘砌而成
是龍潭寨四大景觀之一
五福橋,攝影師@胡良勝
沿著河流往上走
就可以見到一潭
潭右石壁上有白臘石紋
其形如飛龍
因此取名 「龍潭」
龍潭寨也因此潭而得名
龍潭,攝影師@胡良勝
明清時期
龍潭古寨內高官、富商層出
與這裡絕佳的風水是分不開的
除了人才輩出
龍潭還有二大奇特現象
一是人口增減自然平衡
龍潭胡氏雖歷經30餘代
但寨內人口基本穩定在500人左右
二是古寨炎夏無蚊蟲
要知道在山水相間的山區
蚊蟲是非常多的
據當地歷史傳說是因為
北面有煙包山
南面有扇子山
煙燻扇打就趕走了蚊子
其實真正原因是龍潭自然環境決定的
光線、熱量以及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
是吸引蚊子的主要因素
龍潭風水極佳、環境清幽
蚊蟲自然避而遠之
龍潭古村,攝影師@胡良勝
古村人民與自然和諧共生
它們遵從著傳統的習俗、古老的儀式
世世代代不曾改變
這就是所謂的 天人合一
村民祭祀,攝影師@胡良勝
婚禮,攝影師@胡良勝
古村生活,攝影師@胡良勝
風水、人文、建築、自然
在龍潭融合在一起
形成龍潭獨有的底蘊和氣場
說它是「大別山第一寨」一點不為過
來源:安徽人文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9lCiG4BMH2_cNUgE3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