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黑、怕陌生、怕欺凌?孩子膽小,試試"馬太效應"的這3招

2020-06-30     鯨魚奶媽

原標題:怕黑、怕陌生、怕欺凌?孩子膽小,試試"馬太效應"的這3招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雷雷今年五歲了,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見過幾次面都給人感覺特別有好感,可就在昨晚,雷雷媽媽和我聊天說了在雷雷身上出現的問題。

也是從雷雷媽那裡,我才了解到雷雷原來是一個非常膽小的孩子,而這個膽小也不僅僅局限於情緒方面,打個比方來說,雖然每次同其見面,小傢伙都會禮貌的打招呼,可那也是在做了很久的思想準備後才達到的效果。

雷雷媽媽說了一件比較嚴重的事件,就是當她把雷雷送去一家新的輔導班的時候,小傢伙表現的特別的抗拒,不僅在頭兩天一直不肯去輔導班,哄了好久之後到了輔導班也是自己一個人在角落裡坐著。雷雷媽媽也和輔導班的老師提前溝通了情況,老師還專門找了兩個孩子主動去和雷雷交朋友,結果卻是雷雷嚇的直接哭了出來。

而當私下裡進行談心後,雷雷媽媽才知道自家孩子真的是非常的"膽小",來到陌生的環境會很難適應,也非常緊張陌生人的靠近,甚至產生了類似"被害妄想症"一樣的心理活動,很擔心會受到他人的欺凌。

這讓雷雷媽不知如何是好,想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麼的膽小,又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怕黑、怕陌生、怕欺凌?這樣的情況其實並非雷雷一個特例,而是存在很多孩子身上,只是情況嚴重程度不一樣而已。

而如果家中孩子膽小,家長們就要及時的尋找原因所在,在解決方法上,推薦了解並使用"馬太效應"法。

一:為什麼孩子會這麼"膽小"?

1.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他用狗來作為實驗對象,把狗放在一個鐵籠子裡,只要警笛一響,就會對狗進行電擊,而這個時候的籠子門是關閉的,狗無法逃避只能哀嚎的接受電流攻擊。但是就在反覆操作後,實驗人員把籠子門打開了,這個時候警笛再次響起,狗卻沒有從籠子裡逃出來,而是非常直接倒在地上哀嚎。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而孩子如果在經歷了一些刺激其情緒出現劇烈波動的事件後,如果負面情緒得不到緩解和疏導,時間久而久之也就會出現習得性無助。

2.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雖然我們努力的想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但現實生活中仍是存在欺凌事件,這就可能導致被欺凌者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某些重大的創傷性事件,例如自己受到嚴重的傷害、死亡的威脅等,隨之會出現並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PTSD的核心症狀有三組,即創傷性再體驗症狀、迴避和麻木類症狀、警覺性增高症狀。

而遭受到嚴重欺凌的孩子,自身的弱勢思維得到強化,害怕再次受害,長期處於抑鬱狀態,機體產生了保護自己的機制,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也就需要專業心理輔導的介入來幫助孩子了。

除了這兩個原因,其實還有很多主客觀原因導致孩子變得"膽小",但都是一種情感上的缺失,需要家長們引起注意,及時的對孩子進行疏導,避免對其自身以及生活造成更多不便和傷害。

而在緩解方法上,我在這裡推薦各位家長了解"馬太效應"。

二: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福音》25章29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馬太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的現象,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是由莫頓提出了這個概念。

心理學中的馬太效應可以說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積極的一面表現在對於初出茅廬的人給予以磨難,防止他們輕易成功後變得驕傲自滿。消極一面體現在許多有識之士得不到賞識和機會,在打壓下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而針對本文中孩子們存在的"膽小"問題,其實是馬太效應中的"貼標籤效應"。要說明的是,這一客觀現象的形成,與人類認知的慣性脫不開關係。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總有思維定勢,對於形成的認知不願意輕易去改變,所謂"成見"一詞也是源自於思維定勢的延伸。

比如孩子本來是怕黑的,而這個時候家長為了鍛鍊孩子,還可以營造出黑暗的環境,這樣就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亦或者是孩子原本只是比較害羞見到陌生人,但是家長卻批評孩子說:"你這孩子怎麼就這麼膽小、這麼沒禮貌呢?"再者就是總是受到欺凌的孩子,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調查顯示,長期被欺負的孩子大部分有一個共性便是,被欺負時候不敢大聲反抗和求助的。孩子在面對欺凌的時候,會自然的出現恐懼情緒,這種恐懼情緒讓孩子會一時發不出聲音,

這樣的遭遇如果反覆的遭遇,就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和習慣性的暗示,導致孩子越來越膽小懦弱,不敢反抗和嘗試。

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一旦認知形成,不管是外人還是自己都很難去改變,這樣的固有認知是不全面的,只會導致情況更加的糟糕,所以家長要及時的引導孩子走出心理陰影。

三:利用馬太效應讓孩子不再膽小

1.幫助孩子進行計劃設定

首先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細心和耐心的觀察孩子,看到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的優勢和進步,就要及時的表示肯定和鼓勵,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保持與孩子的有效溝通,關注孩子的變化,發現孩子的潛能所在,幫助孩子開發和積累這方面的優勢,更系統、更全面的幫助孩子理清學習目標,制定進一步的實行計劃,為孩子的計劃設定合理的目標。

也可以運用在,當孩子對某一事物存在恐懼和抗拒心理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想辦法解決,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和勇氣去克服心理陰影。

2. 利用"試誤說"幫助孩子積極嘗試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了學習的聯結理論,"即試誤說"。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是通過有機體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而逐步建立的;學習的過程即是一個盲目嘗試錯誤的漸進過程,在試誤過程中,有機體會逐步形成S-R的學習聯結,通過反覆,這種聯結的力量可以得到加強和鞏固。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讓孩子不要畏懼失敗,而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3.培養孩子的優勢競爭力

馬太效應中的"強者越強"其實也是在告知我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優勢所在,任何個人、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父母要積極的為孩子創造一些有利於孩子潛能發揮和優勢發揮的條件,讓孩子在這些條件的引導之下更好的取得進步和發展,更好的為自身的優勢積累一些經驗,為今後的成功做好充足的準備。

孩子成長出現問題家長不必慌張,只要找到問題根源所在,就可以及時準確的解決問題。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wkDBXMBnkjnB-0zL9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