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家汽車經銷商「閉門會談」:車市涼,沒想到這麼涼

2019-10-16     功夫AUTO

從30 ℃的廣州,來到只有2 ℃的北京,徹骨的寒意從我走出飛機懸梯的那一刻,就蔓延到了全身。

「沒想到,今年北京的冬天來得這麼早。」

當然,更使我覺得寒意逼人的,不止是深秋北京的氣溫,還有中汽協最新公布的9月汽車產銷數據。

數據顯示,9月乘用車銷量193.1萬輛,下降6.3%,1-9月累計銷量1524.9萬輛,下降11.7%。中國品牌乘用車9月銷量72.7萬輛,1-9月累計下降18.5%。

同時,據上市公司產銷快報顯示,9月,上汽集團銷量同比下跌9.94%;東風集團同比下跌1.34%;長安集團同比下跌7.99%……

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無不指向一個事實:今年的冬天,似乎比以往都要再早,也更再冷一些。

其實不用看數據都知道,今年汽車業已到了近十年來最困難的時刻。

如果說,那些家大業大的整車製造集團,憑藉巨大的體量,還能有信心、實力抵禦住寒流的衝擊。

那麼,那些浸泡在「冰水」里,在一線苦苦掙扎的經銷商們,恐怕早已經坐不住了。

龐大破產、廣匯割肉,弱勢品牌經銷商大面積退網,這些在9102年,早已不是新聞。而這些信息也無不時刻提醒著我們,經銷商如今的境況,正十分艱難。

按照過往的經驗,寒冬之下,必有「抱團取暖」之舉。

於是,近日有媒體爆出,10月12日,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年會中國車商領袖年度市場溝通會在北京舉行。

這是一場有著政府相關代表參加,中國汽車經銷商100強中有60家參與的「閉門會談」,與會單位事先更被要求高度保密。

但是,會議議題還是在兩天後被泄露了開來。

從議題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一定程度上是一場為經銷商「討說法」的大會。雖然停留在書面上的文字顯得十分克制,但背地裡的「火藥味」,早已隔著螢幕也能嗅到。

會議中對降低惡意維權、商品車磕碰修補、困擾經銷商的高庫存、捆綁銷售等商務政策問題作出了討論。矛頭一度更是直指汽車廠商產能計劃不合理,產能過剩,將多餘產能甩給經銷商,導致庫存壓力大,建議實行以銷定產,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制定生產計劃。

不過最後,會議還不忘要求提醒經銷商們對廠商態度:規避傳統硬性對抗態度,要合理、合法、合規的探討,實現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據爆料媒體報道,本次會議後,經銷商還會擇時舉辦發布會,並發布 「致行業廠商公開信」。

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值得注意的是,與「火藥味」甚濃,但「維穩」氣氛濃厚的這場會議所相似。中國汽車流通業協會在10月14日發布了9月份最新的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係數,也有著為庫存問題「降溫」的意味。

據流通協會數據顯示,9月經銷商庫存指數為1.5,恰好處於枯榮線的微妙平衡點上。

對比8月數據,高端豪華&進口品牌庫存環比呈較大幅度下降,合資品牌庫存微升,自主品牌則維持不變。

功夫汽車還發現,對比2018年同期數據,從6月份開始,經銷商庫存已經較去年同期大幅度降低。這一方面得益於國五國六切換造成的大面積「清庫」。另一方面,相比往年,上游廠商顯然已經完全接受了市場下調的現實,大幅度降低了批發量。

而從各大廠商高管們見諸公開報道的行蹤也不難看出,他們近半年十分熱衷於到經銷商一線調研。而與往年「調研≈加任務」所不同,今年不少廠商都將為經銷商合理「減負」,作為工作重點。

儘管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得到了上游廠商的重視,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經銷商的虧損還在進一步加大。

據一位參加中國車商領袖年度市場溝通會的投資人表示:「目前合資品牌銷量排名數一數二的企業,1至9月裸車利潤虧損達4%,即使算上今年井噴的日系車,全國汽車經銷商新車銷售盈利占比不超過30%。」

另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的《2018 年汽車經銷商生存調查》統計顯示,2018 年經銷商新車毛利從 2017 年的 5.5% 下降到 0.4%,經銷商的虧損面從 2017 年的 11.4% 增加到 39.3%。進入 2019 年,這一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經銷商的新車毛利普遍為負,虧損面進一步加大。

按照行業專家的估計,全國26000家汽車經銷商中,有30%,也就是大約7800家可能會在這波寒潮中倒閉。

數字是冰冷的,背後故事,則可能更加鮮血淋漓。

無數投資人或因此傾家蕩產,血本無歸,成千上萬個經銷商員工們被迫另謀生路。他們可能曾經是我們有過合作的業務夥伴,甚至更有可能是身邊的朋友、同學。

想到這一切,恐怕都比冰冷的數字,更能刺痛我們的心扉。

後記

傾巢之下,豈有完卵。

整個汽車業上下游,都在這個冬天迎來了最寒冷的時刻。而經銷商,似乎永遠都是最快顯露出問題的一環而已。

但與銷量的「跌跌不休」形成微妙反差的是,各大汽車品牌似乎並沒有在寒冬中放慢品牌活動的步伐。

無疑,廠商們也急了。他們迫切需要在市場中製造出更大的聲量,搶奪更多的眼球。

在這個「冬天」,做好過冬準備可能是汽車行業所有參與者唯一的選擇。重新評估風險、重新認知市場、重新規劃產品是全行業的當務之急和必由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Zwg1W0BMH2_cNUgW6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