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2人坐氫氣球墜亡:到底還有多少危險,藏在身邊

2019-10-14   大孩子家庭教育

本文經爸媽研究所授權轉載

剛剛過去的七天長假,遊玩是很重要的一個主題。在各種類型的旅行中,親子游占比將近三分之一。可是,就是這滿心歡喜的旅行中,卻暗藏「殺」機。10月1日當天,山東煙台馬家溝景區,由於內部設備沒有及時檢修,導致鋼纜脫落,氣球失控在空中破裂。在氫氣球上面的一對母子,不幸從空中墜落身亡。

這位媽媽年僅31歲,兒子也只有3歲。從他們飛上空中時興奮的朝下面揮手,到氣球失控母子墜亡,只有幾分鐘的時間。

母子2人坐氫氣球墜亡:到底還有多少危險,藏在身邊

母子倆最後的影像

當媽後,真的看不了這種事。就像一位網友說的,不知道這位媽媽有沒有來得及跟家人告別,不知道那個孩子有沒有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說再見,一想到這些就想哭。

這豈止是兩條生命啊,這是兩個家庭後半生的噩夢。我們再來看看這所謂的「氫氣球」是何方神聖,怎麼就成了奪命氣球。從活動方發行的門票來看,遊樂場贈送的應該是「氦氣球」,可最後卻變成了氫氣球。

在國際上相關景區採取的多是燃燒空氣的熱氣球,或者「氦氣球」然而無良商家,不僅偷換氦氣,竟然沒有專業人士陪同,遊客身上沒有應急的裝置,還允許身高明顯不達標的3歲以下兒童參加!真可謂是人間慘劇!況且熱氣球本身就危險性極高,非常專業的人士,乘坐相對安全的空氣熱氣球,根據天氣、風力判斷能否飛升的情況,還頻頻出現熱氣球失事的事件,更何況是「三無產品」的氫氣球。除了譴責商家,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就是保護孩子,遠離這些危險。諸如氫氣球這樣的「三無」特種設備,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危險的事情更是防不勝防。我們小心翼翼有時候都難免孩子磕磕碰碰,更何況「粗心大意」讓孩子接近危險。這三個潛伏在我們身邊的遊樂設施安全隱患,一定要知道!

海洋球、滑梯等「網紅」室內設備

到底有多危險?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冷空氣來襲,室內遊樂場越來越受歡迎。這些遊樂場收費不菲,玩一次差不多收費七八十,家長們卻樂此不疲的辦卡、充錢。就拿我自己來說,節日充卡優惠,又一千塊錢「造」進去了。可是,那些「網紅海洋球」、「網紅滑梯」、「網紅衝浪池」真的是安全的嗎?就拿最常見的海洋球來說,孩子不管是衝下去還是跳下去,都能被球球包圍,簡直樂趣無窮。而記者調查發現,幾乎室內遊樂設施的標配,其實有「三宗罪」:甲醛超標、藏污納垢、有劃傷危險。因為是新興事物,國家還沒有相關的條例、標準,於是,就成了商家「看心情」的地帶。記者買了市面常見、價格不一的三種海洋球,分別進行測試。

結果顯示,三種球的甲醛含量均在0.5毫克每立方米,遠遠超出了室內環境0.08毫克的標準。

很多家長都表示,玩完了回家後,襪子都洗不幹凈,聽髒的。

海洋球的髒不只是肉眼可見的髒,它還容易傳播疾病,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流感,都很輕易在海洋球池中,一傳十、十傳百。

而且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海洋球的底部,是藏污納垢的「好地方」,孩子的大小便、嘔吐物很常見。由於數量龐大,商家不可能逐一殺菌消毒。

同理,除了這些排泄物,海洋球下面還可能有其他尖銳物品,劃傷小朋友。

所以儘量少帶孩子去海洋池、積木池裡面玩,即使萬不得已要去的話,玩完後也要及時給孩子洗手、洗澡,還要檢查一下池子底部,有沒有尖銳物品。雖然這些舉動是麻煩了些,但是和孩子的安全相比,麻煩一點真的沒什麼的。此外,在遊樂場,比海洋球更常見的,恐怕就是滑梯了。兒童乘坐滑梯出事的新聞,層出不窮。

前不久,英國一位媽媽抱著18個月大的寶寶玩滑梯,卻在滑行的過程中聽到「咔」的一聲,孩子的腿被生生折斷!

兒童滑梯一般是建議3歲以上的孩子使用,3歲以下也有相關的使用規範,這位媽媽的抱娃姿勢,明顯不符合相關規範。根據我國《無動力類遊樂設施——兒童滑梯國家標準》(GB/T 27689-2011),兒童滑梯應在醒目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記,表明年齡範圍、使用人數、是否需要大人陪同等。不同的滑梯,有不同的乘坐規範。所以——一定要看警示牌!一定要看警示牌!一定要看警示牌!重要的事情,說多少遍都不算多。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讓孩子置身於危險之中。

「網紅」打卡、戶外活動

危險正在靠近在「網紅」產業盛行的今天,「網紅打卡」成了旅行必做的事情。7天小長假中,黃山景區就出現了一名「不要命先生」,跳出欄杆,爬上懸崖峭壁的松樹,讓友人幫忙拍照,還不忘詢問:後面的山拍到了嗎?

我想如果告訴他這必死無疑他,一定不會做出如此危險的舉動。可就是這些僥倖心理,真的害人不淺。今年3月,就有一位遊客在大峽谷自拍時,不慎墜崖。為了一張照片,為了一個打卡,竟然永遠的離開了世界。

除了帶著孩子出門旅行,每天在公園常見的遊樂設施,也並沒有那麼和諧。鞦韆卡住頭導致身亡從鞦韆上摔下當場停止呼吸頭被卡在器材的鐵柵欄里……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在不經意間,奪走了無數孩子的性命。「健身器材有什麼危險的,我們每天都玩」這也是很多家長的想法。沒錯,如果物業按照規定設置,孩子按照要求使用,那危險會減少很多。然而事實是,公園裡面遊樂設施,健身器材設置不合理,缺少維護,孩子們把健身器材當玩具,毫無安全意識。福建消防製作過一個警示視頻,這樣的場景,你的孩子發生過嗎?雙腳同向擺動,會導致頸部、腰部、腿部異常拉傷,雙腳異向擺動,動作不宜過大,才是正解。

把立式盪板當鞦韆來盪,動作太大容易扭傷腰,意外摔下來也容易被盪板打到。

這個轉腰器很明顯看到一行字「請您陪同孩子一起在此玩耍」。可小朋友還是不扶把手,站在轉盤上轉圈,這樣很容易摔倒。

這些地方我們不能不讓孩子去玩,孩子玩的又安全又開心才是王道。

  • 首先,孩子玩的時候,大人一定要陪同,保持一個手臂的「接觸距離」;
  • 其次,檢查地面與器材。地面最好是橡膠,如果不是也要保證沒有尖銳物品。還有器材要「健康」,年久失修的「老弱病殘」別讓孩子玩。
  • 再次,遵守器材使用規則,所有合格的器材都有一個標籤,上面寫著注意事項和使用方法,多看一眼,認真遵守。

一定要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守則。不在器材上追逐打鬧,不推搡,按照正常程序活動。

吃人的車庫,小區里的危險不容小覷我們總是說,孩子的成長環境,真的很危險,孩子也真的很脆弱。有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今年10月3號,尚在小長假期間,一8歲男童在車庫周圍玩耍,恰逢一輛奔馳汽車駛出,由於疏於觀察,不幸把男孩撞到,急救車到達事,男孩已經沒有生命體徵。這樣的事情,一點也不少見。國慶前夕,湖北應城某小區內,一對母女在停車場入口轉彎處等待孩子的爸爸,並且原地蹲下。

就在這時,一輛越野車開燈駛出,轉彎時沒有看到蹲著的母女倆,直接碾壓了過去。

意識到自己撞人後,司機進行了倒車,對這個2歲的孩子進行了二次碾壓。

司機的疏忽大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我們不要把自己及孩子的性命,放在別人手裡。小區車庫一般都建設在地下,駛出車庫的時候,上坡需要加速,駛入車庫的時候,下坡速度更是不低。而且車庫這樣的地方,行人很少司機往往比較懈怠,很有可能就忽視了行人。更何況,就算司機全神貫注,行駛過程中也是有盲區的。山東菏澤交警大隊,曾邀請50名小學生體驗「汽車盲區」。

先是讓一名同學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不管是從擋風玻璃還是從後視鏡,都看不到任何人。

但是她下車之後,卻被震驚了!車的周圍其實站滿了同學,覺得一定能看到的地方都是盲區。

這50多個孩子,只是試驗對象。如果事故真的發生,真的心存僥倖時,那會是多少家庭的悲劇。

車輛行駛的盲區,比我們想像的要大的多。車身左側前部分約一米的地方,右側前部分約4米的地方。一張圖,看一下車輛的靜態盲區,到底有多大。

你以為他會看到你,可是你可能在他的盲區,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產生的。

除了靜態盲區,車輛行駛過程中,超車、會車的時候,還有動態盲區

這也是我們超車的時候,經常會有一輛車「嗖」的竄出來的原因,視覺盲區,不是故意不故意的問題。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遠離車輛,他們看見大汽車的時候,大汽車未必看得見他們。同時,在小區車輛較多,車庫進出口,轉彎的地方,一定不讓孩子靠近。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看到這些慘劇,作為一名媽媽,我的心情真的很沉重。「我還沒有好好愛她!」這是一位失獨媽媽在女兒溺亡之後的呼喊

也是無數意外喪子家庭的痛。在我們還有能力保護孩子,還可以防患於未然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孩子。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