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湧泉 等:敦煌藏經洞之謎

2021-05-14   歷史研究

原標題:張湧泉 等:敦煌藏經洞之謎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獻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但藏經洞封閉的原因和藏經洞文獻的性質,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藏經洞文獻以佛經殘卷為主體,其入藏與莫高窟所在三界寺僧人道真修復佛經的活動密切相關。後唐長興五年(934)前後,後來擔任敦煌都僧錄的道真開始大規模的佛經修復活動,藏經洞就是道真匯聚修復材料的「故經處」,它和三界寺的藏經處其實是兩回事。道真搜集敦煌各地寺廟的廢舊經本,目的在於「修補頭尾」。那些經過修復配補成套的經本,配入藏經處;剩下的殘卷或複本,則仍作為修復材料放在「故經處」備用,並最終成為藏經洞文獻的真正來源。至於藏經洞的封閉,則可能與道真主持的修復工作結束有關。

1900年6月22日,一個偶然的機會,道士王圓祿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稱「藏經洞」)發現了大批寫本文獻(少量為刻本)。文獻內容涉及中國11世紀以前(尤其是4世紀至10世紀)的歷史、政治、經濟、宗教、語言、文學、科技、社會生活和中外關係等各個方面。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影響之大,震動了整個世界。敦煌文獻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寫本為抄寫於東晉昇平十二年(368)的《法句經》(甘博1號), 最晚為《大宋咸平五年壬寅歲(1002)七月十五日敦煌王曹宗壽、夫人氾氏添寫報恩寺藏經錄》(俄弗32號),前後跨越600多年,歷經十餘個朝代。據最晚的紀年推斷,藏經洞的封閉時間應在11世紀初。但封閉的具體原因,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與之相關的藏經洞的性質,也長期困擾著海內外學術界,包括避難說、廢棄說、書庫改造說、佛教供養物說、排蕃思想說、三寶崇拜說等,眾說紛紜。其中提出較早且影響較大的是避難說和廢棄說。所謂避難說,是指藏經洞的封閉是為了躲避戰亂。在某種緊迫的威脅來臨之前,僧人把經卷、絹畫等封存起來。至於躲避什麼戰亂,又有種種猜測,迄無定論。廢棄說是指藏經洞的文獻都是廢棄不用之物,但又不宜隨便丟棄,便集中起來加以封存。但以上種種說法,都有較多的猜測成分,未能得到廣泛認同。

1990年,施萍亭提出,藏經洞文獻應與三界寺僧人道真修復佛經有關。榮新江也認為「道真從各寺收羅來的古壞經文,也作為有待修補的材料保存在三界寺,並最終進入藏經洞」,「藏經洞的主體文獻佛典和供養具,原是三界寺的藏經和資產」。鄭炳林進而認為「藏經洞出土的藏經就是三界寺的藏經,藏經洞是三界寺的圖書館」。林世田等通過對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卷的考察,認為「藏經洞文獻文物與道真收羅古壞經卷和修補佛典的活動有密切的關聯,修補古壞經文應是三界寺藏經的重要來源」。

近十年來,本課題組對業已刊布的敦煌文獻作了全面普查,深刻感受到敦煌文獻實際上是以殘卷或殘片為主體,它們確實與道真有密切關係,甚至可以說,藏經洞就是道真安放修補佛經材料的場所。藏經洞的封閉,則可能與道真主持的修復工作結束有關。

在這個話題正式展開以前,有必要先認識一下本文關注的核心人物——道真和尚。道真俗姓張,19歲時已是敦煌莫高窟三界寺沙門。北敦5788號(北747;柰88)《佛說佛名經》卷一三末題:「沙門道真修此經,年十九,俗性(姓)張氏。」施萍亭推測這一年可能為長興五年,近是。道真長興五年編《見一切入藏經目錄》(北敦14129號)中有「官寫《大佛名經》一部,一十八卷」,也許正是北敦5788號道真修補的《佛名經》。那麼道真「年十九」這一年確應是長興五年或前後一二年。

大約950年至985年間,道真出任沙州釋門僧正。敦研322號《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末署「辛亥年十二月七日釋門僧政道真」,「辛亥年」應為951年(十二月七日則已是952年);伯3238號《乾德二年(964)九月十四日沙州三界寺授女弟子張氏五戒牒》、伯3320號《乾德二年九月十五日沙州三界寺授女弟子張氏五戒牒》授戒人皆為「授戒師主釋門僧正賜紫道真」;斯330號《雍熙二年(985)五月十四日三界寺道真授程惠意八戒牒》、斯4115號《雍熙二年(985)五月十五日沙州三界寺授八戒牒》授戒人皆為「授戒師主沙門道真」,後者應是省去了「釋門僧正賜紫」字樣。

大約986年至987年間,道真升任「都僧錄」一職。斯4915號《雍熙四年(987)五月沙州三界寺授女弟子智惠花菩薩戒牒》授戒人為「傳戒師主都僧錄大師賜紫沙門道真」,則當年早些時候或此前一年道真已經出任都僧錄。伯3440號《丙申年三月十六日見納賀天子物色人》,其中的「丙申年」《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4輯定作996年,甚是。文中有「張僧錄黃綾子壹匹」的記載,這個「張僧錄」應該也是指張道真,「僧錄」即「都僧錄」之略。這是關於道真有明確時間線索的最晚的一條記載。

道真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下面這段話:

長興伍年歲次甲午六月十五日,弟子三界寺比丘道真,乃見當寺藏內經論部帙不全,遂乃啟顙虔誠,誓發弘願,謹於諸家函藏尋訪古壞經文,收入寺中,修補頭尾,流傳於世,光飾玄門,萬代千秋,永充供養。(北敦14129號《見一切入藏經目錄》,同一目錄又見於敦研345號、斯3624號)

道真搜尋的這些「古壞經文」去哪兒了?它們和藏經洞文獻是什麼關係?藏經洞為什麼要封閉?這是下文要回答的問題。

一、敦煌文獻的主體是殘卷

要討論藏經洞的性質,首先就必須對藏經洞文獻的完整和殘缺情況有一個準確的評估。

(一)殘卷的比例

如眾所知,敦煌文獻主要是佛教文獻,後者約占敦煌文獻總數的90%以上,而這些文獻,又以殘卷或殘片居多。但殘缺的比例究竟有多大,以往人們往往只有一個感性的認知,具體殘缺到何種程度則語焉不詳。方廣錩說:「所留下來的五六萬號遺書,絕大部分是殘破不全的,或者首殘,或者尾殘,或者首尾均殘。」後來他在深入調查編目的基礎上,作過如下統計:「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敦煌遺書總計為16578號。其中同時具有天竿和尾軸的佛典,只有8號……英國共收藏漢文敦煌遺書14000號,其中真正完整的捲軸裝,只有30號。」

《妙法蓮華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乘無量壽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大般涅槃經》《維摩詰所說經》《佛名經》是敦煌文獻中留存卷號最多的八部大經,約占全部敦煌文獻卷號的三分之一以上。據方廣錩統計,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這八部大經敦煌本的總號數為10940號,其中某卷首尾完整的僅466號,占總號數的4.3%。最近,本課題組普查了這八部大經在所有已刊布敦煌文獻中的完整度情況,結果如表1前8行所示。較之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卷,全部已刊布的敦煌文獻中八部大經的完整度略有提高,不過也僅占5.18%。需要特彆強調的是,表1中所謂的「完整」,是指一部經中的某一卷首尾完整,而不是整部經完整無缺。若用整部經來統計,除了《大乘無量壽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僅一卷)以外,其他六部大經能拼成一部完整寫經的恐怕少之又少。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的大經,甚至連一部完整的也無法湊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某一卷整卷全缺的就有七卷之多,詳見下文)。

(二)從殘卷綴合看藏經洞的原貌

如上所說,敦煌文獻絕大多數是殘缺不全的,殘卷比例達90%以上。那麼這種殘缺情況是不是藏經洞發現之後人為造成的?

法國伯希和是繼英國斯坦因之後,較早進入敦煌藏經洞查看敦煌寫卷的探險家,他曾這樣描述當時看到的每包寫卷的情形:「余解數版觀之,其中寫本或失首,或缺尾,或中裂,亦有僅存標題者。」這應該是對藏經洞文獻發現之初藏品完缺真實情況的披露。

通過對殘卷綴合情況的分析,我們可進一步回答這個問題。為方便討論,以下凡是殘缺不全的卷子,所存行數不足一紙的稱為「殘片」,所存行數超過一紙的則稱為「殘卷」,但一般情況下則統稱為「殘卷」。

近十年來,在對業已刊布的敦煌文獻作全面普查的基礎上,本課題組正持續對敦煌殘卷做系統全面的綴合。按目前已經綴合的成果來看,可綴合的殘卷比例在四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說,假定敦煌文獻的總數為7萬號,那麼可綴合的殘卷數就達17500號以上,數量極其驚人。仍以敦煌文獻中的八部大經及其他部分我們已做過綴合的佛經為例,其可綴殘卷比例、綴前殘卷比例、綴後殘卷比例等數據如表1所示。

就八部大經而言,表1中可綴比例最高的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可綴殘卷占寫卷總數的39.05%;最低的是《大乘無量壽經》,可綴殘卷占寫卷總數的11.42%。後者僅1卷,篇幅較短,是敦煌陷蕃後流行最廣的佛經之一,故留存的完整文本相對較多,相應的可綴殘卷也比較少。除八部大經以外,其他佛經殘卷的可綴數也大多在25%以上,平均則達27.83%。

敦煌殘卷的可綴比例如此。下面筆者試以《金光明最勝王經》為例,作進一步的分析。

中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是敦煌文獻的四大收藏機構。根據統計,四大館藏《金光明最勝王經》寫卷達1885號,占《金光明最勝王經》敦煌寫卷總數的95%,其中國家圖書館藏《金光明最勝王經》寫卷875號,有392號可與其他寫卷綴合;英藏522號,有132號可與其他寫卷綴合;俄藏444號,有214號可與其他寫卷綴合;法藏44號,有9號可與其他寫卷綴合。其具體綴合情況如表2所示。

分析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國家圖書館藏卷「殘卷+殘卷」「殘卷+殘片」綴合的比例都很高,其中本館藏卷互綴83組,與其他館藏綴合66組;英藏分別只有11組、32組;俄藏分別只有2組、27組;法藏只有與其他館藏綴合5組。可綴比例相差懸殊是有原因的。據記載,1910年國家圖書館藏卷運送北京途中,李盛鐸等人與押運者監守自盜,盜取部分卷子後又割裂寫卷以充數,國家圖書館殘卷可綴比例奇高,很可能與此有一定關係。李盛鐸藏卷現歸日本武田科學振興財團所屬杏雨書屋所有(以「羽」編號),國家圖書館藏卷頗有可與杏雨書屋藏卷綴合者,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寫本羽348號+北敦6510號、北敦8516號+羽457(16號)+羽457(2號)、羽261號+北敦2609號三組可以綴合,綴合方式皆系「殘卷+殘卷」綴合,銜接處所有裂痕皆呈豎直向下之勢,帶有人為撕裂的痕跡,很可能就與李盛鐸等人監守自盜有關。

(2)俄藏卷「殘片+殘片」綴合的比例很高,本館藏卷互綴、與其他館藏綴合分別達57組、12組;國家圖書館藏卷只有20組、5組;英藏只有22組、9組;法藏只有館藏互綴2組。俄藏殘片與其他館藏殘片綴合的12組中,與英藏綴合的有8組,與國家圖書館藏綴合的有4組。另外俄藏以「殘卷+殘片」形式與其他館藏綴合的27組中,俄藏殘片與英藏殘卷綴合1組,俄藏殘片與國家圖書館藏殘卷綴合25組。由此可見,俄藏殘片不但數量多,並且相當一部分可以與國家圖書館藏、英藏寫卷綴合。四大館藏中,俄藏入藏時間最晚,1914—1915年,奧登堡在敦煌把藏經洞中的碎片也席捲而去,俄藏的不少碎片正是從英藏和國家圖書館藏卷上掉落下來的。

由此可見,藏經洞文獻發現後,確有部分寫卷的撕裂是流散過程中人為造成的,但這些殘卷的比例應該不會太大。更大量的寫卷應該是原本就以殘卷或殘片的形式保存在藏經洞中。即便那些可以綴合的殘卷或殘片,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英藏以「殘卷+殘卷」形式本館藏卷互綴2組,與其他館藏綴合13組;俄藏「殘片+殘片」形式本館藏卷互綴達57組,這些殘卷或殘片多數可能就是原本以分離的狀態保存著的。

二、三界寺「經藏」與「故經處」

如上所說,敦煌文獻以殘卷為主。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藏經洞文獻為什麼以殘卷為主?這些殘卷匯聚在一起的目的是什麼?這些殘卷與三界寺藏經是什麼關係?這是接著需要深究的問題。

三界寺位於莫高窟前,是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官寺之一,如前所說,三界寺僧人道真曾長期擔任敦煌地區的最高僧官——都僧錄,可見其地位非同一般。榮新江認為藏經洞的主體文獻佛典和供養具都來自「三界寺的藏經和資產」,包括三界寺「供養經和畫」,也包括「道真從各寺收羅來的古壞經文」;鄭炳林認為藏經洞出土的藏經就是三界寺藏經,來源於抄經、供養經、收集諸寺古壞經文、乞經等四個方面。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藏經洞文獻的主體源自道真搜羅的古壞經文,而三界寺的藏經則另有其地。

(一)三界寺的「經藏」

人們指稱敦煌文獻為「廢棄」物,一個主要理由是敦煌文獻以殘卷為主,而完整的寫卷數量極為有限。如方廣錩指出,唐代會昌廢佛以後到宋初,全國的藏經基本上均以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為基礎而組織,但敦煌遺書中的佛典只有170部左右,約占《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的七分之一,即便是這些佛典,除少數單卷經、小部頭經及若干當時極為流通的經典尚稱完整之外,絕大部分佛典也是帙殘卷缺、珠零璧碎。敦煌佛教興盛,統治者崇信,晚唐、五代敦煌教團曾向內地乞求經本,請得包括金銀字大藏經多部,補足了本地的大藏。因此,「根據藏經洞封閉前敦煌存有的完整的大藏經以及多部金銀字大藏經沒有被收入藏經洞,收入藏經洞的全部是單卷殘部,碎篇斷簡,乃至破爛不堪的殘卷廢紙的事實,『避難說』確難使人信服」。因而他贊同藏經洞文獻為「廢棄說」。其實,這與人們把三界寺藏經與藏經洞藏經混為一談有關。

道真所編三界寺藏經目錄,共有3個抄本,即敦研345號、北敦14129號、斯3624號,其中敦研345號原卷無題,《甘肅藏敦煌文獻》擬題「三界寺藏內經論目錄」,此本最後有「此錄不定」四字;北敦14129號首題「見一切入藏經目錄」;斯3624號首題「三界寺見一切入藏經目錄」,僅存首頁。施萍亭認為敦研345號是第一部藏經目錄,清理登記了三界寺本寺所藏經卷;北敦14129號是第二部藏經目錄,是道真「尋訪古壞經文,收入寺中」之後所進行的登錄;斯3624號是最後的謄抄本,格式統一、字跡規整,可惜僅存一紙。敦研345號云:「長興伍年歲次甲午六月十五日,弟子三界寺比丘道真,乃見當寺藏內經論部[帙]不全,遂乃啟顙虔誠,誓發弘願,謹於諸家函藏尋訪古壞經文,收入寺,修補頭尾,流傳於世,光飾玄門,萬代千秋,永充供養。……應有藏內經論,見為目錄。」其中敦研345號第一種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六百卷,六十帙」,斯3624號同;北敦14129號稱「應有所得經論,見為目錄,具數於後」,第一種作「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六百卷,六十帙,全」。又斯6225號「三界寺比丘道真諸方求覓諸經,隨得雜經錄記」:「集《大般若經》一部,六百卷,具全。又集《大般若經》一部,未全。《大涅槃經》三部。《大悲經》三卷,具全。」可見當時三界寺不僅有完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而且還有殘缺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

又斯5663號《中論》卷第二末題記:「乙未年正月十五日,三界寺修《大般若經》,兼內道場課念。沙門道真兼條修諸經十一部,兼寫《報恩經》一部,兼寫《大佛名經》一部。道真發心造《大般若》帙六十個,並是錦緋綿綾具全,造銀番伍拾口,並施入三界寺。銅令香盧(爐)壹,香槏一,施入三界寺。……道真修《大般若》壹部,修諸經十三部,番二七口,銅令香盧(爐)壹,香兼(槏)壹,經案壹,經藏一口,經巾一條,香花氈壹,已上施入經藏供養。」乙未年應即道真發願「尋訪古壞經文,收入寺中」修復佛經的次年,即935年。佛經一般每十卷為一帙,道真「修《大般若》壹部」,「造《大般若》帙六十個」,可見這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但全套完整,而且連錦緋綿綾帙子俱全。這部修好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最後「施入經藏供養」,這個「經藏」連同道真發願文中「當寺藏內」「藏內經論」的「藏」,應都是指佛藏,也就是三界寺的藏經處,這才是三界寺真正的圖書館。

考宋人據梁顧野王原本改編的《玉篇》艸部云:「藏,才浪切,庫藏。」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其中的「守藏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作「守藏室之史」,司馬貞索隱:「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故「藏」即可指「藏室」「藏書室」。佛典的「經藏」既可指佛教經、律、論三藏的經類典籍或泛指佛教經典,也可直接指寺院存放佛經處。前者如伯3808號《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玉泉山上,聖人重飾寶蓮宮;金谷河邊,皇后[]經藏殿。」(脫字周紹良擬補作「更修」,近是)「經藏殿」就是指收藏佛典的樓閣。類似的稱呼還有「經藏院」、「經藏閣」、「經藏樓」等。後一種含義如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所有經典章疏皆不應分,當納經藏,四方僧共讀。」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七一《白氏集後記》:「集有五本,一本在廬山東林寺經藏院,一本在蘇州禪林寺經藏內,一本在東都勝善寺益塔院律庫樓,一本付侄龜郎,一本付外孫談閣童。」(此例「經藏」與上句「經藏院」同義)斯2073號《廬山遠公話》:「遠公便制疏抄,前後三年,方始得成。……後取其疏抄將入寺內,於經藏中安置。」伯4004號《某寺交割常住什物點檢歷》:「《大佛名》一部,在經藏。」斯5818號背《蕃卿當納印子數》:「於經藏里蕃卿印子下一萬九千九百六十四,卿當分納一萬一千一百六十四。」北敦841號背(北679;盈41)有「癸未年八月十一日於經藏內再點勘經教現有部帙數目」。其中的「經藏」皆指寺院存放佛經處。北敦841號還詳細標明每部佛經存放在「經藏內」的具體位置,包括西面藏、南面藏、北面藏以及上層、下層等。敦煌寺院中有「知經藏」的僧職,就是管理寺院藏經的僧人。如斯2447號《壬子年(832)知經藏所由僧光璨共僧伯明交割經律論手帖》:「壬子年二月二日,共前知經藏所由伯明 剖經論律等。」可參。道真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施入經藏供養」,這個「經藏」正是指寺院藏經處,他把修復完整且經帙俱全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1部、諸經13部,連同經案、經藏(此指書櫃)、經巾等,一併施入「經藏」——三界寺的藏經處——供養。

據普查,敦煌文獻有漢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881號,儘可能拼接綴合後,600個卷次中,有完整寫本的卷次為265卷,沒有完整寫本的卷次為335卷,其中卷七五、卷一二二、卷三一四、卷五八、卷五一三、卷五一七、卷五六一凡七卷整卷缺失,另外卷三九、卷四〇、卷一二八、卷一三二、卷三四〇、卷四三七、卷四六三、卷四八〇、卷五三三、卷五四六、卷五九六這11卷也僅見很小的殘片或一紙左右的殘卷。很明顯,道真把修復完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施入三界寺藏經處以後,留下的就只能是「未全」的本子以及另外一些複本和零卷碎片了。

事實上,作為「鎮國之典,人天大寶」,唐五代敦煌地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信仰頗為盛行,很多寺廟都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如龍興寺、普光寺、乾元寺都有整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寺(斯5045號、斯4688號)、靈修寺(斯4627號)、聖光寺(北敦7954號)則各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本一部。北敦841號背癸未年「經藏」目錄,所屬寺院不明,則分別有「金字題頭並錦帙子」和「布帙」《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殘本各一部(據原卷標註,分別缺13卷、32卷)。雖不能排除這些殘缺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後來作為「古壞經文」被道真收集的可能性,但至少那幾部完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沒有理由一併歸入三界寺(當然更不會歸入藏經洞)收藏的。

再看《大般涅槃經》。敦煌文獻中通行的是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和唐若那跋陀羅與會寧等譯《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合編的四十二卷本。敦研345號《三界寺藏內經論目錄》:「《大涅槃經》三部,各部卌二卷」,北敦14129號《見一切入藏經目錄》作「《大般涅槃經》三部,各部卌二卷」,斯3624號《三界寺見一切入藏經目錄》作「《大般涅槃經》三部,每部四十二卷,四帙」。三部目錄記載略同,可見三界寺至少有三部完整的四十二卷本《大般涅槃經》經本。據普查,敦煌文獻中有這一系統的《大般涅槃經》寫本2789號,其中某一卷首尾完整的達181號,比例很高,但其中卷三十、卷四一都只有一個卷子是完整的,要勉強拼湊成一部完整的寫卷已是不易,更別說三部了。很顯然,道真登錄的三部完整的《大般涅槃經》經本也必另有去處——大機率也是施入三界寺的「經藏」,即有別於藏經洞的本寺藏經處了。

《三界寺藏內經論目錄》應是三界寺的藏經目錄,也是道真修復佛經的工作目錄。其中敦研345號收經169條152種,北敦14129號收經171條157種,二目重合的佛經123條117種;斯3624號收經22條20種(其中19種見於敦研345號,17種見於北敦14129號);這三部目錄總計收入佛經192種。這192種佛經,僅「《佛本行集經》,一部,六十卷,欠三卷,六帙」「大方廣佛花嚴經七卷,全無」兩種北敦14129號有殘缺情況介紹,這也許意味著其他所登錄的佛經都是完整無缺的。但普查敦煌文獻,這192種佛經中有全本的僅67種,未見的約58種,僅見殘本的約67種,後二類占近三分之二。這些佛經之所以藏經洞不見或殘缺不全,也是因為這是「藏內經論」,入藏的不是藏經洞,而是「經藏」處。那些敦煌文獻中有全本的佛經,大多可能是複本,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光明經》《維摩經》《父母恩重經》《八陽神咒經》《大乘稻芉經》《善惡因果經》《盂蘭盆經》《藥師琉璃本願功德經》等,敦煌文獻中都有大批覆本(有的複本多達百千部),它們出現在藏經洞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又如敦研345號、北敦14129號均收載《救護身命經》一卷,敦煌文獻中存有該經24號,包括國家圖書館藏5號、英藏4號、法藏1號、俄藏11號、散藏3號,其中基本完整的僅伯2340號。如圖1、圖2所示,該號除首部略有殘破且有修補外(前五行文字略有殘缺),大體完整,卷背包首題「佛說護身命經一卷」,題目下署「界」「比丘道真」字樣,很明顯這是經過道真修補的本子。這個基本完整的本子沒有「入藏」,極有可能是因為「藏內」本身已收藏有更完整的本子(伯2340號第六、七行中部有補字,必有依據)。

(二)三界寺的「故經處」

那麼藏經洞的性質又是什麼?考北敦7711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一六(兌廢稿)末題記:「此一紙請於故經處安置,為白,恐得罪。」此號原卷僅存1紙27行,卷面有兩個殘洞,天頭上有一「兌」字。方廣錩據此認為「故經處」是敦煌寺院「專門存放廢棄經典的地方」,甚是。「故」謂故舊、破舊。伯3638號《辛未年正月六日沙彌善勝於前都師慈恩手上見領得諸物歷》:「故經案壹。無唇經案壹,在李上座。經架壹。」「故經案」與下句「無唇經案」並列,是指舊書桌、破書桌,是其義。前引道真發願文的「古壞經文」亦即故壞經文,指破舊零散的經本。北敦7711號末題記的字體與正文不同,應是其他人所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為三界寺修復的重點佛典,這條題記也許就是出於三界寺的僧人之手,「故經處」極有可能就是後來的藏經洞,藏經洞也就是道真「謹於諸家函藏尋訪」所得「古壞經文」的存放地。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加以說明。

1.藏經洞文獻多源於「諸家函藏」

藏經洞文獻大多來自敦煌各家寺院,對此,前賢已多有闡發和討論。如榮新江說:「三界寺是個小寺,無法雇用大量寫經生來抄寫佛典,所以道真採用從各寺收集古舊佛典抄本,修補集成的作法,藏經洞出土的一些非三界寺的寫卷,應當就是這樣從各處收羅來的結果,而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敦煌佛經寫本,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出自不同時代、不同抄書手,有不同寺院的藏書印,其原因就是它們原本是集成的。」鄭炳林也說:「張道真等人不僅將敦煌諸僧寺閒置佛經作為搜集配補三界寺藏經的對象,而且晚唐五代敦煌諸尼寺的閒置佛經也是他們搜集配補對象。」「這些寺院主要有龍興寺、靈圖寺、報恩寺、凈土寺等,幾乎晚唐五代敦煌主要寺院都有佛經及其經錄轉入三界寺,成為三界寺藏經的一部分。」

敦煌寫卷所見大量其他寺院的印記,充分印證了上述說法。即以榮新江提到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寫本為例,原卷有很多標有來源的勘記或題記,除了標有「界」「三界寺」19號外,還有「恩」(報恩寺)35號,報恩寺與三界寺同見23號,「土」「凈」「凈土」「凈土寺」5號,「聖」(聖光寺)5號,「龍」(龍興寺)4號,「連」「蓮」(蓮台寺)3號,「干」「乾元」(乾元寺)3號,「永」(永安寺)3號,「乘」(大乘寺)3號,「啚」「靈圖」「靈啚寺」2號,「乾明寺」1號,「顯」(顯德寺)1號,「普」(普光寺)1號,「開」(開元寺)1號,「金光明寺」1號,「濟法寺」1號。此外還有「張記」4號(其中與三界寺、乾元寺同見各1號,「張記」疑出自張道真),等等,五花八門、來源不一,這說明道真搜集的古壞經文後來確實放在了藏經洞。

2.藏經洞文獻的分類匯聚

敦煌文獻被譽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內容無所不包,但給人的感覺似乎有些雜亂。其實藏經洞文獻原本雜而不亂,有著它自己的匯聚和存放系統。斯坦因是最早對藏經洞文獻的原始面貌留下記載的考古學家。雖然在他之前王道士已然做過翻檢搗騰,但根據斯坦因的描述,漢文、藏文以及其他文字材料原本是被分類擺放在一起的。其中「雜包裹」包裹梵文、于闐文、回鶻文、粟特文寫卷以及絹畫、絲織品等,「正規的圖書包裹」分別包裹漢文和藏文卷子,擺放整齊有序。甚至碎片也是集中包裹在一起:「當我打開一個素色帆布的大包裹時,發現裡面滿是各式各樣的紙片、畫有圖像的薄如蟬翼的絲綢或布片以及大量的寫有文字的絲綢殘片。」「我在密室中發現了許多包裝仔細、縫製精美的小袋子,裡面所盛的僅僅是一些漢文經書的殘紙斷片。……在其他更大一些的包裹中……裡面所放的主要是帶有木軸的佛經殘卷、捲軸、綢帶及裝經卷的布袋等文房用具。」其實這些正是道真發願文所說的「古壞經文」及已被廢棄的護封、經帙等。把它們類聚在一起,目的正在於「修補頭尾」或作為裱補材料,一旦需要,修復者即可根據放置材料包裹的不同,按包索取需要的材料,以作修補之用。

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敦煌文獻,仍然有大批把內容不同但裝幀或行款相同的材料聚集在同一卷號下的情況。如斯5665號,《敦煌寶藏》題「佛經碎片」,方廣錩目驗原卷後說:「原件用紙為一包。打開紙包,可見有數十張殘片。每張殘片用鉛筆標有序號,共編到56號。……這批殘片規格大體相同。……大抵均為經折裝,亦有個別為捲軸裝。……每半葉6行到8行,其中以每半葉7行為主流。」除第49號為一信封裝有殘片13片外,其餘部分包括《維摩詰所說經》《摩訶僧祇律》《大寶積經》等14種佛經的數十張散葉,有的佛經有多張散葉,但先後順序散亂,互不銜接。為什麼會把這些不同佛經的散葉彙集在一起?方廣錩沒有說明。筆者認為,這裡的關鍵就在於它們「規格大體相同」「大抵均為經折裝」,把這些裝幀或行款相同的材料匯聚在一起,目的同樣在於為修復同類裝幀的佛經作材料上的準備。又如斯2943號,共244行,依次匯聚《弘道廣顯三昧經》卷四、《正法念處經》雜抄、《悲華經》卷二、《正法念處經》卷六七等散葉,這些散葉出於不同抄手,但皆為捲軸裝殘紙,紙張規格、行款格式近似,其匯聚在一起,目的同樣在於作為修復材料之用。

另如北敦4724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以下簡稱《國圖》)擬題「大寶積經廢稿綴卷」,共10紙133行,所抄內容分別見於《大寶積經》卷八三(2)、卷二八(26)、卷二(10)、卷一(7)、卷二七(12)、卷二二(12)、卷五(25)、卷四(4)、卷二(15)、卷四八(20)。這些不同卷次的散葉錯落綴接在一起出於什麼目的?《國圖》條記目錄認為是「備作抄寫其它文獻」,甚是。再如台圖57號,《台圖》題「妙法蓮華經」,共5紙104行,所抄內容分別見於《妙法蓮華經》卷一(26)、卷二(11)、卷二(14)、卷五(28)、卷五(25),其中第五紙為「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首題),是一個單獨的散葉,姑置不論。而第一紙、第二紙+第三紙(此二紙內容先後銜接,書風字跡近同,可以綴接)、第四紙卻見於經本的不同卷次,各紙行數參差,書風字跡也明顯不同(見表3),原卷卻黏接在一起,也應是修復者有意為之,目的在於類聚同一經本的散葉,方便修復或保存。

進而我們還發現台圖57號第一紙後部可以與三井11號、俄弗119號綴合,這就進一步說明台圖57號把此五紙歸併在同一號下,應系搜集者或藏家對同一經本散葉的臨時類聚,而與誤綴無關。類似的卷號比比皆是,恐怕正是道真他們搜集並分類匯聚或綴接的「古壞經文」,目的在於作修補之用。

由此可見,三界寺藏經與藏經洞藏經確實是兩回事。那些完整的佛典都收藏在三界寺「經藏」中;而留在藏經洞的只是一些複本、殘本甚至是碎片,它們來自「諸家函藏」,意在「修補頭尾」,而且各類材料分類包裹、井然有序,為開展大規模修復工作提供了便利。以前人們糾結於敦煌文獻沒有一些本該有的完整佛典,因而生髮種種疑慮,原因就在於把兩者混為一談了。

三、藏經洞文獻「修補頭尾」實證

如上所說,藏經洞本是三界寺的「故經處」,是道真放置「古壞經文」的場所,但它們並不是廢棄,而是為了「修補頭尾」,即用於修復佛經。那麼,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藏經洞文獻有沒有經過古人尤其是三界寺修復的具體證據呢?本節我們就從「修補頭尾」的角度來看看藏經洞文獻被修復的實例。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古書的破損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那些使用頻繁的佛經,破損更快,而卷頭卷尾尤甚。敦煌佛教經錄中有不少經卷完缺情況的記錄。如伯2727號《酉年(829)三月十三日於普光寺點官〈大般若經〉錄》:「酉年三月十三日,緣國家建福,水則道場轉經,次至永康。……會先年官《大般若》一部,諸帙內欠數及無頭尾者,一一抄錄名目。……弟卅四帙,內弟一欠頭,弟七欠尾;弟卅五帙,足,內弟四無頭;弟卅六帙,內欠弟二;弟卅七帙,內弟二欠尾,弟三欠頭;弟卅八帙,內欠弟四,弟三卷欠頭。……已上共計(伍)拾貳帙,計經卷叄伯玖拾捌卷。余不足者於龍興藏官經數內取貳伯兩卷。通前共計陸伯卷。」其中整卷缺的,直接用龍興寺藏的官經本來配補;而那些缺頭尾的,寫卷沒有交代,恐怕只能補抄或者想法找其他複本來綴接。斯4447號《某寺〈大般若經〉點勘錄》:「弟十六帙:內欠弟二卷,十七紙;弟三卷,無頭;欠弟五卷,十五紙;弟九卷,十七紙;弟十卷,十四紙。」該卷背面註:「共六帙經,圈者未得本。」這是說所缺的卷目,需找另外的本子補抄來配補(所缺卷號後標出的紙數,就是根據異本統計而得),但有些卷帙,尚未找到另外的本子,則在帙號上畫一圈標出(原卷分上下欄抄寫,上欄帙號上部畫圈的位置已被裁去,下欄第卌六帙等六帙上方畫有圈號)。斯5046號《某年四月十三日上下藏〈般若經〉諸帙點欠數目》云:「四月十三日,上藏點《大般若經》欠數:弟五十六帙,內欠弟十卷;弟三十帙,內欠弟八卷;弟三十五帙,內弟四卷欠頭,要接。點下藏欠《大般若經》數:弟二十二帙,內弟六卷無表,頭破;又弟七卷表破,要接;弟二十卷無表,頭破;欠弟五卷。……弟三十五帙,內弟四卷要接頭。」「表」應是指護封。「接」指綴接,這些表破或缺頭少尾的殘卷「要接」,就是說需要綴接配補。伯3869號《付金光明寺、龍興寺諸色人等經歷》史法律之下有「接頭《大般若》兩卷」的記錄,所謂「接頭《大般若》」,大概就是指卷首經過修補綴接的經本而言。即便那些沒有破損的卷子,由於寫卷本身「是一張紙一張紙拼起來的,到某個時期漿糊脫了,就可能脫成兩卷」乃至更多的散葉,同樣需要做綴接和修補。

事實上,藏經洞文獻中也存在大量缺頭少尾的殘卷被綴接配補的例子。道真長興五年編《見一切入藏經目錄》(北敦14129號)中有「官寫《大佛名經》一部」,大概是他「修補頭尾」的重點對象之一。《大佛名經》或稱《佛說佛名經》,簡稱《佛名經》,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經典,曾流傳多種不同的版本。最早的是元魏菩提流支譯的12卷本,後來又有20卷本、16卷本、30卷本等改編本。敦煌文獻中有大量該經的抄本,僅《國圖》收錄的各種版本的卷號就有452號,其數量之多,可見一斑。由於《佛名經》是僧人日常持誦的經典之一,使用率高,散脫或破損在所難免。斯6055號16卷本《大佛名經》點勘錄,其中第十一、十四、十五卷下均註明「欠頭」,第十三卷下則註明「欠頭,欠尾」,就是對該經殘缺情況的記載。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道真等人對《佛說佛名經》綴接修復的具體例子。

上文已提及的北敦5788號,為《佛說佛名經》第十三卷寫本,原卷首尾完整,共24紙(第1紙為護首,第2紙僅7行,第3紙20行,2、3紙相合相當於一整紙),首題「佛說佛名經第十三」,尾題「沙門道真修此經,年十九,俗性(姓)張氏」。此卷護首為麻紙,染黃而未塗蠟,2、3紙及尾紙為白麻紙,其餘各紙為經黃打紙,砑光上蠟。卷背第1、2紙騎縫處有題記「三界寺道真念」,第2紙卷背有題記「三界寺沙門道真受持」,其餘各紙騎縫處有勘記「三界」「界」「三界道真」多處。經文前2紙及尾紙與中間各紙紙張、行款、字體均有所不同(圖3、圖4),應即長興五年前後道真「年十九」時綴接修復。尾紙背面倒書「佛名經卷第十六」,其下署「界比丘道真受持張」,林世田等推測「此尾紙原為道真受持的《佛名經》第十六卷的護首,後來《佛名經》第十六卷可能不堪使用,故而改作《佛名經》第十三卷的尾紙」,當是。斯6055號某寺勘經目記錄《大佛名經》第十三卷「欠頭,欠尾」,也許正是指此本修復前的原貌而言。

又如北敦5679號系《佛說佛名經》卷十六寫本,原卷捲軸裝,首尾皆全,經文30紙(第1紙4行,第2紙18行,以後各紙大抵每紙23行,個別24行)。此號可分作北敦5679A(首紙4行)和北敦5679B(第2紙以後)兩部分,內容雖前後相接,但第1紙與第2紙(總第4行與第5行間)的黏接不是很合縫,第1紙卷心明顯較第2紙高,如圖5—1所示,接縫處上下欄線錯落不齊,第2紙首行(總第5行)文字右側筆尖頗有被第1紙遮蓋者(如上欄「兜」末筆、下欄「南」的右下側豎筆、「無」末筆),行末「成就」2字的右側筆畫應是被遮蓋後補描在第1紙上的,而且前後兩部分抄寫行款格式不同(前4行字形、字間距均較後一部分大),書風書跡有別,可以確定第1紙與後面各紙並非出自同一人之手,第1紙應該是後來修復時綴接黏貼在第2紙之上的。

再看北敦11567號,如圖5-2右部所示,存2紙,首紙為護首;次紙經文僅存3殘行,首行題「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六」。此號與北敦5679B號抄寫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卷心等高,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相近、字跡近同,當出於同一抄手(如表4所示,三號共有的「佛」「面」「第」「南」4字的橫折筆,北敦11567號與北敦5679B號頓筆後,順勢向左下方行筆;而北敦5679A號的橫折筆有明顯的凸起,頓筆力度較大,出鋒;又「無」字上部北敦11567號與北敦5679B號不連書,而北敦5679A號連書),北敦11567號很可能就是北敦5679B號前面丟失的部分,試作綴合如圖5-2所示,雖難以完全綴合(除北敦11567號留存的3殘行外,二號之間應還缺1整行),但字跡書風、上下欄線等皆密合無間;北敦5679B號第2紙共18行,加上北敦11567號殘存的3行及缺失的1整行,另外首紙標題一般占2行,共計23行,亦合於北敦5679B號完整各紙每紙抄23行的紙幅。

北敦5679A既然北敦11567號本屬北敦5679B號前面殘損的部分,怎麼又會被北敦5679A號取代呢?這是因為北敦11567號位於卷首,破損過甚,後來「修補頭尾」時便裁去第1紙,用北敦5679A號來代替。《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5679號「背有古代裱補」,這個「修補頭尾」「裱補」的人,極有可能就是道真等人,時在長興五年前後。

上面這例可以稱作因卷首磨損而綴接。下面我們再舉一個因抄寫脫誤而補綴的例子。

北敦2051號《佛說佛名經》卷四,首缺尾全,存22紙613行。尾題「佛名經卷第四」。後21紙有硃筆校改字,背有古代裱補。局部如圖6-1所示。《國圖》定作十六卷本,條記目錄稱該號用經黃打紙,為7—8世紀唐寫本;首紙(前29行)與後邊紙質、字跡不同,系歸義軍時期後補。對比完整的16卷本《佛名經》第四卷寫本,如羽567號,北敦2051號的首紙(後稱北敦2051A號)與後21紙(後稱北敦2051B號)文句前後相承,沒有疑問(比較圖6-1、6-2)。但如同《國圖》該號敘錄所說,「首紙與後邊紙質、字跡不同」,明顯不是同一人的手筆。

讓人欣喜的是,後來我們意外發現了與北敦2051B號字跡行款相同的北敦9259號。北敦9259號,僅存1紙24行,前6行有殘損,如圖6-3所示,所存部分皆為佛名。有硃筆校改字,背有古代裱補。正面缺題,《國圖》擬題《佛名經》(12卷本)卷三,敘錄說此卷為7—8世紀唐寫本;卷背有校勘記「佛名經卷(第)」,又說該卷卷背原來的裱補紙上有「四」字。事實上,北敦9259號正是北敦2051B號前面原來的一紙,此二號不單內容先後相承,而且行款格式類同(框高相同,行距相當,字體大小相近,都有烏絲欄,皆有硃筆修改),書風字跡似同(比較表5所舉例字),甚至連錯字也相同(「奮」字皆誤書作「舊」,又在其右側用硃筆改正),可見此二號確實來自同一抄手,當可綴合。此二號綴合後,如圖6-4所示,起「南無無畏佛」句「畏佛」二字,到尾題「佛名經卷第四」為止,所見內容與同樣屬於十六卷本的羽567號、斯4240號《佛名經》卷四全本相應部分大致相同,可證此二號也應為十六卷本《佛名經》卷四殘卷,北敦9259號卷背裱補紙上原有的「四」字,應該就是指該經的卷數。

根據以上討論,我們可進一步推斷北敦2051A號也許是北敦9259號從北敦2051B號上離散後,修補的人綴接上去的。現在北敦9259號得以重見,散失千年的「骨肉」再得團圓。

不過北敦9259號僅一紙,且前部破損嚴重,所存文句亦似有脫誤,如圖6-4下面三行文字:

南無成就義發行佛

南無炎佛 南無常發行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此三行文字與《大正藏》所載30卷本《佛說佛名經》卷六第一段接近,但羽567號(圖6-2)、斯4240號及北敦2051A號則皆作:

南無成炎佛 南無成義發行佛

南無常發行佛 南無炎佛

南無常發行佛 南無成就義勝佛

南無善炎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北敦9259號少三佛名,「南無善住佛」一名下文又重複出現,原卷此五字右側各有一點,該行天頭上又用硃筆書一「重」字,應是指此五字為衍文當刪;但後三號該處都作「南無善炎佛」,那麼「善住」也有可能系「善炎」筆誤。這樣看來,北敦9259號存在的疏失實在不少。所以也極有可能北敦9259號一紙因差錯或殘破過甚,已被作廢,而北敦2051A號則是當時修復時用來替換綴接上去的。

至於綴補的時間,《國圖》敘錄定作「系歸義軍時期」,極有可能。考北敦2051A號字跡與前揭北敦5679A號相當接近,如表6所示,「無」字上部皆連寫;「南」字「佛」字折筆處頓筆力度較大,出鋒。又二號框高近同,上下欄線較粗,行間距相同,諸如此類,字跡書風、紙張行款都很相似,很可能北敦2051A號與北敦5679A號抄於同一時期,都是道真等人長興五年前後對「古壞經文」進行大規模修復時的成果。

類似經過綴合修復的例子,敦煌文獻中比比皆是。斯2423號《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云:「複次,善男子,應修破寺、破塔、破像、破經,如前所說,得無量福。」由此可見,修補殘缺經卷應是古代寺院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也是一種功德。道真搜集「諸家函藏」的「古壞經文」「修補頭尾」,做的正是這種綴合修復工作。林世田等通過對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卷的考察,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寫卷有明顯的古代修復痕跡」。這是他們摩挲寫卷實物得出的結論,自然是可信的。同樣,英藏、法藏、俄藏敦煌文獻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限於篇幅,我們不能更多地舉例。這就進一步證明藏經洞確是道真等人匯聚修復材料的場所。那些經過修復配補成套的經本,「施入經藏供養」;修補後首尾完整的零帙散卷,可供公私藏家作配補之用;剩餘的複本及殘卷斷片,則繼續留在「故經處」作為配補或修復材料備用,並最終成為我們見到的藏經洞文獻。

四、藏經洞封閉原因猜想

如前所述,大約986年至987年間,道真升任敦煌都僧錄一職,關於他有明確時間點的最晚的一條記載是「丙申年(996)」,這時他已屆80高齡。道真去世在哪一年?道真之後的敦煌都僧錄是誰?這些敦煌文獻都未再見記載。也許996年之後的若干年間,道真繼續擔任都僧錄一職。即便道真死於996年或稍後,距離敦煌文獻紀年最晚一件寫本的時間——大宋咸平五年(1002)五月十五日,也已經非常接近了。也許道真就是死於1002年前後,道真去世之後(也不排除道真生前,因其年事已高),他主持的三界寺佛經修復工作也最終畫上了句點。那些剩餘的複本及殘卷斷片不能隨便處理,於是三界寺的僧人們稍事整理,就把道真一生傾注了最大心血的「故經處」——即今天的藏經洞,臨時封存了。上文介紹的藏經洞封閉原因,其中之一是「佛教供養物說」。此說較早由文正義提出;後來張先堂進一步加以深化,他認為藏經洞的封閉與古代佛教三寶供養有關,佛教信徒「將這些殘破、陳舊而退出流通使用的經像視作寶物,予以集中埋藏供養,使之永久保存」。這與我們所說的因道真去世和他主持的修復工作結束而封閉的判斷,頗有殊途同歸之感。

施萍亭說:「公元1002年,道真可能82歲,如果他當時健在,那麼在這一時期,如果發生什麼威脅佛經存在的危急情況,道真以其身份、地位主持將佛經封存,是完全可能而合乎情理之舉。」施萍亭把藏經洞的封閉與道真關聯起來,可謂先得我心;但她又把具體原因歸結於某種外來「威脅」,當是受了「避難說」的影響,則未必符合實情。

最後,還要說明的是,藏經洞作為「故經處」,雖然保存的大多是「古壞經文」,但因其來源於「諸家函藏」,搜采對象不但包括敦煌各個寺廟,也包括道觀、學校甚至官府衙門,從而使其具有了圖書館或百科全書的性質,其價值也就超越了三界寺和佛教本身,而有了更廣泛、更普遍的意義,並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P180—P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