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要 "以身試教","惜言如金

2019-07-01     熊娃大變身

孩子一天天長大,突然有一天你會驚奇的發現,孩子會拿著媽媽的梳子在自己的頭上划來划去地梳頭,又拿著爸爸的手機放在自己的耳邊,在咿呀咿呀的說過不停。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明明沒有教過孩子,為什麼他就會打電話,會梳頭了呢?

其實,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在觀察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你的行為習慣,語速語氣,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範本,孩子都全部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並且活靈活現的運用在成長的過程中。

妙妙一歲時就已經學會走路了,每天在家裡穿來穿去,玩得不亦樂乎,有一次不小心撞在桌子上,坐在地上嗷嗷地哭了起來,媽媽趕緊把妙妙抱起來,心疼地說:"妙妙不哭,不哭,都怪這爛桌子,壞桌子,是它害你摔倒,撞疼你的,媽媽幫你打它。"然後媽媽用手啪啪地打桌子,妙妙一會就不哭了。第二天妙妙又碰到桌子,爸爸又啪啪拍打桌子,怪桌子碰疼了妙妙。接下來每次妙妙摔倒或者是碰到什麼家具物品時妙妙都啪啪的打物品。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安慰孩子肯定是最重要的任務,但不是幫孩子找到出氣筒,更不是幫孩子找替罪羊。相反,按照妙妙父母的這種方法,只會讓妙妙養成了遇到挫折就找人被黑鍋、怪罪別人、推卸責任。而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最終變得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心。

孩子是縮小版的自己,也是自己的影子,你在前面做什麼,影子就在後面跟著做什麼。

教育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以身試教的幫他的女兒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最終女兒拿了2個學士學位和一個碩士學位。李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的女兒有今天的成績,我沒有給女兒說要認真學習,多多讀書,我只是習慣每天看書,漸漸的女兒也就養成愛上了閱讀的習慣。"

其實教育孩子,並不是給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多多閱讀,孩子就會去閱讀,去學習。同樣的,也不是天天給孩子說要講道德懂禮貌,要尊老愛幼,孩子就會懂得什麼教養。"而是要重身教、輕言傳,時刻用行動來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依稀記得小時候開家長會老師給家長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說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五口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一個兒子。

爺爺奶奶七八十歲了,走不動了,爸爸媽媽覺得爺爺奶奶是個包袱。兩人一商量,決定把爺爺奶奶丟進大山里去。

一天晚上,他們把二老裝進一個大竹籃里抬進了山里。當他們正準備把二老扔下不管時,他們的兒子在旁邊說:"爸爸媽媽,你們把爺爺奶奶丟在大山里,這個大籃子不要扔。"

爸爸媽媽奇怪地問兒子:"為什麼要把籃子帶回家?"

兒子回答:"等你們老的時候,我也要用這個大籃子抬你們進山,把你們丟進大山里。"

爸爸媽媽聽了,心裡慌了,趕緊把爺爺奶奶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但卻說明了一個事實,你怎麼教育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做給孩子看,寓言故事中的爸爸媽媽同樣會用說的方式教育孩子對父母要孝順,尊老愛幼,可實際上呢,卻小做起了忤逆不孝之事。試想,孩子是應該按照你做的做,孩子按著你說的做呢?答案顯然不言而喻。因此,與其"說教"還不如"身教"來的效果更好。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蘇軾)和蘇子由(蘇轍)兩兄弟小的時候並不愛學習,蘇老(蘇洵大散文家)說教幾次無果後,想到了一個教育方法。

每當兩兄弟玩耍時,蘇老就躲在他們附近的旁邊偷偷看書,而當兩兄弟跑到蘇老身邊時,蘇老就把書藏起來,兩兄弟就覺得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於是兩兄弟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趁蘇老不在家時,偷偷把書拿出來仔細研究。

從此養成讀書的習慣,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最終成為和父親蘇洵一起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學家蘇軾和蘇轍的故事本質上是說孩子的反叛心理的,但是也同時說明了以身作則對家庭教育起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因此,父母們在日常家庭教育中,與其苦口婆心的給孩子講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還不如巧用"禁果效應(蘇老用的就是禁果效應)"來改變孩子的逆反心理。

禁果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想得到手)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你越是不讓孩子碰的東西他越是要去碰。

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人在小的時候,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從小給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就會終生受益,反之,壞習慣則會讓孩子在沼澤里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日常家庭教養中該怎麼以身試教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不喜歡別人對我們大呼小叫,所以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也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遇到問題希望別人理解我們,幫助我們。那孩子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先幫助孩子,而不是罵孩子。更不能在外人面前貶低孩子,尊重孩子是做好教養的第一步。

2、 當你想要改變孩子時,先改變自己

孩子時父母的影子,也是父母的鏡子,看到孩子行為錯誤時,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的問題,改變自己的行動,在去改變孩子的行為效果會更好。

家人相互探討,把對方的壞習慣都寫出來,把好習慣都寫出來,至少各列出100個。列印出來,貼在牆上,監督自己的同時也讓孩子跟著學習。

比如:即使是在家裡,也不要隨便穿著睡衣到處逛,在家裡也著裝整齊,可以休閒,但不能隨便。

  • 上廁所洗手
  • 吃完飯漱口
  • 請人幫忙說謝謝
  • 不要打斷別人說話
  • 進別人放間先敲門
  • 打噴嚏遮住嘴
  • 公共場所不大聲說話
  • 不吃獨食
  • 不亂丟垃圾等等細節

3、 以身試教,惜言如金:只說正面的言辭,不說反話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所改變,就以身作則的從你所希望的方向去引導,不說反話。

比如:

你希望孩子變得勤快,家裡的事情就多多幫忙,不要說孩子是懶鬼;

你希望孩子愛上閱讀,愛好學習,就關掉電視,拿起跟自己職業相關的書籍,開始學習。孩子做錯題目,不要說你真是個笨蛋,這麼簡單都不會,豬都比你聰明。要說沒關係,現在知道問題在哪裡了,下次就會了,加油寶貝!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就說往什麼方向說,不要說反話。

4、 與孩子一起成長

如果你想讓孩子有教養、有素質、有風度、講道德、懂禮貌,那你就用行動來進行潛教養,比說教來得更有效。

比如:

帶孩子乘電梯時,不要急著進去,先用手幫人擋著,等別人進去了在進去。

帶孩子去出去玩時,看到有垃圾在路上,順手撿起來丟在垃圾箱,同時要告訴孩子的是:"不能亂丟垃圾,"而不是說:"這都是些什麼人,這麼沒素質。"

給孩子說過的話,自己也要去做,並從一而終,堅持到底。

實際的家庭教育中,優秀的孩子,不是用語言能夠教育出來的,需要爸爸媽媽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

5、 多聽少說,重視承諾

孩子做錯事,先聽孩子說,再幫孩子分析,建議,不能邊罵邊教,更不要嘮叨。

多聽少說三部曲:一聽(聽孩子說完)、二理解(理解孩子心情和問題的程度)、三建議(給孩子分析問題,給出建議,讓孩子自己選擇)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辦到,即使因為特殊原因,沒有辦成,也要給孩子解釋,爭取孩子的理解,並且在適當時間及時兌現承諾


剛出生的嬰兒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成長過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觀察父母的種種行為習慣來的,所以從現在開始,重視自己的舉止言行,就像要求孩子一樣的要求自己,堅持以身試教,孩子成長的結果一定讓你感到驕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yZNd20BJleJMoPMGw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