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看2小時電視,卻看不了20分鐘課本,原因在這裡

2019-06-29     大白的育兒經

《放學後》里有一個小朋友叫翰翰,媽媽說:「翰翰做作業非常拖拉,有時候可以做到晚上十一二點。」為此,媽媽深感擔憂並求助了《放學後》節目組,看看兒子身上到底有什麼問題。

在CCTV的鏡頭下,大家找到了翰翰拖拉的原因,他的拖拉是因為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翰翰不是摳個橡皮,就是吃個東西,小動作很多什麼都動,唯獨動不了筆。

其實,這個不是翰翰所特有的問題,許多父母都反映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當家長發現孩子不專心的時候,他們往往都會吼孩子:「讀書的時候專心一點。」

可是,孩子真的明白什麼是專心了嗎?而父母呢,有沒有幫助孩子創造一個專心的環境呢?

一個孩子問媽媽什麼叫專心,媽媽告訴他:「專心是認真」。孩子問:「那什麼是認真?」媽媽接著回答:「認真就是用心」,孩子又繼續問:「那什麼是用心?」

然後媽媽就發脾氣了,讓孩子自己去做功課。當媽媽忙完後,發現孩子的房間很安靜,她欣慰地想:孩子終於明白了什麼是專心,要給他一些獎勵。於是準備了小點心想去獎勵孩子,但是一開門,她看到孩子趴在桌子上睡著了。其實孩子根本沒弄明白什麼是專心。

「專心」在心理學中通常稱為注意力,它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特定目標指向和集中的一種能力。儘管在學術界沒有統一,但大多數理論認為它是智力的五個基本因素之一,是記憶力、 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的門檻。

法國的一位生物學家說過一句體會頗深的話:「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知識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讓孩子變得更專心?

心理學中有一個瓶頸理論:瓶頸可以阻擋一些不必要的訊息,讓它不要進入到我們的大腦,並開放一些重要的訊息,讓它可以進入到大腦來處理。環境中的訊息,我們並不是所有的都接收,有時聲音的大小,顏色的鮮艷程度都更加容易通過瓶頸。

美國的小兒醫學會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發現,電視上的快速的聲光刺激、影像、顏色會吸引孩子,讓孩子很投入這個環境當中。可是,學習的時候,當孩子打開課本,上面的文字是不會動的,而且是白底黑字。因為這些不如電子產品有趣,所以吸引不了孩子。

面對沉迷在電子產品中的孩子,父母的做法往往是: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或者用嚴厲的口吻讓孩子去寫作業。這個說法有時管用,有時孩子太沉迷電視了,也會置若罔聞。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只需要走到電視機前,擋住孩子的視線,然後拿起遙控器把電視關掉即可。這樣做,讓孩子的視覺只看到父母,聽覺也只聽到父母的聲音。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注意到父母給他的信息了。

過了一陣子,父母發現這個辦法也不好用了,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變聰明了,他們知道父母叫自己一定沒什麼好事情。不是讓自己去寫作業,就是看書,對於他們不想去做的事,他們能賴多久就多久。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些小恩小惠,比如:抱抱孩子,摸摸他的頭,給他一些糖果,這樣他的腦海中就會形成正向反饋。以後,他聽到父母的呼喚,就會跳出很快樂的狀態,也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向父母,我們把這個稱之為「行為改變技術」。

這樣的狀況最好從小練習,那麼到了孩子讀小學時,你讓他去些作業,他才會聽你的。而且你答應他,寫完作業可以看電視,你就得讓他看,幾分鐘十分鐘都是看。孩子一定會說:「怎麼這麼短?」那麼你就可以回答他:「那你以後可以寫得更快更好一點。」孩子就會願意去做,才會聽你得話。我們只要藉助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讓孩子更聽話,專注力就更能夠集中。

如何從生物學角度,讓孩子變得更專心?

我們的專注力不僅和心理有關,與大腦也有密切的聯繫。如果父母能掌握些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自己更清楚地了解,孩子不專注的原因在哪裡。同時,也可以幫助讓自己改變環境中的一些因素,幫助孩子更加專注。

當我們洗完澡關水龍頭,我們是不需要專注力的。同樣,在進出門的時候關電燈,也是不需要專注力的。這些事情不用太多專注力,原因在於:我們已經把這些例行性事物的動作,轉化為成了自動化執行。

自動化執行能夠幫助我們節約腦力,當我們鎖門的時候,我們的專注力不是在鎖門的動作上,而是在注意到周邊有沒有閒雜人等。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想不起來,到底自己出門的時候有沒有鎖門,有沒有關燈,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已經把這些動作變成了自動化執行。

那有沒有辦法讓孩子學習也變成自動化執行呢?也就是說讓學習變成孩子下意識的、自動自發的行為?答案是有的。

從現在開始,給孩子大量的閱讀機會。學習方式和閱讀方式本質上都是用書本的方式進行。如果孩子看到書,就能自己打開來看,這就是自動化執行了。

當然,一開始千萬不要拿學校的課本給孩子。因為對孩子來說,那是他完全不感興趣的。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給他讀繪本,年長的孩子可以讀文字類的書本。讓孩子每天有個固定時間,閱讀這些課外讀物,孩子就會漸漸養成習慣,能把專注力投入到文字之中。

那將來孩子拿到課本,他也就將這個行為模式自動化了。所以,要使孩子養成自動化學習,可以先從閱讀開始。

父母是否給孩子建立了能夠專心的環境?

一、環境中的人

孩子在認真地畫畫,父母覺得孩子表現很好,會不自覺地想去誇誇孩子。父母的做法是:走到孩子的身邊,拍拍他說:「寶寶表現得不錯。」這時孩子會抬起頭來看著父母說:「爸爸/媽媽你看我畫得不錯吧,你看我畫了什麼。」

然後孩子就會和父母聊天,從談論「自己畫了什麼」引申到「他想去哪裡玩」。或許父母會覺得孩子在很專心地和自己說話,但是事實上,他的專注力已經從他原來的畫畫上轉移了。也就是說,他原來專注力的時間被父母破壞了。

當父母在討論、在爭執時,孩子就會順理成章地認為,自己可以不用寫作業了,也不會有人盯我。所以,父母製造了一個無法讓孩子專心的環境。父母的關心導致了孩子的分心,特別是誇獎的時間點沒有拿捏對,直接導致孩子的分心。

所以,只要孩子在很專心地做一件事,無論他表現的好還是不好,都不要打斷他。父母可以等待他幾分鐘,等他結束了以後再上前鼓勵他。父母要幫助孩子專心,自己就要做些改變,拿捏好時間點。

二、 孩子的心事

父母在改變的時候,孩子也要改變。或許父母沒有注意到一件事,也是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因為父母通常認為,孩子一天的生活不外乎是吃喝拉撒睡和學習。其實,孩子的成長,也包含了其他許許多多的事,包括和別的孩子互動,包括他對一些事的想法,這些都統稱為孩子的心事,也可以稱為孩子心理的感受。

孩子的心事會想要和父母分享,但是父母常常會打斷他們,並告訴他們:「好了,別說了,先把作業寫好再說。」於是,孩子的心裡就會想著:我要把這件事情記著,寫完作業後趕快去和爸爸媽媽說。他的心事讓他不專心,所以他寫作業的速度不會快,也不會有效率。

有個一年級的孩子,他還有個弟弟。有一天爸爸買了一個遊戲機,帶著兩個孩子玩多了一個小時。然後,爸爸不玩了就把遊戲機收起來,放在了衣柜上。可是,就從那一天開始,哥哥每次寫作業的時候,都會去看看遊戲機,甚至會跑到柜子下面,看看遊戲機有沒有被移動過。爸爸緊張了,就請教了一個育兒專家。

育兒專家和孩子談了以後,建議把遊戲機連同整個包裝都放在哥哥的旁邊。爸爸很疑惑,但還是試了一下,誰知馬上見效。自此以後,哥哥的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原來哥哥一直擔心,弟弟會不會墊高了凳子去把遊戲機拿下來玩,萬一遊戲機掉下來砸到弟弟,那他也玩不了了。父母要了解孩子當下的想法,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三、 作息

孩子的作息時間決定了他們的專注力。父母希望調整孩子的作息,讓孩子能早睡早起。但做法往往簡單粗暴,就是直接命令孩子:「快去睡覺」,並一次又一次地去觀察孩子是否乖乖睡覺。這樣通常都會起到反效果。

其實最好的做法是:不論孩子幾點睡,都清楚地告訴他:「我需要你明天幾點起床。」比如:孩子平時會賴床到8點種,但是你要求孩子7點就要起床,那麼到了7點請你一定要把他挖起來,當然不要用打罵的方式。讓他身體坐起來,眼睛睜開,他慢慢就會醒了。

早起孩子肯定會累,經過一天的活動,孩子就會想早點睡,所以作息自然而然會變得正常。孩子得睡眠品質好、作息好,當然也可以更專注。

四、地點

《放學後》中的翰翰是在客廳里寫作業的,側面是電視機,前面鋪了地墊,地墊上放著他的玩具。這個環境讓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當然就更別談專心了。

當孩子在閱讀或是寫作業的時候,最好有固定的位置。甚至,父母從小就要幫孩子建立一個專心的角落,在這個角落裡他可以玩玩拼圖,畫畫圖,堆堆積木等這些需要精細的動作。這可以幫助大腦在進入這個地點後,自然而然地變得專心。

有些媽媽說家裡地方不夠,那孩子能不能在餐桌上寫作業?其實也是可以的,但是要做一些改變。買一塊和原來餐桌布完全不一樣的餐布,改變餐桌的環境。視覺會把信息傳遞給大腦,環境改變了用處也不同。還可以改變一下燈光色調來告訴大腦,大腦也會隨之變得專心。這些適當的變化,都能幫助孩子在狹小的空間內專心。

五、物品

《斷舍離》中有一句話: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很少。這句話來形容孩子的桌面再適合不過。鉛筆、橡皮、鉛筆盒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桌上只留下孩子當下要做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儘量收起來就可以了。

六、食物

茶類、巧克力都會影響孩子的專注,不是因為咖啡因會影響,而是因為其中的糖分。大量的糖分會讓孩子的血糖大量的升高,當人體的血糖很高的時候,整個人會變得亢奮,而沒有辦法變得專心。

可是血糖升高的快,下降的也快,所以孩子又會馬上變得昏昏沉沉沒有專注力了。所以,糖類的物品要適當適量給孩子,儘量減少,這樣才能在一個平穩的狀態下,幫孩子維持一個專注力。

專注力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它的強與弱直接影響著孩子各方面的發展。父母可以通過有效的親子互動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為他們的成長添磚加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eBsBGwBmyVoG_1ZMO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