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古村落~南崮山村

2019-05-24     清明上河圖洛書

南崮山北村為宋時建村,村落之古老尚為事實。據考南崮山有石臼六個,各分布在村的東西南北之地。

石臼為沒有碾之前用之,故石臼是村落古老的證據之一,另者大土垞上村民刨土墊欄常常挖出各種陶銅器具,現有個人保存之銅鏡、古碗尚存。

現西老林有明代碑記,也是古老可證之一。

南崮山北村,是博山比較古樸、很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它是一個保存著三個閣子和半個大廟的村子。南崮山的四個古門現保留下了三個,村民多按方向把古門稱之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因為古門上大都建有閣子,也有人把門稱之為閣子。

東門鎮海門

門東面的上方鑲嵌著同治元年所立的石匾,上面寫著「鎮海門」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第一次看見這三個字的時候,未免會讓人想到門外肯定有個水塘或者水壩,但是,村東頭是東崮山村,兩村之間並無水塘或者水壩,原意是東為大海,為御水而取名。

現年70歲的老人李念祥回憶道,在「文革」前幾年,經常和小夥伴們到鎮海門上面的閣子玩耍,有時還在上面做作業。那上面有石桌,石鎖,地面鋪的是圓形的磚。那石桌或許是供桌,那石鎖或許是通常練武用的器械。後來經多方詢問,多數老人知識記得東門的閣子當作崗樓,不像其他閣子有供奉的神仙。

西門景岱門

景岱門現已被毀,門兩邊的圍牆還依稀可見,村裡的老人們確認西門閣子供奉神像,但是已記不清是哪位神靈了。此處之神像為千手千足佛,閣子南牆上有碑四五座。西門外有座山,叫西山,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十分茂盛。南崮山村的西南有兩座饃饃狀的小山,人們叫雙山,傳說,那是楊二郎追趕太陽到此歇腳,從鞋裡倒出來的土塊。

有山、有廟、有傳說,透過西門能看到這樣的景色,門名有一個「景」字就不難理解了。西山後是一個叫「岱莊」的村子,「岱」為泰山的別稱,也叫岱宗、岱嶽,被訪的幾位老人一致確定「景岱」的「岱」與泰山有關,西山景致之好,猶如看到泰山一般。

南門龍橋門

龍橋門上面的閣子是三星閣,三星既福祿壽,另外在龍門橋門的西邊還建有文昌閣,東邊有呂祖閣。龍橋門的名字是因門前的一座三孔橋而起的,那橋叫五龍橋。

幾個老人對為什麼叫五龍橋有兩種說法,一是有兩條路從橋上交叉而過,另外還有一條專門讓牛羊走的路,遠處看來就形成了五條路,就像五條龍一樣從橋上穿過,五龍橋因此得名;二是五龍橋的水來自看馬嶺、小白嶺、大白嶺等五條峪,因五條峪的水像五條龍一樣流過橋下,也就叫了五龍橋。

據李建新先生說,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前三星閣被當作炮樓來用,他曾進過炮樓,看到守樓人在上面看牌,「看牌」就是類似打撲克的遊戲,牌有二指寬,十五公分左右,現在想來,那些人其實是在賭博。

北門岳陽門

崮山就在岳陽山下,岳陽山東接魯山,西連泰山,向東蜿蜒伸入淄川,群峰攢簇、逶迤相連、幽峭輾轉、百道溝壑,也讓崮山占足了風光。

岳陽門上面的閣子是關帝廟,村民俗稱關老爺廟。除了岳陽門上的關帝廟外,它的西邊還建有財神廟。在北門的門洞牆壁上嵌有一塊《創修碑記》,上面是記載修路的文字,能看出崮山人在極其貧困的境況下,為修路而慷慨捐資的民風。

東風湖

南崮山自古以來就是缺水村,古來就是以大灣,現今為東風湖,為解決飲水生存之源。大灣滀水之源是以北崮山闞家泉為主要水源,此泉在小孤山西邊腳下的石罅中,夏秋雨足之時水流甚大,直流於大灣之內,豐水季節,泉水從一米多的泉口中流出,泉水清澈透底,清涼味甜,夏天喝之十分爽快,南崮山大灣之水以前從不腐變,其因在於灣底存有很多無名易,故水質清瑩,成為崮山人民的飲水之源。然現在飲用深井地下水,人們再也不喝大灣水了。

古老街道

南崮山南北大街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北崮山直通南崮山大街,另有一條從北崮山觀音殿通西北角財神廟,再通過南灣倒座觀音殿,直至龍門橋。該兩條路南北走向,古來能通過馬拉車,是從北到南的兩條主要幹道,道路全部用石塊鋪地,道之中途經過廟宇,商鋪,衛生室,小賣店等營商及服務場所。車馬人行川流不息,該兩條道十分繁華。

東西大街也有兩條,西從大灣即東風湖起至東崮山村南的東西大街,另一條是從南崮山北村村委經財神廟至東崮山以北的一條大道,道路全部用石塊鋪了,此兩條路東西走向,貫通崮山大集,是老百姓的方便之路,當時的時代只要能過馬拉車就是寬路,而現在的汽車時代此路已經過時了,石鋪的路也成了水泥路,然而這些古老的道路是證明當時歷史的見證,它的歷史意義還是非常寶貴的。

你說,

你想要有一場獨特的旅行

不要太遠,不需繁華

只想要安逸淡泊,遠離喧囂

那麼,

南崮山北村就是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N-ZPmwB8g2yegNDf1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