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人生》中父親為兒子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讓兒子捍衛夢想;《素媛》中爸爸穿著可可夢人偶衣服,默默跟在女兒身後。
關於「父親」的影視作品較多,印象頗深的還有《搭錯車》,完美詮釋了沉默的父愛。《搭錯車》有李雪健、馬少驊的電視劇版,它們都脫胎於1983年的電影版,堪稱一代人的記憶,尤其是蘇芮那首主題曲《酒干倘賣無》響起的時候,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1、台前幕後陣容強大
80年代的新藝城在香港可謂是風頭無兩,拳打邵氏、腳踢嘉禾,招牌作品《最佳拍檔》多次獲得票房冠軍,為了打開台灣省電影市場,新藝城特別策劃了一部文藝題材作品《搭錯車》。
本片由新藝城出品,龍祥影業發行,算是香港和台灣省的合拍片。其中龍祥影業當年投資過不少香港電影,諸如《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新仙鶴神針》、《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等經典影片。
《搭錯車》由麥嘉和王應祥擔任出品人,監製石天和黃百鳴;策劃:張艾嘉和周令剛;編劇黃百鳴、葉雲樵、宋項如和吳某;導演虞戡平。
全片最厲害的還是豪華的攝影師陣容,台灣省這邊的攝影指導是賀用正,然後廖慶松、林鴻鍾、葉清標和杜可風每人負責一組。香港外景的攝影指導是徐克,然後黃仲標、黃岳泰和敖志君每人負責一組。文雋曾說過:現在香港一半以上的攝影師都是黃岳泰的徒子徒孫。
黃百鳴不僅是新藝城三巨頭之一,而且還是《搭錯車》的主要編劇,他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劇本,可見其才華。當年王家衛在新藝城2個月沒有寫出劇本,據說他就拿《搭錯車》這個例子出來說,最後還辭退了王家衛。
2、票房和獎項
《搭錯車》算是台灣省「哭戲」經典之作,和《媽媽再愛我一次》有的一拼。當年在台灣省上映,五個月內八次重映,票房收入高達四千萬台幣。在香港影壇的成績也不差,斬獲了494萬港幣,位列年度票房榜第23位,直接推動了洪金寶和成龍創作《龍的心》。
1983年《搭錯車》在台灣省首映,1984年成為首部在內地上映的台灣省影片,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連映3個多月,當時影響極大。
除了票房上面大獲成功之後,《搭錯車》還斬獲了不少電影獎項,單單台灣省那匹金色的馬就有11項提名,最終斬獲了最佳男主角、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歌曲和最佳錄音4個獎項。金像獎方面斬獲了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和最佳電影配樂獎。
3、主題曲《酒干倘賣無》
酒干倘賣無,多麼熟悉的聲音,陪我多少年風和雨,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沒有你哪有我。許多同學也許會忘了電影劇情,但是一定記得主題曲《酒干倘賣無》的旋律,整首歌曲有一種強烈的滄桑感,蘇芮那攝人心魄的歌聲,至今依然催人淚下。歌詞和電影劇情相融合,道出了啞叔對女兒阿美的愛,也教導我們要愛惜自己的父母。
《酒干倘賣無》由羅大佑和侯德健填詞,侯德健譜曲、陳志遠編曲,蘇芮演唱,他們如今差不多都是台灣省音樂界殿堂級的人物。另外還有四首插曲:《請跟我來》、《一樣的月光》、《是否》、《變》也都廣為流傳。其中《酒干倘賣無》的大概意思就是「有酒瓶子要賣嗎」。
4、男主角孫越
此孫越可不是說相聲的那位,而是影片中的男主角啞叔,台灣省知名演員。最初導演虞勘平提議用他當男主角的時候,投資人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覺得他比較丑。事實證明,導演的眼光毒辣,孫越將啞叔這個口不能言,將感情藏在心裡的「父親」刻畫的入木三分,細膩入心的表演,是當之無愧的影帝。
也正是這次《搭錯車》的揚名,後來得以參演一些港片,諸如《龍虎風雲》中周潤發的上司以及《群龍戲鳳》中洪金寶的「情敵」。
5、影片名場面
故事從啞叔撿回一個棄嬰開始,阿美的出現,啞叔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妻子離他而去,在貧困的日子中掙扎。不過看著阿美從一個嬰兒到咿呀學語的姑娘、聽到她第一次喊出「爸」,啞叔是幸福的。
隨著阿美的長大,她開始遠離「爸爸」,做歌星、賺大錢,公司將其包裝成富家女,面對啞叔連一聲「爸爸」也喊不出口,她忘記了當年她第一次喊出「爸」的時候,啞叔那個興奮的勁頭。阿美的成名,雖然幫助啞叔脫離貧困,可並未給啞叔帶來快樂,甚至在最後啞叔重病時,她都沒來得及見最後一面,只能將所有感情包藏在歌聲中,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待」。
狗狗的每次出場基本上都是名場面,最初啞叔和阿滿想吃狗肉,阿美將小狗救下。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時刻保護自己的主人,在阿美被毒蛇攻擊的那一刻,瘦小的狗狗第一時間衝上去和毒蛇纏鬥,保護了阿美。
阿美成為歌星,狗狗成了啞叔的唯一寄託,在啞叔遇到危險的時候,又是它飛身一躍救下啞叔。最後狗狗重傷不治,啞叔為了結束它的痛苦,親手送走了它。啞叔一直不斷地失去,熟悉的鄰居、可愛的女兒以及最忠實的夥伴。
影片的副線是阿滿一家,比起啞叔的失去,滿嫂才是心中最苦的那個人,先是丈夫落水身亡,然後是房屋被燒,弟弟發生意外,接著是兒子阿明與人在爭執中死於非命。他們都生錯了年代,是真正的「搭錯車」的一代人。
往往好電影有兩種,一種是百看不厭,另一種就是看了不敢再看,《搭錯車》屬於後者,影片雖然是一個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但更多的是現實的掙扎,兩者雜糅在一起顯得更加無奈和抑鬱。
想想那些在外為生活而打拚,無暇照顧父母的人,他們看《搭錯車》一定深有感觸,聽《酒干倘賣無》一定百感交集。無論生活多麼艱難,還是多陪陪父母吧,哪怕不能回家,也要經常打電話問候一聲,「子欲養親不待」,切莫到時候後悔莫及。(撰文:鳩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