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陷入危險時,了解正確求助三步法,幫助孩子保命、救命

2019-11-07     小燦親子教育

剛剛看到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

9歲男孩在小區內被瘋子活活打死,過程長達半個小時,有人拍視頻,有人圍觀,就是無人幫一幫這個大喊「救命」的孩子,使得他在絕望中死去。

每當看到這種見死不救的悲劇,我們就會一邊感慨,現在的人真是冷漠;一邊嘆息,社會上一些人的寒心做法,讓大家不敢再做好人。

為什麼這麼多人圍觀,卻沒有人伸出援手呢?在社會心理學上,對此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解釋,叫做旁觀者效應。

什麼是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又稱責任分散效應,我舉個例子來進行解釋。

  • 如果領導要求你一個人獨立完成某項任務,你的責任感就會很強,也會積極地去做,因為完不成,領導會找你事。
  • 但如果領導是要求你在內的幾個員工共同完成某項任務,你的責任感就會變弱,因為事情即使做不好,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有事大家一起擔。

這兩種現象,描述的就是旁觀者效應。

還有一個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概念。

1964年,紐約市發生了一件著名的案件——珍諾維絲事件。住在皇后區的珍諾維絲(Kitty Genovese)像往常一樣下班回家,誰知路上被歹徒襲擊死亡。

讓人震驚的是,在她被歹徒追逐的半個多小時里,有38人都看到了,但沒有一個人聽到呼救聲後上前幫忙。直到歹徒離開,才有人報警。

珍諾維絲身亡後,許多人才感到深深自責。因為珍諾維絲可以求助的人太多,大家都以為別人會幫忙,結果最後反而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

為什麼會出現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的出現,涉及到很多複雜的心理學原理,其中一個是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的,責任不明確,導致可以逃避責任。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當我們對情況不清楚的時候,其他人的反應就會影響我們對整體情況的認知、判斷和解釋。

  •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男人在打女人的時候,第一反應可能是:怎麼能這樣呢?我要去阻止那個暴力男。
  • 可是如果旁邊有其他人,而他們只是觀望,我們可能就會想:會不會是情侶在鬧矛盾?我去插手,會不會出力不討好?

於是,我們選擇繼續觀望和等待。結果就導致了一種情況,人越多,越容易只觀望不行動,也就出現了旁觀者效應。

如果遇到危險,如何在求救時避免旁觀者效應?

9歲男孩被活活打死,讓我們認識到一點,哪怕遇到危險的是一個可愛的孩子,旁邊的大人也有可能不會伸出援手。所以在請求幫助時,必須要克服旁觀者效應的弊端。

我們已經說過,引起旁觀者效應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情況的危險程度不了解,二是責任不明確,那麼我們要告訴孩子,在請求別人的幫助時,要指明這兩點。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 明確告訴別人自己處於危險當中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在判斷問題時,大人也會出現大腦短路的情況。所以在需要幫助時,要明確的說出來。

  • 比如很早之前,我在車上,看到一個女孩臉色蒼白,就問她怎麼回事。她說自己低血糖,有點頭暈。旁邊的阿姨立刻遞給她一塊巧克力,讓她吃下。

我也是那時才知道,如果低血糖持續時間太長,很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現在想想,那個孩子也真是心大。

所以當孩子遇到危險時,要大聲告訴周圍的人,「救命呀」,「抓小偷」,「有人販子」等。如果因為周圍的環境比較嘈雜,或者孩子的聲音比較小,別人沒有聽到,那就可以故意搞破壞。

看看周圍都有什麼,如果有自行車,就故意推倒自行車;如果有其他東西就,打砸其他東西。不要怕破壞了別人的財物,自己的生命比這些東西都重要。

意製造一些大的動靜,目的就是讓別人注意到自己,並對傷害自己的人起到震懾作用。

2. 找一個具體的人尋求幫助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怕會錯意,大人也怕出力不討好,幫錯忙。所以在尋求幫助時,要找一個具體的求助對象。

  • 「叔叔,後面有一個人跟著我,你能幫我嗎?」
  • 「阿姨,我找不到我媽媽了,你能幫我打一個電話嗎?」

向具體的人去尋求幫助,他會覺得,自己身上責任重大,此時他的判斷力也在線,沒有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基本上就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3. 幫別人降低幫助自己花費的成本

很多人都是喜歡助人為樂的,但是如果助人為樂的成本太高,甚至是危及自己的利益,恐怕很多人就會掂量一下,甚至放棄了。

所以孩子在求助時,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就可以了,一定不能提過分的要求。

  • 比如和家長走散了,沒帶手機,讓別人幫忙打個電話是可以的,讓別人把自己送回家就不太合適了。話說,也不安全啊。

另外,如果別人有所顧忌,還可以幫助別人打消顧忌。

  • 比如,孩子不小心扭傷腳,動彈不得時,請求別人幫忙打120或送去醫院,可以提前給對方錄個免責聲明,以免對方怕孩子的家人反咬一口,不願幫忙。

總之,旁觀者效應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你我身上都有可能出現。當我們成為旁觀者時,就儘量去幫助別人;當別人是旁觀者時,就採取適當的方法保護自己。

或許,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譴責圍觀者,是恰當的,但是依然希望我們的孩子,陷入困境時,能有人施以援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20mSG4BMH2_cNUg2F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