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約會用團購很丟人?省錢,才是成年人的體面

2020-07-15     極物

原標題:第一次約會用團購很丟人?省錢,才是成年人的體面

上個星期六,我的閨蜜開始了今年的第一次相親。

去相親之前,她給我看了男生的照片,還跟我大誇男生很帥,和他聊天很舒服。

吃飯的時候,閨蜜還抓緊間隙時間,跑來跟我實時「報告情況」。

我差點以為這次她要成功了。

沒想到相親完,她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他們第一次約會,男生居然在某生活軟體上團購100—20的優惠券來買單。

「我們第一次約會誒,他怎麼好意思用團購優惠來買單。」

「我和他站在收銀台,他一張一張按優惠券,後面的人一直看著我們,多尷尬啊。」

雖然團購、買優惠券在現代生活中已經越來越便捷和高性價比,但是很多人仍然覺得使用團購、優惠券買單,是一件不怎麼體面的事情,尤其是在聚會、第一次約會這些場合中。

大眾點評曾經在網上發起過這樣一個小調查:

第一次約會,你會使用團購嗎?

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會使用團購優惠。

有人覺得,第一次約會應該要展示自己的財力,用團購怕對方覺得自己low;也有人覺得雖然團購很划算,但如果第一次約會用團購,會覺得對方不夠看重這次約會。

其實,無論是用團購還是用優惠券買單,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能省錢。

很多拒絕使用優惠的人,無非是覺得在別人面前很沒面子,搞得好像很摳門一樣,怕被人看不起。

但省錢,真的丟人嗎?省,就等於摳嗎?

01

如果說用團購或用優惠券買單這樣的省錢行為很丟人,那難道不用就讓人覺得很有面子了嗎?

不見得。

相反的,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是個沒有價格意識的有錢的傻子。

試想,對方用100塊吃一頓飯,你用40塊吃同樣的菜,誰傻?

省,從來不是一件丟人的事。相反,那些會省錢的人,才是真正的會生活。

女生少不了用各種護膚品和化妝品,但其實這裡面藏著不少貓膩。

雖然品牌名字不同,但是隸屬同一家公司的同類型產品,成分相差不大。所謂的「貴婦產品」,往往可以在另一個品牌當中找到類似的平替。

為了省錢,我一個朋友特意研究過產品成分。

A品牌和B品牌的產品區別在哪,影響大不大,她都了如指掌。

也因為這樣,她經常能買到成分差不多但價格美麗的護膚品。

身邊的朋友都很佩服她,每次買護膚品之前,一定先去諮詢她。

不僅這樣,她還把「省錢」發揮到了極致,做到了貨比三家。

在保證質量和實用性的前提下,她淘到了各種小玩意來裝飾她的家。

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儘可能地把生活打理得有品質、有情調、有意思。

省出了金錢,還省出了精緻的生活。

02

省錢不等於不花錢,而是把錢用在其他更重要、更有意義的地方。會省錢的人,更懂得分輕重。

我還記得高中英語課上有一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奢侈品牌創始人的故事。

講著講著,我的老師Wendy指了一下她穿著的裙子:

「我這條裙子15年前買的了,一直穿到現在了。」

台下所有人都驚呆了,沒人敢相信這是一條這麼有歷史的裙子。

我也挺驚訝的,因為看她的朋友圈,她是那種每年暑假都去各種地方旅行的人,走過西北的塔里木盆地,看過芬蘭的極光,穿過非洲的大草原。

而且她很會拍照,以前校運會的時候,她會帶上她的單反來給我們拍照,還拿過我們學校的攝影大獎。

「我不喜歡在衣服上花很多錢,我覺得普普通通的衣服就挺好了。與其花錢在衣服上,不如多去點別的地方走走看看。」

對於Wendy來說,眼界比外表重要。

省錢,是為了更好地花。

會省錢的人,更清楚自己的心裡想要什麼。

03

我身邊有一些朋友,隻身一人在上海打拚,每天打扮精緻穿梭在高樓大廈之間。

月頭髮工資,立刻就開啟「買買買」模式。

商場逛一圈,tb掃一波貨。

買包毫不手軟,買衣服也基本不加猶豫。

可是,為了維持表面的光鮮亮麗,背後有著道不盡的辛酸。

她們每天拚命工作,戰戰兢兢,生怕被公司解僱。

她們不敢生病,就算病了也不敢輕易請假,因為請一天假就等於少了幾百塊錢。

存款沒多少,信用卡、花唄月月要還。

「我配」這兩個字,全靠硬撐。

什麼是真正的體面?不是每天穿得光鮮靚麗背了什麼新包,也不是在朋友圈裡發今天吃了什麼下午茶去了哪裡旅遊,而是就算在最脆弱的時候,依然不至於束手無策、狼狽不堪。

而省錢,就是為了讓你能在最艱難的時候有一個喘息的機會,讓你可以保持真正的體面。

04

意外,可能是省錢的加速器。

今年,一場疫情打亂了社會的運轉節奏。原本很多機構依據2003年非典後的消費情況預測,解除隔離後,人們會掀起一波報復性消費。

然而,報復性消費並未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的報復性存錢。

據央行發布的數據來看,2020年前五個月里,住戶部門存款大幅增加。

為了保障自己的未來,不少年輕人開始花式省錢、存錢。

我的師妹欣欣,家裡是做生意的,上大學和剛出來工作那幾年,只要沒錢了家裡就會給,一個月生活費大幾千甚至過萬,根本不存在省錢、存錢這麼一說。

前幾年大學剛畢業,她曾做過電視台編導助理、報社策劃、廣告設計。

她不在意工資多少,因為那點工資對於她來說壓根不叫錢。

Burberry新出的包,不到一個星期她就入手了;Gucci的鞋、Dior的腰帶,穿戴在身,一身行頭都幾千上萬。

然而,疫情到來,她家的生意就出了問題,壞消息不斷傳出。

「都是幾十萬、幾百萬地賠。」

一直以來養尊處優的欣欣,瞬間覺得天塌了下來。

「真的很難。」

面對意外,沒什麼存款也沒有省錢習慣的欣欣突然表情複雜地跟我說。

從那以後,她開始「摳」了起來,衣服買深色的,這樣看起來不易損耗,一件可以穿很多年;每天晚上多做一點菜,第二天帶飯上班,省一筆外賣費用。

慢慢地,她的銀行卡餘額實現了零的突破。

省錢,是為了維護真正的體面。

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沒有人想自己是被大浪沖走的那一個。如果你毫無準備,只會更加狼狽。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所以只能未雨綢繆,增加個人抗風險能力。

最穩妥的抗風險方法,就是省錢、存錢。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沒有掌握足夠可以任性的資本之前,還是先研究下如何讓錢包不癟得太難看,怎麼過得更體面吧。

寫在最後:

我們身邊有太多人鼓吹大家用力花錢了,「你窮,是因為你喜歡省錢」、「因為省錢,妻子提出離婚」、「富人花錢買時間,窮人花時間省錢」、「今年最低折扣,你的衣櫃里一定還缺這樣一個包」。

你品品,這些話語是不是很熟悉,他們從價值觀的洗腦到物質的裹挾,目的只有一個,讓你乖乖交出錢包。

醒醒吧,別再上當了,別再被美麗的話術欺騙,從現在開始勇敢地省錢。

文章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vWkWXMBfGB4SiUwQF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