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柏胡同16號 逝去的光陰 兒時的記憶......

2020-05-05     皇城根胡同串子

海柏胡同位於宣武區宣外大街路東(莊勝崇光的後面),雖至今尚存,卻已殘垣斷壁,破爛不堪,若是沒有名人故居在此,也早就夷為了平地!很難再找到當年的影子......

海柏胡同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它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在這裡不僅有名人故居(朱彝尊,孔尚任),而且曾有三位京劇名家在此居住過,海柏胡同19號曾是京劇世家葉盛章的寓所,是胡同中最好的一所宅子(文革期間閒置了下來,66年住上了來京串連的紅衛兵)。胡同的東頭路北5號是京劇名家茹富蘭(葉氏三婿之一,也就是葉盛章、葉盛蘭的姐夫,葉少蘭的姑父)的住所,京劇名家谷春章的家就住在他的旁邊。另外曲藝名家馬連登(馬增芬、馬增惠的父親)住在緊挨海柏的香爐營小六條,因為都歸海柏居委會管轄,所以也很熟知.......

海柏胡同16號院(順德會館 也叫廣東會館)在胡同的中部路南,清代文人朱彝尊的故居就坐落於此......

我們家是1960搬入海柏胡同16號院的(當時叫海北寺街28號,當地人叫28號大院),大院一進門道是東西各有一間門房,整個大院主要分東西兩部分,習慣稱:東胡同,西胡同,倆胡同之間又有一東西走向的胡同相連,整個院落大概呈英文字母 H 型,大院又套著若干個小院,共住有70多戶人家,70多戶共走一個大門,所以彼此間就非常的熟悉.....

一進16號院往左手拐下四、五層的台階,當時哪是一塊較大的空場(小孩習慣叫大院),空曠的大院東西兩邊各有一棵碩大的臭春樹,一到夏季,遮天蔽日,甚是涼爽,所以也就成了孩子們集中玩耍的地方......戰備期間,在這片空場的下面,大家齊動手,曾經挖有U字型的防空洞,在這片空場的上面,也曾經壘過磚窯燒過磚(當時要求各戶獻磚 托完磚坯,就拿到這來燒).......

一進16號院右手(西胡同)往裡走中間部分,也有一塊空地,院裡的孩子們就自己動手,壘了一個長方型的池子,各家各戶往裡倒爐灰填滿,在在上面鋪上磚磨上水泥,就成了一個較標準的桌球檯子,大夥排隊玩,誰輸了誰就下去......

朱彝尊的故居就坐落整個大院的中央,是坐南朝北的一間正方型的大屋(院裡人習慣稱它為大房子),當時住在大房子的主人是一戶姓馮的人家,他家共有9個孩子(男主人是水電部的工程師,所以也養的起),由於他家出身不好(資本家),所以在文革期間,被轟回老家,大房子就空閒了下來,後被居委會放置了一台電視機,院裡的孩子們就可以花2分錢看電視.....另外,馮氏人家一個親屬也住在大院的南頭,他家有11個孩子,共13口人(是整個大院中家庭人口之最),所以說 整個院落孩子之多是可想而知的了.....

放暑假的時候,院裡的孩子們相約去看電影、游泳,秋天去郊外逮蛐蛐,甚至是去十里堡撿瓷片.....

寒假春節前後,大院裡更是熱鬧,白天空竹聲此起彼伏,傍晚時分,爆竹不斷,小孩子們舉著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紙燈籠出來玩耍,燭光閃閃,萬紫千紅,透著節日的氣氛!

由於院子大,地型之有利、複雜、孩子又重多,所以整個院落酷似一個露天的大俱樂部,這院的孩子無奇不有、無所不玩,沒有不玩的,且豐富多彩、花樣繁多,數不勝數......

白天院裡熱鬧非凡,傍晚也不平靜,天黑以後,有的孩子在大門口的兩個石鼓門墩後面打火石玩,有的分撥逮著玩的,所以每家每戶的犄角旮旯就成了孩子們的藏身之地.就連雨後上房抓蝸牛(小時候我們管它叫「水沑兒」)也成了孩子們的一種樂趣.......

哪時玩的玩意現在看起來比較寒酸,但那是我們自己動手發明創造的,比如:用撿來的瓷片可以發明成智能遊戲——也就是現在還流行的華容道,當時叫「揪劉少奇」,大方塊是劉少奇,橫條的是王光美,四個豎條的是彭、羅、陸、揚,四個小方塊是紅衛兵。又比如:用一根舊竹門帘10分鐘就可以糊成一個屁簾、豆腐塊(簡易的風箏)放起來。再比如:用大個的爆竹做成地雷——把爆竹綁在一根大釘子上,捻兒和火柴棍也綁在一起,中間夾一火柴皮,用根繩栓個勾,勾在火柴皮上就告成(一般是天黑了才玩,對人可以造成一定的傷害),摔炮、砸炮、鏈子槍 無所不能.......

我們的童年時代,天真無邪,心靈純潔,情感真摯,是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傳承和發揚的......

隨著城市的發展,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會越來越少,但胡同文化、四合院的生活,是值得我們回味的......

(轉自老北京網:順德會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t5p63EBnkjnB-0z4LXM.html